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查黑暴亂帳 追究禍港責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隨著黑暴鬧劇告終,支援黑暴的所謂「612人道支援基金」預告10月底正式解散,但該基金賬目不清一直被人詬病,據報導當中涉及的2.6億捐款最後僅剩186萬也撲朔迷離。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表明,正就「612基金」進行全面調查。究竟當中是否涉及外力出錢禍港,是否有人中飽私囊,相信很快會水落石出。

 

「612基金」信託人早前稱,因借出戶口的「真普選聯盟」申請清盤,故基金會也要停運云,但當中財務情況欠透明度,過去兩年涉及逾億元的收支是一個謎。臨別秋波,他們還揚言計劃籌款2500萬元應付包括「行政費」等開支,簡直荒天下之大謬。

 

黑暴期間,好些港人沒有真正了解整件事件始末,便懷著滿腔熱血盲撐黑暴,禍港組織紛紛趁機發起籌款,豬籠入水。隨著亂港組織相繼瓦解,「612基金」也猶如美軍撤出阿富汗一樣,叫人衝自己鬆,巨額資金被蒸發後就試圖抽身離場。如今,警務處國安處根據《香港國安法》對「612基金」進行全面調查,並成功向法庭申請「提交物料令」,完全合情合理合法,也可徹底抽出危害國家份子承擔罪責。

 

話說回來,黑暴鬧劇中的連串謊言雖被砸破,但眼見「爆眼女」沒有爆眼,新屋嶺沒有發生「強姦」、「八三一」沒有死人......部份縱暴派仍病態地執意相信黑暴大話。剛過去的8月31日,有人號召進行所謂「太子站獻花」活動,有「著草」英國倫敦的港人也在當地搭起「太子站」模型舉辦集會。可笑是,據報導被哀悼的「8.31死者韓寶生」,其真身王茂俊亦現身活動現場。事情早已真相大白,大家還在悼念什麼?還在控訴什麼?

齊心辦好全運會 助灣區多贏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香港體壇近日好事連連,除了在東奧取得一金二銀三銅的亮眼佳績,令人振奮外,近日又收到好消息,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廣東、香港和澳門將共同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這不單顯示中央對港的支持和信任,更為我們開創多贏局面,既提升香港體育發展水平,也有助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更能幫助港青認識國家,促進人心回歸。

 

全運會是國家最高水平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自2017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後,粵港澳三地已探討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可行性。今次申辦成功,有助落實三地共同構築休閒灣區和塑造健康灣區的目標。

 

近十年香港體壇,特區政府積極按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三方面發展體育事業,無論在軟件和硬件上都有顯著進步。香港曾於08年協辦北京奧運馬術賽事,並在09年主辦東亞運動會,已累積了一定舉辦大型賽事的寶貴經驗。而港隊剛在東奧表現卓越,也正正反映運動員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有所成果。由09年至今,香港亦新增了不少大型體育館及比賽場地,除了香港單車館、亞洲博覽館外,預計2023年落成的啓德體育園,更加是世界頂級的體育基礎建設,定能有利於香港體育專業化和產業化,有助我們夥拍廣東和澳門承辦好全運會盛事,促進灣區進一步融合。

 

體育盛事既能宏揚體育精神,也能傳遞友誼。培養港人的國家觀念,不能單靠知識傳授,透過兩地民眾互動交流,也有助港人與國家做好理念和思路的對接。我們期望社會各界把握好籌辦全運會的良機,共建民族認同感,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把握「十四五」機遇 融入「雙循環」格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今年三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是次「綱要」除了為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方向,還定下了「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繪製未來十五年中國的發展藍圖,意義更為重大。日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帶領宣講團訪港,向香港各界介紹《十四五綱要》,足見中央對香港的大力支持,以及對香港參與「十四五規劃」建設的期望。

 

正如駱惠寧主任所言,「全球發展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的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內地」,香港只有認清國家規劃要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能永葆活力,「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綱要》第四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確立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在當前的國際和國內情勢下,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為未來十五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基調。認識 「雙循環」,並在「雙循環」發揮自身所長,是香港未來五至十五年發展的重中之重。

 

「內循環」的重點,是推動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擴大內需,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這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而內地率先戰勝疫情和恢復經濟的形勢所決定的。未來香港企業應更聚焦內地市場,爭取更廣闊的市場,協助內地提升商品和服務的水準,從而進一步擴大內需。此外,《十四五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這一系列支持可進一步鞏固、發展香港的獨特優勢,令香港在「外循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內循環」和「外循環」中,香港都可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香港應善用自身與內地及國際的連通優勢,把握「十四五」機遇,融入「雙循環」格局。

突破界限 從多方面增加本港醫生人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本港的醫療水平,處於世界前列位置。但遺憾的是,本港醫生人手多年來一直嚴重短缺,人均比例每一千港人口只有兩名醫生,比例遠低於新加坡、美國、澳洲等其他國際地區。政府早前提出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冀能紓緩情況。長遠來看,政府亦需再想辦法,從多方面思考如何解決醫生人手問題。

 

醫院管理局在年初公布專科輪候時間,八個專科門診中有七個輪候時間以年計算,其中九龍東聯網內科及耳鼻喉科更出現長達3年的輪候時間;緊急和半緊急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分別是兩個和八個星期;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新症的輪候時間需超過100 星期,反映醫生短缺的情況極為嚴重,情況完全不能接受。

 

政府提出修例回應相關問題,《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內容,建議以免試制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容許在海外讀醫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以特別註冊形式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5年後,在港取得正式註冊醫生資格,認可院校名單由特別註冊委員會制定,三年一檢。這可算是踏出了第一步,筆者期望條例能得到各界支持,能盡快於立法會通過,解市民所需。但修例能吸引多少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仍然是一個未知數。長遠而言,要避免更加嚴峻的醫生短缺情況出現,我們為何不突破界限,把範圍再擴大一點,甚至讓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也能來港執業呢?

 

政府需要正視公立醫院不斷流失醫護人員的問題,認真審視制度,從源頭審視如何加強保留公立醫院人手,加上增加本地培訓醫生學額,並引入更多合資格境外醫生,多管齊下規劃好公立醫院的醫生人手,才能緩解醫生短缺的問題。

嚴防輸入個案 勿讓清零努力白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這八個字的防疫大原則,相信全香港都耳熟能詳。經過數月嚴密防控,本港近幾個月大致達至本地個案清零,內防擴散的工作總算做得不錯。但隨著全球疫情反覆,變種病毒令多國再次陷入防疫困境,本港在外防輸入方面更不能掉以輕心。

 

本港最近有一位已接種兩劑復必泰疫苗的外傭,8月從美國返港,抵港完成七天酒店檢疫後,在社區遊走近一周,才被證實感染L452R變種病毒。該名外傭能以七天,全因特區政府8月起調整入境檢疫政策,將海外地區改以高、中、低風險地區劃分,再對不同地區實施不同檢疫措施。

 

香港作為開放形經濟體,長期封關的確不是長遠之計,相信政府有關做法,是為陸續開放邊境作準備。可惜,新措施實行不久,便發現防疫漏洞。還好政府在發現個案後,已修改相關安排,收緊16個海外地區到港人士檢疫要求,包括將美國列為高風險地區。

 

本港近幾個月的新增確診個案,絕大部份都是來自輸入個案,可見現時防疫的最大威脅是來自外地。如果大家仍有印象,本港前四波大規模疫情,都是來自外地個案。而一向把疫情防控做得極好的內地,內全國多地都發生聚集性疫情傳播,其源頭均是來自境外。因此,守緊邊境措施絕對是現時的頭項大事,不能急於一時恢復開關。須知道只要有一宗個案走入社區,已足以爆發新一波疫情,令社會多月來為清零所作出的努力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