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上周公布地區行政改革檢討報告,指出區議會過去「行錯路」,必須重回《基本法》第97條規定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為了讓區議會回歸初心,特區政府提出重塑區議會,包括採取混合組成方式,從多元渠道吸納不同人才,讓區議會「去政治化」。區議會未來亦不再有管理及審批撥款職能,主席一職由民政專員擔任,藉此加強政府在中央層面統籌不同地區諮詢和服務架構的力度。我們見到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的決心,「香港各界撐完善地區治理大聯盟」亦應運而生,表達我們對區議會改革的全力支持。
近日,我們在街站爭取市民簽名支持重塑區議會方案時,最常聽到市民的疑問是,方案減少了直選議席數目不是「倒退」嗎,為何是「完善」制度?
我們相信,單以直選議席數目去評價一個制度的優劣,或許是受到西方的「對抗式民主」思想所影響。然而真正的好制度並不只空談理念,更應借鑒經驗。其實任何制度都有其優劣,但當一個制度對國家及社會造成嚴重傷害,便需要優先思考如何改變。
資格審查制去政爭護國安
完善一項制度,究其原因是為了查漏補缺、堵塞漏洞。相信大家對2019年區議會亂象還記憶猶新,當時的區議會選舉制度,反映了反中亂港分子可以利用直選制度進入區議會,把持區議會作為政治平台,肆意妄為。那時的區議員開會時不單辱罵官員,阻礙施政,亦沒有做好地區組織本職,拒絕撥款支持地區發展,更甚的是濫用撥款為黑暴服務,以及與外部勢力勾連,宣揚所謂「港獨」,作出種種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我們看到舊區議會已「行錯路」,被騎劫成為「反中央、反政府、反施政、搞港獨」的平台,對國安及香港造成極大傷害。今時今日,特區政府重塑區議會,將維護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填補上地區治理的國安漏洞,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在政府的方案中,透過改善提名門檻及加入資格審查制度,有效地防止反中亂港分子進入區議會,確保國家安全及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讓區議會回復至基本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的定位。這個改變,怎麼不算是完善制度呢?
混合組成優化地區治理
再者,方案重新採用混合組成方式,讓區議會「去政治化」,確保區議員來自更廣泛的背景,有不同的知識和能力,如此不單能促進地區治理的多元參與,更能讓市民在更多方面得到專業人士幫助。此外,在區議員的整體數目沒有減少,薪酬亦沒有減少下,區議員需提供的服務點及辦事處與現在相若。而更重要的是,新引入的「區議會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市民不會只能在選舉期間,才能以選票監察區議員,反之,在區議員的整個任期內,都可以持續監察他們的表現,確保他們盡職履責。可以說,直選議員雖減少,但地區服務沒有減少,而市民監察區議員表現的渠道及時間更是增加。這個改變,怎麼不算是完善制度呢?
我們相信,在完善地區治理方案下,政府將更全面掌握地區訴求,不斷完善施政,為市民提供更貼心、更貼地的服務。
夏寶龍主任早前發表講話,提醒港人目前香港社會看似平靜,實際上暗流仍然湧動。言猶在耳,美方政客又有小動作,聲稱北京破壞香港民主法治,更揚言要釋放黎智英等媒體人云云。剛過去的五四運動104周年活動,正好讓大家反思昔日國貧積弱的苦痛,如今必須遏止西方對「一國兩制」和香港事務的干預抹黑,全力推動國家邁進發展。
新冠疫情後,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及不少本港教育團體,均復辦五四升旗禮及相關活動,鼓勵大家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認識,從而激勵港青要繼承五四精神,學習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敢於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正如香港青年代表在升旗禮的誓辭中,提到新時代由治及興,新青年大有可為,有理想、敢擔當;亦提到愛祖國,維護主權,愛香港,同開新篇。事實上,儘管當今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上升,但來自西方的干預滲透從未間斷,期間亦經常抹黑「一國兩制」,借打「香港牌」來遏制中國發展。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惟美方政客近日又按捺不住,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涉港決議,宣稱要「譴責」北京破壞香港民主和法治,而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亦發表涉港謬論,公然為黎智英等反中亂港分子撐腰站台。
必須重申,法治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石,香港新一代是「一國兩制」事業的接班人。面對外力的傲慢囂張,顛倒是非,香港社會各界必須提高警惕,分清對錯,同時要善用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顯著優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作出貢獻。
李家超特首公布地區行政改革檢討報告,提出重塑區議會,完善地區治理的方案。在日前的記者會上,特首指出區議會過去「行錯路」,必須重回《基本法》第97條規定的非政權諮詢組織,我們對此十分認同,並認為報告提出的改革建議,有利維護國家安全、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因此,我們全力支持行政長官提出的改革建議,推動優質民主穩步發展。
當初設立區議會的初心,是為了提升在地區上的治理水平,接受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諮詢。然而,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區議會的組成方法存在一些漏洞,讓反中亂港分子可通過控制區議會,阻撓政府施政,甚至成為外部勢力顛覆特區政府的政治平台。政府是次重塑區議會,將國家安全放在首位,提出改善提名門檻及加入資格審查制度,是為了讓區議會的運作重回正軌。相信此舉能有效防止反中亂港分子進入區議會,確保國家安全及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
新區議會將採取混合組成方式,包括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委任及直選方式,從多元渠道吸納不同背景、有地區動員力及具專業背景的愛國愛港人士加入區議會。相信這種多元化的組成方式可以讓區議會「去政治化」,未來成員更具廣泛代表及均衡參與,令區議會朝向優質民主的方向發展。
我們十分樂見重塑後的區議會回復《基本法》第97條規定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包括負責收集及反映市民意見,發揮地區組織的力量。此外,由各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親自帶領區議會處理民生事務,並為區內居民提供不同的諮詢和轉介服務,協助政府掌握地區脈搏。我們盼望改革後的區議會能幫助特區政府進一步完善地區治理架構,提升地區治理能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讓市民獲得更貼心及更貼地的地區服務。
區議會改革方案是香港特區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以及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重要一步,相信改革後的區議會能夠發揮更重要的功能,服務更廣闊的地區,更加關注和處理一些地區上的重大事項,更好地與特區政府分擔工作,實現良政善治。
自2019年黑暴風波時起,區議會可謂是命途多舛,先是被攬炒派騎劫淪為攬炒分子假借服務市民名義實則競逐政治生涯奧斯卡獎的舞台,後又因大批區議員拒絕宣誓或宣誓無效而辭職或離職,導致多區區議會議席空缺。幸好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組建不同地區委員會及關愛隊,配合區議會職能,各司其職、共同服務地區。古人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過往反中亂港分子從中作梗為本港民生帶來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但未來改善民生、解決地區「老大難」問題迫在眉睫。有鑒於此,行政長官李家超及一眾特區政府官員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以此堵塞漏洞,確保地區事務運作暢順。
過往的教訓充分說明直選議席數量並不具備足夠代表性,根據政策,區議員產生方法將不再僅限於地區直選,而是分為委任議員、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員、區議會地方選區議員及當然議員,體現香港民主的優化提升和與時俱進,突出現屆政府用人唯才的理念,同時有助於吸引更多愛國愛港且有志服務地區的人士透過多種渠道參與區議會工作,全面「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同時,特首亦強調即使不同政見人士都可進入區議會,但必須確保其符合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的資格,說明新方案下區議會將永久剔除那些攬炒、支持黑暴,製造紛爭、激化矛盾以及違背香港利益和市民利益的反中亂港分子,確保「一國兩制」方針行穩致遠,確保國家安全不受威脅。
經過重塑的區議會,能夠有效彌補原有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區議會將永不再成為鼓吹「港獨」的政治平台,從而利於區議會回歸基本法規定的職能定位,有助落實行政主導,可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另外,新政策下區議會的組成和產生辦法符合非政權性區域組織性質和定位,有利於充分發揮基本法賦予的諮詢服務職能,在各界人士帶領下,區議會回歸履職盡責的定位,通過各區區議員收集到的民意,有助特區政府更好掌握地區脈絡,從而制定更為「貼地」的政策,提升特區治理效能、更高效改善民生。當然,有了好的政策,必然少不了切實執行。重組區議會方案亦進一步完善了特區政府地區治理架構,有利於解決好政策執行「最後一公里」問題。
由李家超特首率領特區政府司局長及立法會議員一行的大灣區訪問團日前圓滿結束,這是疫情復常後,行政長官首次帶領立法會進行內地訪問。在李家超特首的帶領下,我們密鑼緊鼓地走訪深圳、東莞、佛山和廣州四個城市,參觀當地創科、環保、文體與青年發展等範疇的重點設施,亦有與廣東省領導與市領導會面交流,行程可謂滿檔。筆者與其他議員都覺得此行收穫頗豐,亦加深了對大灣區內地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認識。
緊接著,便是勞服局孫玉菡局長任團長帶領的大灣區社服機構考察團,由管浩鳴議員、中聯辦社會工作部周和副部長、譚贛蘭擔任副團長,蘇長榮議員與筆者亦有參與。三日的行程中,我們參觀了廣州、深圳、中山三個城市的養老服務中心與傷殘人士康復中心,深刻感受到內地社服機構的發展一日千里——在程序上活用科技,在服務上以人為本。如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綜合示範中心,我們見到平台運用大數據信息科技統合長者健康狀況和特殊需要,亦運用智慧養老創新科技了解和檢查長者需要,提供包括養老服務嚮導、助餐配餐服務、社區居家綜合照顧等服務,更設有認知症照顧專區。眾多服務非常細緻周到、「老人家友好」,務求滿足不同程度的安老需要。
從內地的安老服務中,可以見到不少香港的影子,如衛生監管、專業人士服務等。內地土地廣闊、人力充沛,本就有發展養老的先天性優勢,加上借鑒香港經驗,輔以政策支持、商界資助與創新科技,使得如今內地安老服務發展迅速。香港無法仿效內地的先天優勢,我們盼望特區政府在做法上借鑒內地經驗,未來互相助力、促進。特區政府可以從政策或資金上支持智慧化安老服務發展,早日打破「數碼鴻溝」,使得香港安老更上一層樓。
本港有近54萬名永久居民經常在廣東省生活,當中近9萬人為65歲或以上長者。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各行各業的大勢所趨,亦是為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港人實現多元化生活的不二選擇,相信通過香港與內地互相借鑒學習安老服務經驗,常年困擾香港的長者安養問題也將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