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點希望指引公共財政政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如同其它發達城市,香港正面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問題,人口逐漸老化,公共開支亦隨之增加。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香港逾四成人口為65歲或以上,將為公共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經過三年疫情,加上疫後經濟尚待復甦,本港財政儲備已由2018-19年度高峰約11,700億降至現時不足7,000億。這引起各方關注,希望政府能調整公共財政政策,以符合基本法107條要求的「量入為出」,並能未雨綢繆,為邁進老齡化社會做好萬全準備。

事實上,如何調整公共財政政策,習近平主席寄語我們的「四點希望」已指明了方向。

現時香港已邁進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必須全力「追落後」,更要應使則使,應省得省,把資源用得其所,致力於開源節流。

開源方面,香港必須「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就此,新一屆特區政府對內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大灣區各級政府共建大灣區;對外致力擴闊朋友圈,尋求與世界各國加強經貿往來,並且努力延攬人才,吸引企業落戶香港,以加快建設「八大中心」。

現時相關措施已初見成效,各項人才計劃有多達16萬宗申請,並已獲批10萬宗;引進辦則接觸超過200間重點企業,成功讓當中30間計劃落戶香港或在港擴充業務,帶來逾300億投資額。

2022-23年度,利得稅佔政府收入28%,年薪百萬元人士交的薪俸稅則佔政府收入約8%。只要政府繼續循上述方向努力,把「經濟餅」做大,稅收自然持續躍升。

除了吸引現成人才,這次施政報告亦提出多項措施,培養更多人才,包括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一倍至40%、暫免在港就讀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的工作限制等。建議政府鼓勵本地大學與內地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以吸引更多青年來港升學,並向他們提供免費課程,學習廣東話及普通話,從而提升他們留港發展的意欲。

要由治及興,「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是應有之義。這意味我們必須應使則使,同時增強資源運用效率。

大灣區發展一日千里,愈來愈多老人選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退休。建議政府善用大灣區內地城市豐富而實惠的資源,進一步落實跨境安老及跨境醫療福利。這既讓港人有更多安老和醫療選擇,亦能減輕本地相關財政負擔。此外,政府亦要把握好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從而以更少資源,提供更「多快好慳」的公共服務。

國家發展為香港帶來極大機遇,只要我們好好把握,拼好經濟,定能理好香港大家庭的健康財政。

區議會新選制下的機遇和挑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區議會選舉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本次選舉呈現出新面貌,讓我們對即將成立的新一屆區議會充滿期待。

在今年7月立法會全票通過《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後,區議會選舉決定會以新選制進行,更為強調「愛國者治港」原則。在10月選管會宣佈選舉指引的修訂後,我們看到選舉實務安排變得更為高效和人性化,包括維持關愛通道及縮短選舉時間安排,放寬提交選舉廣告的限期等,這些都為今年的區議會選舉帶來了新氛圍。

回顧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我們記得那時的選舉亂象,期間參選人和義工都要穿著防護服,教訓相當慘痛。今年新的區議會選舉旨在堵塞過去的制度漏洞,在新的選舉制度下,候選人需要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確保其愛國愛港。這次的選舉也採用了混合組成方式,結合了直選、間選和委任方式,以吸引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真心服務市民、深耕社區的愛國愛港人士。新一屆區議會的使命將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和服務市民,並具備更多反映社情民意的能力。

儘管有人認為新選舉制度下的區議會選舉大勢已定,候選人全部都是愛國者,然而這次區選的競爭仍然非常激烈。雖然參選人理念相同,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市民、建設香港,然而,破壞容易建設難,如何讓市民信服參選人的決心?便需要各候選人付出更多,甚至成倍的努力。事實上,有比賽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輸贏,不會存在「沒有對手的比賽」。

過去幾年,香港經歷了不少風波,社會基層深層次矛盾需要解決。未來,我們期望新一屆區議會能夠和十八區關愛隊、地區三會緊密合作,發揮「一加一加一大於三」的作用。如此進一步完善社區關愛網絡、更好服務市民。我們也期望看到關愛隊成員當選區議員,這將表明他們不僅有服務社區的心,而且獲得市民對其能力的肯定,這將有助於促進區議會和關愛隊之間的協作。

今屆區議會選舉標誌著一個全新的開始,無論是候選人還是選民,我們都有責任參與選舉,為香港的未來貢獻一己之力。我們呼籲所有合資格選民積極參與,選出心儀候選人,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為完善選舉制度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廣泛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加速實現由治及興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於最近一次立法會會議,李慧琼議員提出了「更深入和廣泛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議案。經熱烈討論後,議案得到廣泛支持,順利通過。這可謂適逢其時,呼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最近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後者為中國香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指明方向,前者則提供討論機會,讓各議員發表真知灼見,協助政府具體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法。

習近平主席於去年七一重要講話強調:「一國兩制是經過實踐反覆檢驗了的,符合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門根本利益。」

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已二十多年,經歷了很多風雨。於經歷2014年非法佔中、2019年黑暴等事件後,我們更加明瞭習主席為何強調我們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唯有落實愛國者治港,香港才不會再亂,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國家和香港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2019年黑暴橫行無忌,打砸搶燒無日無之,後來反中亂港分子更利用選舉漏洞,騎劫區議會,嚴重阻撓特區政府施政,並把區議會變成他們上演小丑戲的舞台,肆意煽暴播獨,繼續破壞社會安寧。

幸於關鍵時候,中央落實香港國安法,並完善特區選舉制度,香港才能由亂到治。但要進一步由治及興,我們必須向社會、特別是青年人廣泛推廣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出更多有能力的愛國者。

李家超特首近日公布2023年施政報告,當中便有多項措施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切實呼應愛國主義教育法,而且採納了我們民建聯、新社聯的不少建議,例如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高層次統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康文署亦將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專責策劃及舉辦推廣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有助於社區層面更廣泛推廣中華文化。這眾多舉措展現了特區政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決心,我們必定全力配合。

施政報告亦提到於明年內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這不但履行特區的憲制責任,更與《香港國安法》共同構成了嚴密的安全網,避免香港再度成為反中亂港勢力的温床,避免我們的青年人再次受到蠱惑,破壞家園——這為我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條件。

愛國主義教育法提出要讓澳澳台同胞更深厚認同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要求。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連外國人也為之著迷,西方漢學研究持續興盛,我們相信只要推動港人加深認識國家歷史文化、思想政治、大好河山等,愛國之情自然油然而生,進而自覺為國家奉獻力量。

因此,我們去年發布了《認識國家發展 講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倡議書,期望推動港人進一步了解國情。其中,本地抗戰史和新中國的發展成就無疑是合適切入點,容易引起共鳴,因此倡議書提到建立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和國家資料館。

這次施政報告採納了這項建議,我們十分鼓舞。期望政府日後再進一步,開發本地豐富的歷史資源,例如推出「東江縱隊香港抗戰史蹟遠足郊遊路線」,與兩博物館產生協同效應,從而加強推動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

若把《香港國安法》和基本法廿三條視為消滅政治病毒的良藥,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便是強身健體,讓港人更有效抵抗政治病毒,從而身心健康,共同建設香港,建設國家。

增加支援家庭措施 完善社區互助網絡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俗語有云,家和萬事興。家是最小國,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和睦和諧是我們每個人的理想,只不過現實與理想仍有一段距離。

完善支援家庭的政策和措施是當前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社會發展的緊迫任務之一。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強調要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基本權益,加強家庭建設,這是國家重視支持家庭發展的一個積極信號。然而隨著時代變化,香港離婚數字愈加高企、生育率低下、家庭支援措施卻跟不上發展,為了進一步實現和諧家庭,還需要更多的行動和政策支持。

事實上,香港擁有頗為健全的家庭服務體系,已有社會福利署與非政府機關為市民家庭問題提供支援服務,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鄰舍中心、社區暫託服務等。美中不足的是,這些中心幾乎都面臨服務名額不足的問題,令求助家庭感到無望。

有見及此,李家超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增加幼兒中心名額和津貼,及推展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至全港等支援在職家庭育兒政策建議。我們高興見到特區政府對此重視,仍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未雨綢繆,在各區增加更多學前兒童暫託服務,舒緩家庭在職人員的壓力。此外,在贍養費問題上,我們民建聯和新社聯一直提出期望當局設立專門處理贍養費部門,專責處理離婚求助人的贍養費追討問題,這可以幫助離異家庭更好地解決財務問題,減少爭議,提高家庭和諧度。此外,政府可以通過升級硬件和電子化增加服務名額、提升服務質素,例如更多使用人工智慧科技作為即時答問工具,以協助當事人快速獲得需要的資訊,簡化繁複的資料收集過程。這些服務中心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市民遇到問題時才能有出路可尋。

特首非常重視的全港社區關愛隊已經組成,新一屆區議會選舉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希望無論是地區人士、關愛隊還是新一任的區議員,未來在接到相關家庭案例時,都能夠適時了解和轉介,積極以社區手法幫助市民解決家庭問題,如此在減少家庭服務中心壓力的同時,一同建設香港完善的社區關愛互助網絡。

完善支援家庭的政策和措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機構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更多的資源投入、改進服務品質以及提供更多幫助,我們才能夠建立更和諧、更健康的家庭,為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感謝國家海關總署宣佈免於填報「健康申明卡」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國家海關總署今日公佈了一項與所有港人息息相關的重要決定——即出入境人員將於11月1日免於填報「出入境健康申明卡」,也就是我們每次過關都要使用的「健康碼」。歷經將近3年,「健康碼」即將退出歷史舞台,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開心和鼓舞的消息。我們感謝海關總署不斷推出優化過關措施,免於填報「健康碼」代表著一個新的開始,標誌著香港和內地兩地過關程序恢復疫情前,實現全面復常。

自今年通關以後,我們經歷了端午節、中秋節這樣闔家團圓的日子,也迎來過適合出行的「長週末」和連休「大假」,相信很多市民都曾在這些日子過關,也曾面對過不同使用「健康碼」的困難。而現在疫情已受控,免於填報和刷「健康碼」的決定是非常應時的,這將讓每人通關時的操作流程最少快幾秒,幾十萬人過關便可節省幾百個鐘時間,令整個過關程序效率倍增,更加順暢。

香港與內地實現全面復常,可預見未來兩地往來人流一定會增加,內地旅客來港意願也會增加,亦會有更多港人北上消費旅行。免於填報「健康碼」更加便利兩地市民、中小企商戶往來,這對於加強兩地的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有望推動更多的經濟、文化和社會互動。

在兩地通關程序上,未來還有更多可能的改善。我們民建聯曾提出過不同倡議加速過關手續,如增加24小時關口、推動「兩地一檢」、實時網上公布過關人數及時長,我們也盼望長期而言,海關可以考慮推行更多與時俱進的設備進一步簡化過關手續、提高效率,如澳門口岸「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又如北京大興機場利用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無感通關」。

免於填報「健康碼」的決定將為兩地市民的生活帶來很多積極影響,我們期待香港乘著這股順流,進一步與內地、與世界融通,為經濟增加更多新動力,再增值再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