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紅色旅遊促經濟 善用古蹟弘揚愛國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旅遊業一直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而內地遊客長期穩佔數量首位,惟七月份數據顯示,訪港內地旅客不足三百萬,不及疫情前七成。同期,港人北上人次達五百八十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憂慮本地市道復甦之路漫漫。

三年疫情改變了不少內地遊客的旅遊偏好,由過往以購物為主,轉變為熱衷於文化深度遊,着重特色、創意與體驗。這對本地旅遊業而言,既是挑戰,又是契機,促使旅遊業向多元、高增值方向發展。

本地歷史資源豐富,國家現代史上不少大事均與香港息息相關,眾多革命先烈曾於香港留下足跡。中國香港抗戰史更是一曲英雄凱歌,容易引起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共鳴,激發愛國情懷及使命感,相關史蹟有潛力發展為紅色旅遊景點。

眾多史蹟中,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和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惟兩者現時均由民間團體管理。於黑暴期間,暴徒曾肆意塗污損毀前者,侮辱了為保衛家國而犠牲的先烈,後來由民間團體自發修復;後者則因年月而積聚水漬,字體顏色甩脫,最近由新社聯完成修葺及翻新。這些紀念碑意義非凡,建議文體旅局肩負管理責任,撥出資源作日常管理和保養。其它抗戰遺址,如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成立地點黃毛應玫瑰小堂、營救文人與愛國者的根據地適廬等,都印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文體旅局亦宜納入管理。

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於疫情期間,中旅社曾組辦多條本地紅色旅遊路線,反應熱烈;觀乎內地,紅色旅遊發展蓬勃,遊客已超過一億人次,佔內地旅遊市場份額超過一成。可見,本地紅色旅遊大有可為,既能推動旅遊業發展,更能發揮教育功能,培養市民愛國精神。

多年來我們一直建議政府推出「東江縱隊香港抗戰史蹟遠足郊遊路線」(由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編制),整合抗戰遺蹟,產生協同效應,吸引更多市民及遊客遊覽。若能善用科技,於景點加入VR、AR等元素,為旅客提供沉浸式體驗,並開發相關文創產品,相信能引發「打卡」熱潮,讓愛國主義和和旅遊深度融合。

粵港信息化交流開啟1小時生活圈美好未來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自香港今年初與內地實現全面通關,粵港兩地重啟頻繁的商旅往來,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提速提效,粵港高鐵走向「公交化」,「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1小時生活圈」加強了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繫,縮短了空間距離,也拉近了心理距離。另一方面,作為新一代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粵港信息化領域的合作交流正在加強,從大數據和互聯網等線上方面,進一步推動灣區聯結。

事實上,自「粵港信息化合作專責小組」成立以來,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與特區政府每年都會聯合舉辦一次會議,專門討論粵港信息化領域發展,進一步推動粵港在智慧城市、聯動發展、通信、創科等領域交流合作。粵港雙方在ICT(信息、通信和技術)的合作不僅構成諸多新興產業的基石,促成的成果亦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疫情期間,廣東省火速組建醫療物資供應組幫助香港度過疫情擴散難關;香港連續6年應邀參加中博會為港商拓展大灣區龐大中產市場;粵港跨境電子商務日漸成為兩地居民購物新趨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早前到訪大灣區,與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交流粵港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合作情況。為了進一步加強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建設,未來粵港合作將總結過往幾年合作互認的經驗,爭取更多線上互聯互通模式促進商旅往來。如推動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方面的應用,又如協調內地與香港無線電業務改善邊界地區通信干擾問題。相信隨着粵港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合作加深,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將更加優質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群,能夠帶動粵港澳更多、更廣、更「絲滑流暢」的產業合作,反之亦然。城市發展和城市的信息化密不可分、互惠互哺,盼望大灣區各城市加快深入合作,形成長期正循環發展。

完善粵港科技合作產業鏈 締造共贏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自香港與內地實現全面通關,粵港兩地便重啟頻繁緊密的商旅往來,國家步入高質量發展征程,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動力。香港各界正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主席的囑託,積極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橋樑作用,努力實現“十四五”規劃確立的“八大中心”定位。

在這之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重頭戲,也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新動力。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技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創科合作不但是美好願景,也是得天獨厚。縱觀大灣區各城市,香港是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深圳是急速發展的科創智慧城市,東莞的制造業引以為傲……11個城市在推動創科發展的各項因素中各有所長、互補性強,十分適合協同合作,發展完善創科產業鏈。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早前到訪大灣區,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交流粵港科技合作情況。目前,香港與其它城市的創科合作重點在產學融合。香港有優良的基礎研究資源和人才,奈何土地供應稀缺,難以建造佔地較大的科學裝置中心。有見及此,香港應善用大灣區內的大型科技基礎中心,包括香港高效依託在深圳設立的研究所,長遠甚至可依託廣東省30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盼望未來粵港科研合作可將更多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定為“灣區共用”,兩地實驗團隊可就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這樣香港可以將卓越的基礎研究能力帶到灣區,也能透過善用內地龐大資源加強自身科研能力,互惠互補,才能真正促進兩地科研合作“提量提質”。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政策效果反響良好,香港可藉大灣區人才高地,進一步優化、細化創新科技人才政策,為香港創科人才增值,譬如利用粵港園區平台深化人才交流和跨境培訓合作。

發展創新科技是粵港澳大灣區新時代發展智能產業的關鍵,兩地的科技合作在於加速融合互補關係,如此有了長期的戰略基礎,為大灣區建設增添新吸引力、注入新的“維他命”。

深化粵港經貿合作 推動大灣區品牌建設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國務院於2019年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意味大灣區建設從起步階段過渡至全面推進階段,區內經貿合作持續深化。於2022年,香港在廣東新設的企業超過6,600間,投資額增長近7%;廣東在香港新設的企業則逾700間,投資額增長約42%。隨著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香港進出口貿易及批發零售業於內地——猶其是人口超過八千萬的大灣區——拓展業務的速度只會愈來愈快,而內地品牌亦希望通過香港這個國際性平台,走向世界。深化兩地經貿合作,將進一步釋放當中潛藏的發展動能,達致互惠共贏。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國品牌建設,明確要求「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以助力國家高質量經濟發展。我們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大灣區品牌促進委員會」,成員包括大灣區各級政府的相關官員及業界代表,以此統籌、協調大灣區的品牌資源,一方面推動香港品牌以灣區為依託,進入內地市場,一方面幫助內地品牌通過香港,邁向國際,提升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和長遠競爭力。

於2022年12月,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舉辦了全球招商大會,以「投資大灣區,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向海內外企業展示大灣區建設的碩果,並表現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大會成功吸引逾300間跨國企業參與,達成800多個合作項目,投資總額逾2.5萬億。三地政府即將於10月在廣州舉行新一屆招商大會,只要三地政府繼續完善聯合招商引資的機制,並推動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互聯互通,便能把三地各自優勢更有機地結合,進一步提升招商大會的成效,讓更多優秀企業落戶大灣區,讓灣區更好地銜接全球資源,促成發展。

我們亦期望粵港雙方加強展覽會方面的合作,讓港企參加大灣區各城市的展覽會時,能利用「簡便貨品出口通道」,包括簡易報關程序、稅項豁免,以及與內地買家合作而建立銷售渠道後,可獲得低稅出口優惠。與此同時,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商品到香港參展時,各政府亦要共同提供資助和支援,攜手推動大灣區品牌建設。

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上,大灣區以至廣東省的作用舉足輕重。粵港澳三地必須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推動大灣區品牌建設,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融入大灣區交通網絡 形成更緊密的一小時生活圈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隨著內地與香港全面通關,停運三年的高鐵香港段已於今年4月1日全面恢復服務,意味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重新激活,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再次踏上高速融合發展的路上。

縱使疫情肆虐三年,粵港澳大灣區內交通網絡依然一日千里地發展。截至2022年底,大灣區公路通車里程已達6.2萬公里,當中高速公路逾5,100公里,公路密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隨著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相繼落成,深中通道亦即將竣工,珠江兩岸的距離將進一步拉近。此外,鐵路網絡快速發展,運營里程已接近2,500公里,高鐵時速更逐步提高到300公里以上。可見,「軌道上的大灣區」已從概念化為現實,一小時生活圈日益緊密。香港必須進一步融入大灣區交通網絡,才能享受更多實惠。

就此,我們民建聯、新社聯早前建議港鐵及中央政府相關部門為高鐵短途班次提供更靈活方便的車票安排,即讓乘客憑票在指定日子乘坐來往同一站點的任何班次,並得到積極回應。自8月14日起,高鐵推出新產品「靈活行」,就著福田至香港西九龍站間的一段高鐵,旅客可於票面乘車日期當天,免費變更班次三次,讓市民能更彈性安排行程。我們期望該措施成功試行後,能逐步擴展至大灣區內其它路段,便利市民往來各處,促進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

此外,連接洪水橋和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是兩地重要的跨境基建,現正進行前期研究。為了讓「深圳灣優質發展圈」的香港部分與深圳部分能更緊密連結,我們期望港深西部鐵路能連結深圳和香港現有鐵路,並於天水圍北設站。

於上月,「港車北上」正式推出,成功申請者可駕駛香港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往來香港與廣東省。推出至今,反應甚為熱烈,近日出入境的香港單牌車數量單日已突破1,000輛次。我們建議改善常規配額驗車預約系統,提升為全天候預約,讓市民更易掌握預約狀況,並逐步放寬計劃適用的關口,由港珠澳大橋口岸擴展至深圳各陸路關口,讓市民有更多的跨境出遊選擇。

大灣區交通網絡日趨完善,只要我們繼續深化規則銜接機制,便能徹底釋放這些硬件的潛在效益,讓一小時生活圈擴展至更遠之處,從而令市民衣食住行有更豐富選擇,企業有更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