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一國兩制」 主動務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一帶一路」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既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也是由中國智慧提煉出的國際合作新模式,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促進兩條經濟走廊上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緊密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互惠共贏。

8月31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視像出席由特區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指出「香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充分肯定香港角色。

韓正副總理還對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四點希望:

首先,「繼續主動作為,推動與共建國家開展更多務實合作」,是提綱挈領,強調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應有態度。香港得天獨厚,「背靠祖國、聯通世界」,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沒有內地城市可比擬。國家更於「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支持源源不絕。我們要善用優勢,主動出擊,化為成果。

「做強專業服務,打造『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台」,以及「加強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則是指明香港運用「兩制」獨特優勢來發揮所長的兩大方向。前者是「保持普通法制度,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業,完善金融服務與合作」,促進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後者是「發揮對外文化交流窗口作用」,增加與各國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我們要維護法治,令專業服務平穩發展,鞏固優勢,並運用各種文化軟硬件,例如西九龍文化區完善的配備,推出豐富多采的節目,吸引各地人民到訪。

最後,「深化與內地合作,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醒我們「一國為根」。我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能只是「單打獨鬥」,而應「加強與內地省區市合作,創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水平,共同開闢『一帶一路』市場」。「兩制」差異造成優勢差異,惟以「一國」有機結合香港與內地各自優勢,便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

實現上述「四點希望」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內則符合國家、民族和香港根本利益,切合一國兩制宗旨;外則造福各國人民,共享繁榮。我們民建聯、新社聯定當竭盡所能,利港利國利世界。

國民教育由下而上 強化內容立竿見影——淺談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大學曾有一門基礎課程,探討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國文化對世界各國,尤其對年青人的影響。荷里活電影、迪士尼樂園、美式快餐、牛仔時裝、超模、NBA、世界500強……幾乎代表了二十世紀最優越、時尚、先進的文明產品。Hyper-reality,夢幻比現實還更真實,人人趨之若騖。

近年來,中國硬實力和軟實力都突飛猛進,東升西降之說已不新鮮。然而,黑暴事件突顯了香港教育界及學術界在這方面的脫節、滯後。從小被錯誤的歷史觀誤導,對祖國又缺乏正確認識,年青人實難抵禦各種陰謀與陷阱。

國民教育要收立竿見影之效,需滲透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中。

第一,教育局、教育機構、中、小學及大學,要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更新優化課程內容,去蕪存菁。第二,因應不同科目,中、小學、幼兒師資培訓須加入國情與文化內容,在日常課堂施教,由科組負責人推動及監督。第三,評核要求及評分佔比,需配合課程目標與內容,達致教、學、評一致。第四,正規課程以外:校內課外活動、早會、週會、學術日、遊學、比賽;以及校外比賽包括學科、音體藝、朗誦、辯論、閱讀、寫作、STEM、傑生選拔等,適切地融入國情內容,調整得獎標準及增加項目。第五,循國際試例如IB、IGCSE等申請香港各大學的非聯招學位,應加考一項國情筆試,這相類於教育局由2023年9月起,BLT(《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及格成為公營學校教師入職條件之一。筆者有朋友多年前修讀PGDE(教育文憑)課程,電腦應用重考合格才獲頒畢業證書,事理同出一轍。既然運用公帑資助大學生學費,非聯招考生有責任應考,或作為入讀後升級的條件。

國民教育推行經年,優化現有策略措施,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恆。

「畫公仔畫出牆」——到東盟國家說好中國香港故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新一屆政府上任短短時間,已展現新作風新氣象。早前李家超特首強調我們不能只秉持「有麝自然香」的心態,更要「畫公仔畫出牆」,統整香港優勢及各方面成就,向世界宣示,說好中國香港故事。

我們民建聯自告奮勇,將兵分三路,於九月四日出訪東盟國家,拜訪當地商會、專業團體、青年組織和當地的香港投資者等,講好中國香港故事,以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聯繫,謀求在經貿和民生等方面合作,互聯互通。

根據資料,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及出口市場,僅次於內地。兩地商貿往來主要為進出口貨物、直接投資和旅遊三大類。

直接投資方面,香港是東盟第三大外資來源,投資額達120億美元,只排在美國及新加坡後。東盟則是香港第四大對外投資目的地,截至2020年,累計投資額已高達720億美元。

香港現有超過六百家東盟企業,佔本港外企總數約7.1%,其中更有約六十家在本港設立地區總部、一百三十多家設立地區辦事處。

旅遊方面,東南亞與香港互為對方人民喜愛的旅遊勝地。疫情前的2019年,到港旅客的人數依次來自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澳門、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英國、澳洲和泰國——東盟國家佔了兩個。

由此可見,香港和東盟國家本已往來頻繁。展望未來,我們要鞏固現時基礎,再更上一層樓,加大貨物進出口量及直接投資額,並促進相互旅遊往來。金融理財、創新科技和創意文化產業等領域,亦有無窮潛力,雙方可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此外,香港為國際仲裁中心,具備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人員自由進出。我們要把握這個優勢,與東盟國家加強法律和保護勞務人員等方面的交流和協調——這些均是我們此行「說故事」的重點,將會放膽道出。

近期發生數十宗「東南亞打工詐騙案件」,有人或認為會影響雙方合作意願,但實質卻不然——我們更有充分而迫切的理由加強合作。惟有加強合作,我們才能更準確掌握當地港人實況,提供更全面保障。

我們無需杞人憂天,現時中央和香港政府已有良好機制,足以聯合保護海外港人的安全——回顧過往海外緊急事件,便知此言非虛。

筆者深信,未來中央和香港政府會因時制宜,持續完善海外支援機制,確保海外港人安全。國家日益富強,一國兩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這就是我們信心的保證。我們萬勿遲疑,要積極走出去。

全面參與精準扶貧 着力培養正向價值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香港的貧窮問題由來已久,是各屆政府的必答題,不容忽視。惟此問題「老大難」,一直未有良方解決,更容易引致跨代貧窮。現時,香港的貧窮人口已超過160萬人,當中更有20多萬人蝸居劏房。「榮枯咫尺近,惆悵難再述」,香港實在忝稱先進發達的城市。此時此刻,香港正「由亂及治」邁向「由治及興」,政府以至各界愛國愛港者均應矢志不移,徹底解決該問題。

筆者喜見新特首李家超甫一上任,便果斷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並於昨日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招攬社會人士成為導師,指導來自弱勢社群的初中學生。

此舉展現政府格外重視貧窮及跨代貧窮問題,而且體現精準扶貧原則,很值得支持。民建聯率先響應,迅即成立影子小組,出謀獻策,期望收拋磚引玉之效。最近,民建聯更邀請了政務司司長、局長及政助探訪劏房戶,切實體會基層之苦,掌握第一手資料,竭盡所能改善民生。

眾多研究發現家庭很大程度影響個人成才與否,不少基層學生受限於家庭條件,很難計劃人生,難有擴闊眼界的機會,難以擺脫貧困。工作小組推出上述計劃,讓基層學生得到合適指導,可謂對症下藥。惟筆者要強調:培養學童正向價值觀是重中之重。

過往10年,香港發生多次社會動盪,讓愛國愛港者痛心。2014年違法佔中、2016年旺角暴動、2019年黑暴,多少青年缺乏正向價值觀,思想偏激而遭別有用心者利用,罔顧法紀,最終鋃鐺入獄,斷送錦繡前程。當中更不乏專業人士,專業資格隨之岌岌可危。可見一個人即使有才幹,沒有正向價值觀,得到的成就便沒有保障。

要有正向價值觀的青年,便需有愛國愛港、正向價值觀的導師言傳身教,政府必定要嚴格挑選導師,以達成計劃目標。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各個愛國愛港團體、企業亦不妨主動請纓,向政府提供稱職的導師人選,並全力支援導師,共同參與其中,貢獻所長,互補不足。多方參與,學員以至其家庭的日常困難便有望緩解,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惟有官、商、民——「民」既是民間,民建聯亦是當仁不讓——鼎力合作,創造一個互助互惠的社區環境,貧窮及跨代貧窮問題才能根除,讓青年成才,貢獻社會。

「我們殷切希望,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採的人生。」讓我們努力實現這共同願望。

香港絕非英殖民地 國民教育需由下而上——淺談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推行國民教育是每個國家教育政策的一部分。有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會否定國民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呢?五千年文明古國與二百多年的新大陸,有各自獨特的國民教育,有些人硬要比較,然後要文明古國跟從新晉,無論情理與邏輯上都說不過去。所以,每個國家都會推行國民教育,每個國家都必然有自己一套的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是一套組合拳。國民教育應廣泛地、縱深地滲透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中。從小接受國民教育,青少年對國家不單有客觀知識上的認知,還能產生文化上的連繫與情感上的歸屬;宏觀地更能看到國家一路走來的榮耀光輝和傷痕痛點,從中有所累積領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青少年對國家的愛與忠誠,點點聚攏;再加上成長階段有重要事件的加持,例如看到國家有智慧有尊嚴地回敬外國的敵意霸凌行徑,青少年的愛國心會更濃。長大後,能更好地建設國家,貢獻國家。

香港是當今中美角力的戰場,國民教育必須也要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地推行,追趕上時代與政治發展的需要。香港教育局及11個教育相關機構、22所頒授學位的教育院校,均責無旁貸,必須走在前端。

課程規劃上,從幼兒教育、小學、中學、大專、大學,都應檢視現有課程,積極考慮加入祖國元素。說到這兒,難免有些人會大叫大嚷,這是洗腦!古人説「為官避事平生恥」,還説「任其職,盡其責;在其位,謀其政」,於現在的位置上做應該做的事,心無旁鶩。只要認清目標意義與肩膀上的責任,不必把這些耐不住寂寞的青蛙太當一回事。

每個國家都會推行國民教育,國民教育亦能滋潤青少年的德育、素質和品格。東風拂過寶島,列根號退而又返,香港不能嘆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