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在中宣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發布會上,就十八大以來「一國兩制」在港澳的成功實踐進行介紹。黃主任不僅駁斥了所謂「香港實施國安法後變得內地化」的講法是危言聳聽,更強調「黨中央推動『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劈波斬浪,奮勇向前,取得歷史性成就」,激勵我們要繼續加強國家意識,與祖國並肩發展。
黃主任在會上重點談到我國落實「一國兩制」的成就,重申中央積極應對港澳內外環境變化,採取一系列標本兼治的舉措,又形容「一國兩制」發生歷史性變革,包括「一國兩制」理論開闢新境界,「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香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的良好局面,以及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隨著香港由亂到治,再走向「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我們都堅實地感受到中央審時度勢,與港澳同胞風雨同行。正如黃主任所指,兩年多來,港澳受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兩個特區政府在中央堅定支持下,採取積極有效舉措舒緩民困、恢復經濟,推動各項建設事業不斷克難前行。
不過,在「一國兩制」穩步發展的基礎上,我們仍然要警惕禍港政客和西方外力肆機妖言惑眾。黃主任也指出,一些人講香港實施《國安法》後,就會變得越來越「大陸化」或「內地化」,這些說話危言聳聽,也是帶有政治偏見。他反問很難想像哪一個國家會放任顛覆國家政權、分裂國家的言行,在其國內大行其道。
至於有人刻意誇大香港出現「移民潮」,試圖唱淡香港前景,黃主任重申,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人口流動性一直很高,又勉勵港人善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一定會吸引更多人才到香港施展抱負。雖說事實勝於雄辯,但為免別有用心者再抹黑祖國、分化港人,我們必須勇於講好中國故事,說出祖國的好,更要鼓勵新一代認識祖國,熱愛祖國,以主人翁意識書寫精彩的人生。
早前內地芒果TV與香港無綫電視聯合製作節目《聲生不息》,由內地與香港歌手共同演唱經典港樂,成為香港同時段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平均每場超過118萬香港觀眾觀看,熱潮持續至今。該節目以音樂作品為橋樑,連接內地與香港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無形中促使粵港澳大灣區更快融合,堪稱合拍節目的典範。
從上述事例可見,要協助市民認識國情,從而強化國民身份認同,運用各式媒體是卓有成效的方法。政府宜善用多媒體,採用貼近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廣泛宣揚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達致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令國民教育滲入日常生活,與學校教育互補。
筆者建議政府更積極推動本地電視台與內地電視台合辦文化節目,促使行業交流,並促進香港與內地各省市觀眾彼此了解——既知曉中國各地域文化的不同特色,更體會到同是華夏文化分支的各地域文化何處相通。
此外,中央電視台製作了許多精良節目,有些講述國家現況及成就,有些弘揚傳統文化。這些節目無論是文化內涵,還是說故事的能力,均甚具水準。早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的CGTN紀錄頻道及「粵港澳大灣區之聲」電台頻道開始在本地播放,由香港電台負責管理,政府宜循此方向,引入更多央視頻道,讓市民免費觀賞,藉此更全面認識國情。
隨着互聯網發展,網上資訊劇增,市民接收資訊的渠道亦遽變。近年來,失實資訊更大量湧現,妨礙市民認識國情。故此,政府既要「立」,用各式媒體正面宣揚國情;亦要「破」,反駁失實資訊。筆者建議政府進一步善用新媒體平台,如Facebook、YouTube、微信等,解說政策,並及時澄清失實資訊或謬誤。
時代不斷發展,我們要因時制宜,以更新穎多元的手法,特別是善用各式媒體,盼能「潤物細無聲」,讓市民不經意間,便已掌握國家最新和真實一面。
香港於國家現代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少國家大事與香港息息相關,眾多中華革命先烈、抗日英雄更紛紛在此留下足跡。本地豐富的歷史資源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動史料,容易引起市民共鳴。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善用這些資源,以推進國民教育。
「修例風波」期間,位於烏蛟騰的烈士紀念園和烈士紀念碑遭暴徒塗污損毀,侮辱了為香港犧牲的先烈,而所有修復工作均由民間團體自發。
這些紀念碑意義非凡,更是香港僅存的國家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筆者建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負起管理責任,撥出資源維護。其它抗戰遺跡,諸如黃毛應教堂、羅家老屋等,也日久失修,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亦應納入管理,並推出「東江縱隊香港抗戰史蹟遠足郊遊路線」(由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編制),整合抗戰遺跡,產生協同效應,吸引市民遊覽,讓其以生動方式認識抗戰歷史。
此外,現時抗戰史料主要分布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以及最近開幕的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該館由民間籌備,獲發展局資助),缺乏專門史館展出抗戰歷史。筆者期望香港政府協同民間力量,認證並整合抗戰史料,儘快籌建永久性「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可考慮使用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現址,並加以擴建)來保存。建議展館陳列全國抗戰、太平洋戰爭、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抗戰史、抗日戰爭對香港社會發展影響、香港就國家安全的定位等內容,讓市民從宏觀及微觀角度,系統化地了解抗戰歷史。
抗戰歷史以外,特區政府宜向市民宣傳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共產黨不但直接領導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於日軍入侵、英軍迅速投降之際,帶領中國香港人民抗擊日寇、保家衛國;更是國家執政黨,領導地位受國家憲法保護。
惟香港目前缺乏正式場所介紹中國共產黨,市民難以接觸全面準確的共產黨史料。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建立中國共產黨展覽館,展出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及成就,讓港人深入認識國家執政黨,並定期舉辦課程,組織全體公務員及學生參與。
筆者深信,愛國源於理解。當市民理解國家如何篳路藍縷,獲得現有輝煌成就,愛國情懷便油然而生。本地歷史資源無疑是有效切入點,讓市民產生最大共鳴,促使他們更積極認識國家歷史,盼特區政府善用之,多管齊下推進國民教育。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國慶日,香港特區政府如常在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及在會展中心舉行國慶酒會。今次是李家超首次以行政長官身份出席國慶日升旗儀式和酒會活動,他在致辭中祝願祖國富強興盛,香港繁榮穩定,亦提到國家發展愈來愈好,強調「一國兩制」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最佳制度保障,又指出香港具有獨特優勢,承諾將帶領團隊牢記使命,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
國家富強 關愛香港
誠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講,國家發展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足,近年國家整體實力又到了新台階,不僅經濟再創高峰,在貿易、基建、創科、航天等多方面均取得偉大成就。國家長期穩定富強,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感到驕傲自豪。
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過往香港經歷不少風風雨雨,但都在國家的幫助和扶持下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一國兩制」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最佳制度保障。25年來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是適合香港的好制度。特首今日提到中央「護港情切」,筆者特別認同。當香港遇到黑暴風波,是中央及時頒布實施香港國安法,迅速止暴制亂,穩定社會秩序,回復法治社會;當本港區議會淪為攬炒派的政治舞台,立法會「拉布」、流會成為常態,民生事項無法推進,香港發展陷入停滯時,是中央助港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當香港遭遇疫情危機,是中央及時派出專家組、醫療隊逆風而行、馳援香港抗疫,他們背井離鄉,為了挽救港人生命在所不惜。國家呵護關愛香港,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感到無比溫暖。
政府有為 改善民生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7月1日親臨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四點希望」,即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特首今日致辭時提到,這「四點希望」成為特區政府的施政藍圖。
回顧過去三個月,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未夠百日,卻已經取得纍纍碩果。創科方面,特首多次親身出席活動,足以表明其重視程度,而他本人亦多次強調將致力發展創科,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競爭力,助青年向上流動;土地房屋方面,他亦拿出足夠魄力,向不同專家和持份者廣納意見,致力精簡土地發展審批程序,增加土地發展的地積比,增加房屋供應量,從而讓市民住得更好。此外,他這三個月來帶領特區政府官員,與不同界別人士舉辦多場諮詢會,涵蓋國家發展機遇、教育、青年發展等各類議題,為即將於10月19日發布的首份施政報告做充足準備,相信有助解決香港的民生難題,幫助香港開新篇。
緊跟國家 潛力無限
香港現在正處於由治及興的嶄新節點,有了「一國兩制」的保駕護航,香港所具備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未來香港要迎來更大發展,除了要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等固有優勢,更要緊跟國家步伐,把握「一帶一路」帶來的龐大機遇,積極「走出去」,講好中國和中國香港的故事,並充分發揮稅制簡單、資訊流通、基建發達等優勢,吸引外資企業來港投資。與此同時,香港應該積極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助力灣區建設。無論是創科、中醫藥、法律等各方面,加強兩地互聯互通、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持續推動不同範疇的高水平合作,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同時,挖掘無限潛力,共創美好香港。
每一個國家都理所當然的國民教育,在香港卻一直遭污名化。2012年,特區政府本打算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定為中小學必修科,卻遭反對而擱置,妨礙了青年人建立正確的國家觀念。早前,李家超特首強調「政府將全力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完善國民教育體制,糾正青年錯誤的價值觀」,筆者喜聞樂見,盼工作加速推展,及早取得成果。
現時,初中中國歷史科共150節課,當中只有不足兩成課時用於教授近代史,而且英國管治時期刻意以「去中國化」的方式編寫教材,遺害至今,尚未完全糾正,令學生難以全面準確認識中國近代史,尤其國家發展的歷史,阻礙他們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筆者建議政府增加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比重,重點講述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帶來的苦難、新中國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取得的成就(如經濟發展、航天科技、脫貧攻堅方面的成就)、國家最新國策(如「一帶一路」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碩果,讓青少年更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如何擺脫百年屈辱,實現民族復興,以及「一國兩制」如何保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從而促進國民身份認同。
此外,教育局於去年11月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明確列出「學校應讓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學習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認識憲法和基本法,協助學生建立國家觀念和公民責任心,促進他們思考作為中國人,可如何維護國家安全和對國家作出貢獻」。然而,該文件卻未提到學生應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理念、黨史、貢獻及憲制地位。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代史的核心要素。要準確認識國情,便需準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政府應將中國共產黨的理念、黨史、貢獻及憲制地位納入《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讓學生正確認識之,並逐步理解、尊重以至擁護中國共產黨。
教師是國民教育的第一線執行者,決定了國民教育的成效。調整學校課程內容以外,政府更要進一步培訓教師,完善他們的國情知識和教學能力,以幫助學生認識國情。
筆者建議政府完善現行培訓安排,要求教師於入職前及持續專業發展課程,完成教育局認可的國情教育培訓課程,並達指定時數,令他們的國情知識與時並進。政府亦應把「通過《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的要求,由新入職教師逐步延伸至現職教師,確保他們正確理解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
惟有落實國民教育,才能讓青年建立主人翁意識,萌生「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堅定把「一國兩制」事業承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