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習主席更指示國家科技部、香港中聯辦等部門,對香港科技界的意見特事特辦,又容許香港科研人員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為香港科技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了優厚條件,締造了歷史性突破。
科技創新是世界大潮流,縱然創科局曾在破壞派拉布下數度「難產」,但自從該局排除萬難成立兩年多來,無論在推動業界發展,以及促進與內地和國際交流合作方面,都發揮了重要領軍作用。近屆施政報告與財政預算案,當局也大手筆加碼注資,包括將研發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倍升至1.5%,又預留500億元支援創科發展。此外,當局在增設科研設施、檢討法例等八大方面為業界開創條件,而新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亦為輸入科研人才加快了處理安排。
隨著本港創科氛圍形成,習主席今次進一步對香港科研發展注入強心針,既展現了國家關懷香港,也闡明了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最符合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意義極為重大。
但話說回來,香港近年雖然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但相對內地、台灣、新加坡,以致主打科技產業的韓國等,本港的創科政策配套尚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如今內地創科合作大門已開,特區政府更應聯同業界利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便利,吸納來自全球的高端企業,深化與內地人才資金的配對,充分發揮好協同效應。
香港內地遊客回升,帶動本地零售業務回暖。據媒體報導指,今年首季香港入境旅客數字是7年來的最高,當中內地客的升幅高達12.6%。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假期,內地客更按年升22.2%,為6年來最高,市區藥房、金飾店等生意暢旺,「做到無停手」。
有藥房業界代表指,除了港元匯率持續走低,帶旺內地客赴港旅遊消費外,近年香港減少了「中港矛盾」、「光復踢喼」等爭議,也令購物氣氛明顯轉好。的確,數年前破壞派煽動網民在購物熱點,針對內地客作出圍堵、叫囂、辱罵,甚至肢體衝擊的所為,令不少遊客對香港敬而遠之,香港購物天堂形象也打了折扣。香港區域法院早前裁定10名參與旺角暴亂人士暴動罪等罪名成立,也再次證明所謂「違法達義」只是自欺欺人的口號,任何不文明的暴力行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本地旅遊零售走出陰霾,我們樂見香港重回發展正軌,但社會各界也應該吸取教訓,做好旅客及居民生活圈的分流管理,免得再次觸發兩地矛盾。其中值得關注是新田邊境購物城的發展,坊間質疑該區自年初試業至今,人流依然稀疏,有商戶和遊人更申訴「畀人搵笨」。畢竟萬事起頭難,更何況要發展新的旅遊購物點,單靠民間智慧和力量,確實力有不逮。
特區政府各部門如果能加大力度,在牌照審批、交通配套等方面拆牆鬆綁,提供支援,相信購物城的發展定能事半功倍。倘若分流概念成功落實,既可減少旅客為北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可為香港締造新消費熱點,對整體社會發展也有莫大裨益。
立法會粵港澳大灣區訪問團圓滿結束,是次行程獲得跨黨派議員一致好評。有破壞派議員也表明,作為立法會議員有需要了解內地情況,此行清楚見到內地經濟發展的能量,相信大灣區發展是繼改革開放之後,香港第二波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
大灣區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為重點,全面推進互利合作,制訂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今年兩會期間,習主席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更明確要求廣東攜手港澳加快推進建設大灣區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香港立法會肩負促進和監察政府施政的責任,議員作為民意代表,認清大灣區的發展勢頭,以及香港的機遇和挑戰,絕對有利推動香港長遠發展。今次個別破壞派議員放下政治歧見,實事求是考察大灣區,總算回應了普羅市民的期望。但更重要是,他們在窺探內地省市發展潛力後,除了敦促特區政府扮演好牽頭角色外,更應深思破壞派陣營如何理性融入發展洪流。
行動最實際,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預期今年第三季通車,惟立法會《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委員會至今卻未完成審議。請破壞派不要再上演衝擊主席台的戲碼,或搬出所謂擔心「憲政危機」、「引致釋法」等藉口,對「一地兩檢」方案百般阻撓。高鐵作為連接大灣區的重要建設,只有落實好「一地兩檢」,香港才能避免落入被邊緣化的困局,迎來歷史性的新機遇。
任何大型基建工程,安全是首要考慮。近日,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速鐵路相繼傳出工程安全問題的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先說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在大橋通車前夕,有個別傳媒圖文並茂宣稱逾千石躉「崩散」,更指控有關部門隱瞞事實云。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及時澄清,重申大橋經過六年前期工作、八年艱苦建設,防波堤完全能滿足要求。管理局總工辦主任更強調,大橋背後有大量科研人員提供技術和專項研究成果作支持,大橋已具備通車條件。
另一邊廂,預計今年九月通車的高鐵香港段,早前在列車試行後,發現路軌上一段彎位的承托工字鐵輕微變形,從而令部分車輪偏離路軌。特區政府及港鐵高度重視事件,並安排內地生產商派人來港檢查。機電工程署亦已即時要求港鐵進行詳細調查和提交報告,承諾會核實港鐵是否妥善完成所有安全測試後,才會批准列車投入服務。
無論是港珠澳大橋或高鐵,都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標誌性基建項目,而交通安全更加攸關人命,要贏得市民的信賴,力保香港國際城市的地位,所有工程質量必須嚴加監管,分毫不差。倘若有任何不周或瑕疵,當局有責任查找因由,開誠布公,徹底糾正,確保在正式運作時做到零失誤,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至於一些無中生有、憑空虛造的指控,當局也不能等閒視之。相反,必須把握時機釐清事實,免得社會上謠言滿天飛,人云亦云,削弱了基建工程的形象及可信性,甚至隨時成為破壞派政客離間兩地融合、拉著香港發展後腿的籌碼。
全國人大常委會去年底通過將國歌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作為在香港實施的全國性法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日前向立法會遞交文件,展開國歌法本地立法程序。惟議會尚未討論,破壞派已在社會中煽動不安情緒,宣稱擔心罰則寫得不夠清楚,市民容易誤墮法網云。
早在國歌條例草案的內容概要出爐前,「港獨」分子率先稱立法是「強迫」港人尊重國家,揚言奏國歌時的行為規範欠缺具體解釋,會令執法機關「隨意執法」。如今破壞派議員未有引領社會理性討論,反而與「港獨派」同出一轍,肆意製造恐慌,甚至搬出人權自由之說,脅迫特區政府進行公眾諮詢。說穿了,只是故伎重施,打著「諮詢」的幌子炒作民意,挑動民粹主義,阻礙立法工作。
必須重申,在香港實施國歌法合法合情合理,國歌與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相關法例,要求國民尊重國歌。更何況,香港激進派過去接二連三做出「噓國歌」,或在奏國歌時刻意背向國旗等冒犯行為,為保國歌尊嚴得到維護,為保香港法治得到彰顯,國歌法本地立法工作刻不容緩。
不過,鑑於法例條文難以列出所有違法例子,破壞派勢必「雞蛋裡挑骨頭」,說出千百種情景,然後上綱上線指責條例定義模糊,挑撥社會抗拒情緒。特區政府必須主動出擊,把理據講清講楚,讓港人明白到國歌法立法主要是針對刻意侮辱和冒犯國歌的行為。只要大家尊重國歌,不故意以身試法,根本毋須人云亦云,庸人自擾,淪為被政客擺佈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