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援助機制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整個國家民族得到舉世矚目的發展,每一個付出努力的人民都應分得改革紅利,當中不能忘記跨省打工的農民工群體,以及他們留守家鄉的子女。

據全國婦聯2013年發佈的研究,估計全國留守兒童及城鄉流動兒童接近一億人口,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容易出現自身安全、行為及情緒等問題,尤其在相對落後省份,更容易發生整體性問題,大大增加了國家處理問題的社會成本。

國務院今年初公佈《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的關愛服務」的明確要求。總理的報告不僅是一個願景方向,且有成功的基礎,只要把它推廣落實,相信這方面問題會得到很好的推進。

筆者在今年兩會提出「進一步完善管理留守和流動兒童的援助機制」提案,促請國家及社會提昇農民工帶子女到城鄉生活的誘因,包括動員非政府機構及熱心人士,在大城市附近開拓新城鎮、建設家鄉寄宿學校、推動「家庭友善計劃」等。

目前,香港很多朋友也出來推動籌集款項,像當年「希望工程」一樣,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段節難」,只要社會團結一致,共同編織關愛網絡,定能培養留守兒童成為社會正能量,新動力。

珍惜國家信任 善用智慧解決自身問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兩會期間出席港區人大小組會議,外界熱議他對旺角暴動及激進本土勢力的評論,試圖藉此揣測中央對港政策會否有變。筆者置身會議現場,感受到曾長期在廣東省工作的張委員長,對香港問題瞭如指掌,他的講話淺白且語重心長,猶如面向全港市民閒話家常,字裡行間讓大眾放心,國家對香港始終是充滿信心而且全力支持的。

近期以「本土」作幌子的激進暴力、「港獨」思潮在港肆意冒起,張委員長談及旺角暴動時,語氣也比較慢,感覺對此事有所擔憂。但他點明這只是「少數激進分離份子」製造衝突,還三次讚賞香港人IQ高,明明白白知道哪些是對香港好,哪些對香港不好,相信特區政府和廣大市民能想清楚和解決好香港問題。

張委員長把滋事者歸類為一小撮「分離份子」,足見國家仍信任絕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崇尚理性、和平守法,同時苦口婆心勸勉港人,香港始終靠經濟並非靠街頭政治。

在激進派的妖言惑眾、興風作浪中,不少市民確實迷失於泛政治化的氛圍,忘記了香港的成功,從來不靠所謂的「革命抗爭」,倒靠港人的實幹拚勁。如今在全球經濟陰霾滿佈下,張委員長「畫公仔畫出腸」,表明國家給香港「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但「過了這條村,就沒有這個店」。沉默的大多數倘再任由激進勢力牽著鼻子走,就要做好心理準備,香港一旦被搞亂,大家將來只能啞忍苦日子。

融入大中華掌握機遇 忌鼠目寸光看一帶一路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全城熱議的「一帶一路」貿易策略,不單涉及國家經濟地位的改變,也影響著全球貿易結構的變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交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港澳專章,提到支持港澳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這對港人來說,意義重大,令人鼓舞。

事實上,現屆特區政府在過去一段時間致力抓緊「一帶一路」的契機,奈何反對派諸多挑剔,一時稱特區向中央「獻媚」,一時稱「一帶一路」遙不可及。但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不見香港住房及經濟轉型等發展不順暢,皆因個別政府部門實行「鴕鳥政策」,到頭來證明「看得不夠遠就會出事」,如今反對派對「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冷言冷語,反而暴露了政客們鼠目寸光的窘態。

畢竟香港地方小,當年「改革開放」造就了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經濟騰飛,如今「一帶一路」相當於國際版的「改革開放」,特區政府及整體社會更應該融入到整個大中華,以國際的視野去思考自身的未來發展,才能在國際大舞台上,站得住腳,綻放光芒。

為免港人誤信惡言,錯失良機,特區政府在闡述「一帶一路」的構想時,亦宜採取更多變、更順耳的方法。與其老是喋喋不休地說「一帶一路」四個字,可否改用「帶路」、「尋找出路」等不同演繹?鮑魚多吃也會悶,豆腐都有幾百種做法,適當的轉變和包裝,或許更能啟發香港市民,尤其是新一代,瞄準時機,乘勢發展。

促進兩地水產品貿易 為業界打開發展大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自2003年起,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以及其附件,為本港多個行業提供龐大商機,提升了本港經濟競爭力。

近年香港水產品發展迅速,一旦能打開內地發展大門,可謂商機無限。可惜,本地水產養殖戶反映,現時中央政府仍未與特區政府就由香港輸入內地加工食用水產品達成協議,香港優質的水產品未能打入內地市場。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自2005年推行「優質養魚場計劃」,至今已有逾百個淡水魚和海魚的養魚場登記為「優質養魚場」,廣為香港市民歡迎。此外,港人對綠色生活的要求不斷提昇,也更願意花費購買有機水產,例如獲認證的包括寶石魚、大頭魚、鳥頭魚及鯇魚等。

由於「優質養魚場」得到香港有關部門的認證,安全的水產品不但受香港市民歡迎,更獲得內地不少高要求的消費者垂青。筆者在今年兩會提出「促進內地與香港水產品的貿易合作」的提案,建議在CEPA安排上,兩地政府能盡快對開放香港優質水產品進入內地市場的問題展開研究和商討,並制定簽發衛生證書的標準。

一旦事成,可謂「一舉三得」。第一能擴闊內地消費者選購優質水產品的選擇;第二是有利於促進本地各種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第三,本地「有機水產養殖」是建設一個整全的水產養殖系統,在產出魚獲之餘,也能保持生態環境平衡及資源的循環再用,如兩地業界能加強合作交流,定能共同為生態環保出一分力。

加強協調 促進香港漁業持續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在香港由小漁村蛻變成國際大都會的進程中,不少漁農業界都慨嘆政府對他們採取「積極不干預」態度,只能自食其力,自求多福。近年,國家與漁業相關部門推出不少關係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加對港澳流動漁業帶來嚴重困擾,一眾漁民為配合政策新猷疲於奔命。

以2014年推出的《廣東省港澳流動漁船安全監管檢驗檢查工作指引》為例,由於香港與內地驗船準則不一,港澳流動漁民為符合香港與內地安全標準,大費周章。燃油補貼政策改革方面,由於港澳流動漁民不能參與漁船減船轉產補助政策和更新改造補助政策,亦導致有關油補款項未能真正用於與流動漁民有關的政策及措施當中。

為了支援本港漁農業揚帆破浪,持續發展,筆者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促進香港漁業持續發展」的提案,希望國家能基於港澳流動漁船有別於內地漁船的特殊性,不要將兩者劃一管理,而是另設專責部門,重啟「港澳流動漁民工作協調小組」,在聽取香港漁民團體的意見後,才修訂推出新《港澳流動漁船管理規定》。

筆者亦建議在國家漁業船舶檢驗局的領導下,加強各省市及香港海事處有關漁船安全檢查部門的協調,盡快落實漁船安全檢查互認等機制,免卻漁民為應對各地頻繁年檢所帶來的不便,以及因應對香港與內地不同的法律法規所產生的困擾。

香港漁業傳統源遠流長,倘內地有關部門能多關注港澳流動漁民群體的的特殊性及重要性,相信業界定能優化發展,有所作為,為香港繁榮穩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