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在社會亦時有討論,特別是香港地少人多,安老宿位不足,居住面積又不大,近年來有不少退休港人選擇到內地退休安老,有地理優勢的粵港澳大灣區,自然是一個好選擇。行政會議成員、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近日提出,在大灣區設立「醫療特區」,在特定地點提供港式醫療,以助香港長者適應當地生活。對此,我是絕對認同、大力支持。
愈來愈多香港長者到廣東省安老定居,但同時有不少人擔心,內地的醫療配套及長期護理服務的系統,與香港的水準不一,若要醫病,就要中港兩邊走,極不方便。所以,若果在大灣區設立港式醫療機構及安老院舍,由港方管理,以香港標準打造與香港一樣的醫療機構,甚至構建一站式的醫療小社區,就能令香港長者在內地定居養老,亦無後顧之憂。
因應中央大力發展大灣區,除了創科產業,醫療安老在灣區亦有巨大發展潛力。現在已經愈來愈多香港非牟利機構及私人公司,有興趣到大灣區營運與醫療安老相關的機構及業務,我認為香港政府亦應是時候探討把長者醫療劵擴展到大灣區範圍亦能適用。
特區政府於2015年10月推出試點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可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指定的科室,使用醫療券支付門診醫療護理服務費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並由香港大學管理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計劃推出至今,反應理想,計劃推出至上年底,約有二千一百名合資格長者於港大深圳醫院使用醫療券,涉及金額約三百八十六萬元。這除了反映出香港的醫療水平值得信賴,亦反映在大灣區內的港人醫療需求。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底述職時,向中央提出在大灣區發展醫療、教育和安老服務,反映港府亦有意在大灣區發展醫療安老產業。隨著愈來愈多港人願意在內地養老定居,希望政府可盡快擴大醫療劵計劃至大灣區其他醫院,給予港人更多選擇。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在社會亦時有討論,特別是香港地少人多,安老宿位不足,居住面積又不大,近年來有不少退休港人選擇到內地退休安老,有地理優勢的粵港澳大灣區,自然是一個好選擇。行政會議成員、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近日提出,在大灣區設立「醫療特區」,在特定地點提供港式醫療,以助香港長者適應當地生活。對此,我是絕對認同、大力支持。
愈來愈多香港長者到廣東省安老定居,但同時有不少人擔心,內地的醫療配套及長期護理服務的系統,與香港的水準不一,若要醫病,就要中港兩邊走,極不方便。所以,若果在大灣區設立港式醫療機構及安老院舍,由港方管理,以香港標準打造與香港一樣的醫療機構,甚至構建一站式的醫療小社區,就能令香港長者在內地定居養老,亦無後顧之憂。
因應中央大力發展大灣區,除了創科產業,醫療安老在灣區亦有巨大發展潛力。現在已經愈來愈多香港非牟利機構及私人公司,有興趣到大灣區營運與醫療安老相關的機構及業務,我認為香港政府亦應是時候探討把長者醫療劵擴展到大灣區範圍亦能適用。
特區政府於2015年10月推出試點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可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指定的科室,使用醫療券支付門診醫療護理服務費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並由香港大學管理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計劃推出至今,反應理想,計劃推出至上年底,約有二千一百名合資格長者於港大深圳醫院使用醫療券,涉及金額約三百八十六萬元。這除了反映出香港的醫療水平值得信賴,亦反映在大灣區內的港人醫療需求。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底述職時,向中央提出在大灣區發展醫療、教育和安老服務,反映港府亦有意在大灣區發展醫療安老產業。隨著愈來愈多港人願意在內地養老定居,希望政府可盡快擴大醫療劵計劃至大灣區其他醫院,給予港人更多選擇。
超強颱風「山竹」的破壞力驚人,卻印證了香港經得起考驗,展現了港人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山竹」來襲後各區滿目瘡痍,但慶幸特區政府及早统籌部門及動員港人做好戒備,因此未有造成嚴重事故和人命損失。更令人動容的是,警員、消防和醫護團隊在風暴中堅守最前線,當風力減弱,渠務署、食環署、路政署等人員旋即展開修復工作,而廣大市民保持克制,又主動為重建社區出力,也彰顯了香港社會的成熟管理和人民素質。
香港總算在「山竹」中安然度過,當局是時候總結這寳貴的一課。連日來,網上瘋傳風災後首天打工仔趕「返工」的狼狽相,不少網民瘋狂改圖,嬉笑怒罵政府安排不周。
特首林鄭月娥表明,目前政府無機制評估停工所帶來的法律後果,如作出無法律基礎及無對各行業評估的決定,也非負責任的做法。但她也指出,如有嚴峻情況令公眾安全受損而需要政府有特定行為,政府會作出檢視。
借用網民分享:「香港打風過後,翌日可以上班;美國打風過後,翌日要拿槍守在家;菲律賓和日本打風過後,要找家。」我們置身福地,應居安思危,破壞派一味抱怨發洩,無助解決問題,但政府也應抱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從市民角度多想一步,以身作則,制定更貼地的災後應對措施,才能真正做到以民為本,贏得民心。
超強颱風「山竹」的破壞力驚人,卻印證了香港經得起考驗,展現了港人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山竹」來襲後各區滿目瘡痍,但慶幸特區政府及早统籌部門及動員港人做好戒備,因此未有造成嚴重事故和人命損失。更令人動容的是,警員、消防和醫護團隊在風暴中堅守最前線,當風力減弱,渠務署、食環署、路政署等人員旋即展開修復工作,而廣大市民保持克制,又主動為重建社區出力,也彰顯了香港社會的成熟管理和人民素質。
香港總算在「山竹」中安然度過,當局是時候總結這寳貴的一課。連日來,網上瘋傳風災後首天打工仔趕「返工」的狼狽相,不少網民瘋狂改圖,嬉笑怒罵政府安排不周。
特首林鄭月娥表明,目前政府無機制評估停工所帶來的法律後果,如作出無法律基礎及無對各行業評估的決定,也非負責任的做法。但她也指出,如有嚴峻情況令公眾安全受損而需要政府有特定行為,政府會作出檢視。
借用網民分享:「香港打風過後,翌日可以上班;美國打風過後,翌日要拿槍守在家;菲律賓和日本打風過後,要找家。」我們置身福地,應居安思危,破壞派一味抱怨發洩,無助解決問題,但政府也應抱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從市民角度多想一步,以身作則,制定更貼地的災後應對措施,才能真正做到以民為本,贏得民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每年都會到內地不同省市考察交流,今年我們一行約30名代表,就到了浙江。浙江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治國理念的發祥地,他在2003年主政浙江時,提出「八八戰略」作為當地發展方向。我們今次抱着學習、了解的心態到當地考察,希望可以將經驗帶回來,與香港社會分享。
浙江省在「八八戰略」下,出現了巨大並成功的變化。「八八戰略」是習近平想浙江發揮八個方面優勢,推進八個方面舉措,當中包括發展經濟、環保、生態等範疇。結果,「八八戰略」為浙江帶來全方位、深層次及歷史性的改變,體現了習主席的遠見。
同樣由習主席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迎接世界創科的大趨勢。相信在習主席的大力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一定可以蓬勃發展,成為世上其中一個出色的灣區。香港亦可借助大灣區的機遇及優勢,繼續發展成最具競爭力的城市。
今次浙江之行看到浙江的環境水平、人文素質都非常高,經濟和創新發展成就和潛力大,不論是國家級的環杭州灣發展,還是已成百港之港、貨櫃運輸已是全球第一的寧波舟山港,都顯示浙江的經濟潛力無限。
社區建設方面,當地重視綠色建設,以農村結合城市發展的新農村發展,建設各種新型的,並且是可複製的特色小鎮,對城市居民特別有吸引力,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可參考這種建設模式發展,在發展及環保之間取得和諧平衝。
浙江省內有多個行政區,區內又有不同級別的城鎮,如何協調平衡不同地方的發展及需要,亦是項重要學問。不過浙江省這方面做得極為出色,全省共同扶貧致富,避免了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分工合作得非常成功,很值得香港及大灣區城市之間如何共同協作學習。
經過今次浙江之行,我對浙江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相信未來浙江的發展一定就像神舟飛船系統一樣,會飛得更高更好。香港是浙江第一大投資目的地、服務貿易夥伴,雙方未來加強交流非常重要,可以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實現「浙港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