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請釋法合憲合情 促使法律更完善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黎智英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控多條罪名,卻獲法院批准其越洋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Tim Owen,為其抗辯。此事鬧得沸沸揚揚,不少人均認為法庭這項判決偏離立法原意,或會造成國安漏洞,故李家超特首早前提請人大常委會釋法,以求釐清沒有本地執業資格的律師是否能參與國安案件——特首身為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此乃理所當然之舉。

據悉,明天(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將舉行人大常委會會議,有機會加插議程,就港區國安法相關內容釋法。筆者對此深表支持,相信此舉能釐清相關條文,為香港司法實踐提供最權威的指引,從而平息爭議,讓港區國安法更完善,得以準確貫徹落實。

過往至今,一直有論者妖魔化人大釋法,聲稱會損害法治,惟《國安法》明確規定,條文的解釋權屬人大常委會,而眾所周知,回歸後人大常委會已多次根據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就基本法內容釋法,從而有效協助香港平息法律紛爭。由此可見,人大釋法是我們法制重要而無可取代的組成部分,具有定海神針作用,讓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

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完善特區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就此我們必需擺正心態,認清並支持人大常委會和特區法院發揮各自角色,共同促進法律細節於實施中持續完善。就著《國安法》爭議,由於其落實時間尚短,大眾尚未充分了解,人大釋法無疑能一錘定音,確保《國安法》忠實執行,防範國安危機——這亦彰顯中央政府對特區的主權及憲制責任,是一國兩制題中應有之義。

關愛隊申請指引得宜 愛國愛港弘揚獅子山下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上述歌詞膾炙人口,摘錄自經典粵語流行曲《獅子山下》,道出我們中國香港市民面臨逆境時艱苦奮鬥、同舟共濟的「獅子山下精神」。

2020年至今,疫情肆虐,市民面對著種種困難。疫情最嚴竣時,政府人手及資源更異常緊拙,但慶幸有不少愛國愛港團體挺身而出,積極支援處境窘逼的市民,如派發防疫抗疫物資,讓其得到關愛,渡過困厄,並迎來曙光,邁過將近三年的「疫」境。

李家超特首於競選政綱中提到成立18區關愛隊,以支援政府地區工作,並於日常推行關愛行動;民青局麥美娟局長更強調,盼望透過關愛隊重建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精神。筆者對此喜聞樂見,相信不少愛國愛港團體均符合資格,加強延續疫情期間的關愛服務,繼續弘揚「獅子山下奮鬥精神」。

早前,政府宣布關愛隊率先於荃灣及南區推行。眾人翹首以盼,於日前開始接受報名。申請團體須符合一系列規定,包括承諾不會從事危害國安的活動、成員不能有刑事案底等。當中最矚目的,是申請團體必須曾舉辦特定類型活動,以支持或配合政府政策。

有意見認為申請要求過於嚴格,聲稱「不曾辦過慶回歸、賀國慶或防疫活動不等於不愛國不愛港」,但這似乎誤導了思維。

今屆區議會初期亂象叢生,淪為反對派和黑暴的「政治秀」平台,市民仍歷歷在目,香港備受煎熬。實施了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由亂到治,並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但誠如夏寶龍主任所言,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我們「必須對一切反中亂港、反中亂澳勢力堅決打擊、不留縫隙」,不能再讓他們一邊收取特區政府津貼,一邊卻做著「親者痛、仇者快」的破壞行為——香港發展不能再自我殘害了。

愛國愛港,口說無憑。破壞派偽裝成愛國者,更是早有先例。因此,「曾舉辦特定類型活動,以支持或配合政府政策」十分必要,是愛國愛港最基本的證明。

有意見再追問:某些團體服務社區多年,只是「不太政治化」而不曾舉辦指定類型活動,又或痛改前非,意欲成為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為何就不給他們機會?

其實不然。正如習主席所言:「只要真心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只要熱愛香港這個家園,只要遵守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法律,都是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都可以出一份力、作一份貢獻。」這些團體現在或許尚未符合條件成為關愛隊,衹要他們真誠真正的遵守法律法規,他們將有充足時間,證明自己,大可最終重新加入到愛國者陣營裡來。

香港是多元社會,筆者期望關愛隊為市民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惟要強調,「愛國愛港」和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是基本,反中亂港者必須排除在外。在「愛國愛港」的旗幟下,只要奉公守法,擁護香港的憲制秩序,無論持何種思想觀念、政治取態、宗教信仰、利益訴求,最終都必能為港為國為民貢獻己力。

創科“官產學研”勢在必得 攜手打造科技惠民城市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2022年是創科年,自7月1日新一屆特區政府就任起,習近平主席訪港期間親自視察香港科學園,孫東教授為重組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出力獻策並規劃,落實李家超特首施政報告提出的大力推展的創科設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立法會補選再度納入創科專家教授……這一切都體現出中央與特區由上而下主動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致力將香港打造成國家“十四五”規劃定位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給予我們創科發展強大的底氣與信心。

今年,創新科技與工業局秉持“以結果為目標”的理念,並不斷重申其四個主要發展方向,即完善創科生態圈、豐富創科人才庫、加速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步伐、深化與內地的創科合作。在最新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特區政府就四大方向再次提出八大策略,制定了更為清晰詳細、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規劃。

香港在“學、研”方面一直擁有世界領先的科研優勢,香港有5間本地大學長期位於世界大學排名首100名,而科學園、數碼港和應用科技研究院更被視為科技專才、科技研發與投資發展的搖籃。雖然香港在“產”方面一直被詬病跟不上發展,使得研發成果無法及時落地產業化,但有了“官”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將進一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河套地區建設的發展戰略,與大灣區各城市優勢互補,完善創科上中下游產業鏈,例如由深圳負責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東莞進行量化生產。相信在“官、產、學、研”的完美配合下,香港將發展成創科中心,儘快形成產業集群,科技成果逐步面向全國、東盟、世界。

相信最新的創科藍圖也令市民大眾感到振奮,因為發展創科不僅是一個國際級、高大上的理想計劃,更與我們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當香港能利用創新科技就社會問題對症下藥,市民將獲得更加便利的生活。例如已經發展成人們日常生活一部分的電子錢包轉數快、登記數逐年倍增的電動車、由組裝合成法建成的“簡約公屋”等,解決了市民轉賬不便、都市碳排增加、公屋落成慢等問題。創科更會為新興產業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也可能優化當今一些繁複的工作流程。創科發展藍圖不僅將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將惠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領導下,“官產學研”會加強合作,令人信心大增,一齊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與世界宜居城市共同努力。

關愛隊申請指引得宜 愛國愛港弘揚獅子山下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獅子山下》的歌詞膾炙人口,道出我們中國香港市民面臨逆境時艱苦奮鬥、同舟共濟的“獅子山下精神”。疫情最嚴竣時,政府人手和資源均極為緊絀,慶幸有不少愛國愛港團體挺身而出,積極支援處境窘逼的市民,如派發防疫抗疫物資、探訪、家居清潔等,讓服務使用者得到關愛,渡過困厄。

李家超特首於競選政綱中提到成立18區關愛隊,以支援政府地區工作,並於日常推行關愛行動;民青局更強調盼望透過關愛隊重建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精神。筆者對此喜聞樂見,相信讓愛國愛港團體加強延續疫情期間的關愛服務,能進一步弘揚“獅子山下奮鬥精神”。

早前,政府宣布關愛隊率先於荃灣及南區推行,眾人翹首以盼。申請團體須符合一系列規定,包括承諾不會從事危害國安的活動、成員不能有刑事案底等。當中最矚目的,是申請團體必須曾舉辦特定類型活動,以支持或配合政府政策。

有意見認為申請要求過於“嚴格”,聲稱“不曾辦過慶回歸、賀國慶或防疫活動不等於不愛國不愛港”。今屆區議會初期亂象叢生,淪為反對派和黑暴的“政治秀”舞台,香港備受煎熬,市民仍歷歷在目。實施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由亂到治,並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但誠如夏寶龍主任所言,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我們“必須對一切反中亂港、反中亂澳勢力堅決打擊、不留縫隙”,不能再讓他們一邊收取特區政府津貼,一邊卻做著“親者痛、仇者快”的破壞行為。

愛國愛港,口說無憑。破壞派偽裝成愛國者,更是早有先例。因此,“曾舉辦特定類型活動,以支持或配合政府政策”十分必要,是愛國愛港最基本的證明。

有意見再追問:某些團體服務社區多年,只是“不太政治化”而不曾舉辦指定類型活動,又或痛改前非,意欲成為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為何就不給他們機會?

其實不然。正如習主席所言:“只要真心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只要熱愛香港這個家園,只要遵守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法律,都是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都可以出一份力、作一份貢獻。”這些團體現在或許尚未符合條件成為關愛隊,衹要他們真誠真正的遵守法律法規,他們將有充足時間,證明自己,大可最終重新加入到愛國者陣營裡來。

香港是多元社會,筆者期望關愛隊為市民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惟要強調,“愛國愛港”和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是基本,反中亂港者必須排除在外。在“愛國愛港”的旗幟下,只要奉公守法,擁護香港的憲制秩序,無論持何種思想觀念、政治取態、宗教信仰、利益訴求,最終都必能為港為國為民貢獻己力。

推動跨境醫療合作 互動互補促區域融合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由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是新時代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將進一步推動國家全面開放,邁向現代化強國。只要香港把握當中帶來的歷史機遇,積極參與,便能增強發展動能,亦有助排解民生憂難,讓「一國兩制」事業發展再創高峰。

目前,居粵港人已超過50萬,而且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趨成熟,一小時生活圈配套日益完善,預料愈來愈多香港居民會到內地及澳門工作、生活、升學和退休等。當中,醫療服務完善與否,是影響這進程的一大關鍵,而推動跨境醫療合作,能促進兩地醫療服務良性互動、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

就此,李家超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針對性建議。我們民建聯、新社聯相信特區政府有心且有力推動跨境醫療合作,尤其盧寵茂局長是這方面成功的先行者,經驗豐富,必定能履行職責,讓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港人享受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今年《施政報告》為基礎,我們進一步提出三項建議。

第一,開辦跨境救護服務。現時,由於粵港澳三地監管機制不同,若有病人意欲跨境接受治療,便須在邊境口岸換乘救護車。這不但倍添病人舟車勞頓之苦,更可能延誤治療。我們既有交通工具跨境直達的先例,如高鐵、兩地牌車輛,推出跨境救護服務相信絕非難事,盼特區政府積極推進,讓居粵、居澳港人有更豐富的緊急醫療選擇。

第二,把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三甲醫院和澳門主要醫院。由於長者醫療券早已適用於港大深圳醫院,跨境使用醫療券的經驗日益成熟,相信有條件進一步擴闊適用範圍,讓大灣區內港人能就地而及時求診。政府亦宜更積極推動港資私營醫療機構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澳門拓展業務,以充分發揮香港醫療衛生方面的優勢,透過技術交流,提升區內整體醫療水平,進一步銜接三地醫療服務——這亦有助長者醫療券擴展適用範圍。

第三,基於一國框架,資助內地港人購買內地醫保,長遠實現醫療福利跨境可攜。目前,特定港人可自費購買內地醫保,而特區政府仍未有提供資助。惟仔細一想:如果他們在內地得不到合適的醫療服務,最終很可能回港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由特區政府承擔大部分開支,那倒不如資助他們購買醫保,讓其原地求診?我們建議以先導計劃方式,優先資助居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人長者購買內地醫保,再研究逐步擴展至其他年齡組別。

筆者冀盼跨境醫療合作日趨緊密,共同提升大灣區整體的醫療水平,讓市民有更先進而多樣的醫療選擇,從而更投入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分享由此而來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