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大橋質量力保香港信譽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耗資千億的港珠澳大橋工程一波多折,繼香港段連番延誤和費用超支後,近日又爆出驗收石屎涉造假的醜聞,令外界對大橋質量及結構安全問題產生疑慮。

多年來,內地受盡「豆腐渣」基建工程困擾,反觀香港的建築工程、檢測認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具備輸出相關服務的豐富經驗,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優勢產業之一。可惜,今次這座被譽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橋,竟然被揭發香港段工程涉嫌有貪污及虛假測試報告問題,這不單有機會延誤大橋通車時間,更輸掉了香港信譽及「信心保證」這個金漆招牌。

事到如今,特區政府必須徹底查明今次虛報結果的影響性,全面檢視大橋結構安全狀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撥亂反正,釋公眾之疑。同時,當局應聯同業界及專家,針對香港大型工程的監督機制,認真審視及填補制度上的漏洞,免得再有承辦商毫無職業操守地勾結造假,令香港工程以至整個城市形象蒙污。

話說回來,今次政府在大橋工程質量問題上的確把關不足,責無旁貸,但香港破壞派何嘗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回望大橋工程自2009年底動工以來,他們怪招盡出,從初期發動司法覆核,到後來拉布力阻追加撥款,已令大橋主體工程成本飆升。

此外,破壞派為反而反,一味炒作「大白象」工程等口號、糾纏於「右上左落」行車安排是「毀『一國兩制』」等,相反工程質量這些需要深入研究卻不能搶到鎂光燈的議題,他們則一於少理。如今大橋風波停不了,政客們又豈能置身事外,隔岸觀火?

認清管治權概念 嚴斥政客欺哄禍港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日前在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上,重申中央與特區權力關係是「授權與被授權」,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的權力。破壞派被觸到痛處,旋即炒作中央欲收窄香港的「自治空間」,更試圖把高度自治與「完全自治」畫上等號,欺哄港人。

基本法寫得清清楚楚,特區政府的自治權是由中央根據基本法全權授予。早在2007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也明確闡明,基本法為授權法律,香港高度自治權源於中央授權,不存在「剩餘權力」的問題。

不過,破壞派為了撈取政治本錢,一直刻意選擇性理解基本法,煽動港人只重高度自治卻輕中央權力,甚至將「兩制」凌駕於「一國」之上。近年,所謂「本土自決」、「港獨」的邪風更加愈吹愈烈,揚言要把香港從國家中分裂出去云。

基本法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唯有擁護及遵守基本法,香港才能長治久安。回歸以來,中央凡事有規有矩,依法辦事,根本不存在所謂收緊或放鬆香港自治的問題。反觀破壞派借政改分化社會、無視人大決定扼殺普選、策動違法「佔中」、瘋狂拉布、包庇「獨害」等,誰在踐踏法治及損害700萬市民福祉,顯然易見。

多年來,中央苦口婆心規勸我們正確了解「一國兩制」,在香港回歸20年前夕,張委員長的講話更加是當頭棒喝。我們必須明辨是非,嚴斥政客對基本法的錯誤詮釋,才能確保「一國兩制」的落實不變形、不走樣,確保年青一代不被模糊迷惑。

多管齊下走出「一龕難求」困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中國人傳统視龕位是逝者的最終歸宿,惟各區市民既希望妥善安放先人骨灰,卻不想龕場建在居所附近,令公營龕場「一位難求」。在龕位供不應求的龐大商機誘因下,近年私營龕場開到「成行成市」,群起圖利,但由於業界一直「無王管」,在定價及服務質素方面良莠不齊,不少孝子賢孫毫無保障可言。

立法會早前通過《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有助整頓私營龕場積存已久的問題。但在目前全港逾150間私營龕場中,僅約五分之一符合地契條款和規劃用途,殯儀業界估計,在現時涉違規的私營龕場中,僅一半或獲發牌照,即約10萬個骨灰龕位受影響。政府必須認真拆彈,以免激起民怨,而在條例通過但發牌委員會尚未上馬的真空期內,更有責任多做宣傳教育,免得消費者被誤導而預購龕位,蒙受損失。

歸根究底,本港每年約有四至五萬人過身,加上人口持續增長和老化,龕位需求若渴,政府必須下定決心,徹底尋求增建龕場的可行方案。早在7年前,政府已提出「區區有龕位」構思,儘管在落實過程中遇上不少地區阻力,可幸目前在18區的24幅用地當中,逾半以上已獲區議會支持。

當務之急,政府應加緊做好協調,包括改善龕場建築物設計以減低市民對陰宅的忌諱;針對骨灰安置所附近的社區,做好環境交通評估及增建社區設施,以紓解區內反對壓力。至於坊間提出建設地下龕場、推廣綠色殯葬等建議,當局也應集思廣益,深入研究及切實回應,這樣才能多管齊下解決骨灰龕供求失衡問題。

香港一定要握好「一帶一路」大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自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後來由我國倡議創立的「亞投行」,多個西方發達國家亦競相加入成為創始成員國。日前,我國於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吸引了29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出席者還包括約100個國家的商務代表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有報導指出,這次「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我國倡議主辦的外賓層級最高和規模最大的主場外交活動,有里程碑的意義。

無疑,我國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並吸引了眾多重量級的外國領導人出席,充份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肯定,也反映了我國今時今日的外交實力。筆者深信,透過「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倡議必然會引起世界各國更大的關注,也會增進各國對「一帶一路」的了解。

在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率先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明確表示「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並將向「絲路基金」注資1,000億元人民幣,以及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

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十分偉大的。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打破了區域經濟發展由發達國家主導,最終利益向發達國家傾斜的舊格局;相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角也是發展中國家,最終的受惠者也主要會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多麼浩瀚的脫貧工程啊!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已有數以億計的百姓成功脫貧,而「一帶一路」倡議一旦功成,脫貧人口將會是數以10億計!這豈非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新階段?

作為國家的現代化經濟重鎮,香港必須抓緊「一帶一路」機遇,尤其在金融、商貿、專業服務、創新科技方面發揮競爭優勢,致力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支持,爭取成為「一帶一路」的金融中心、經貿中心、專業服務中心和創新科技中心。這除了是商機之外,更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我們絕不能錯過這班列車。

築牢「一國兩制」根基 搭乘發展列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視察澳門期間發表重要講話,包括寄語澳門「三點意見」:要珍惜經驗,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築牢「一國兩制」實踐根基,才能走穩,走實,走遠;希望社會凝心聚力,促進發展。張委員長更重申,中央已為港澳地區預留搭上經濟發展列車的位置,希望港澳把握好車票。

香港與澳門都是國家「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兩地關係密切,雙方的成功經驗值得互為借鑒。今次張委員長對澳提出的意見,對於快將迎來回歸祖國20周年的香港,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警示作用,更為長期糾結於政治鬥爭的香港,提供了指路明燈,那就是通過發展解決問題。

無疑,香港回歸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政治、經濟、社會及民生方面,也積存了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此外,在既有複雜多變的局勢中,我們還要面對違法「佔領」遺留下的訴訟潮、「梁游宣誓風波」所衍生的立法會補選等問題,香港未來的挑戰確實是嚴峻複雜的。

可幸香港昔日如何歷經風雨,祖國始終是堅強後盾。事實上,張委員長早在今年兩會期間已表明,港澳已獲預留中國經濟快車的車票,足證中央對港方針政策一貫堅定,也為香港融入內地發展創造良機。但機會不等人,破壞派當初企圖將「兩制」凌駕「一國」,已禍及港人錯過了「民主列車」,令政改未能前行。如今「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如箭在弦,港人必須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否則被邊緣化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