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波係圓嘅」,比賽未到最後也不知誰勝誰負。面對今場重創香港醫療和經濟體系的第五波,我們香港在中央傾力支持下,總算咬緊牙關走出了疫情高峰期,但抗疫戰如同球賽,未到最後一刻大家都不要鬆懈。專家也提醒社會各界,一旦誤以為疫情正走下坡而掉以輕心,第五波反彈不足為奇。
本港疫情近日有明顯緩和跡象,但每天呈報確診人數仍數以千計,相對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來看,目前尚處於高水平。不過,不少人經歷過每日確診個案數以萬計的慘況後,如今已迫不及待外出鬆一鬆。而隨着禁飛令取消,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將陸續放寬,再加上清明、復活節假期到來,都令疫情再添變數。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以視像形式,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十次協調會。他強調,援港抗疫的專班成立40多天以來,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選派精兵強將爭分奪秒,加快方艙醫院等援建項目的建設,又源源不斷向香港提供各類醫療和生活物資。他勉勵專班要堅定信心、毫不鬆懈,把中央援港抗疫的各項任務不折不扣落實好。
的確,在中央的關愛支持下,各界充分體現了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的同胞之情。我們理解不少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各行各業也苟延殘喘,但要徹底打倒病毒,除了中央和同胞們出手相助,還得靠全港市民堅守社交距離,並履行接種疫苗和接受核酸檢測等共同責任。
抗疫戰一天未結束,我們也沒有鬆懈的條件。唯有特區政府所有部門都積極堵塞防疫漏洞,更要為迎戰可能出現的第六波疫情做好準備,同時各界要團結一致,齊心防範各種風險隱患,香港才能在疫情防控戰中取得最終勝利,有望逐漸打開與內地的通關大門,抓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恢復經濟民生。
抗疫兩年以來,尤其今年第五波爆發,社區有一大批有心人,在疫情最嚴峻、市民最彷徨之時,無懼病毒、不辭勞苦,全心全意全力投入支援社區的工作,將個人危險置之度外,這班社區義工是抗疫真英雄!
疫情嚴竣,防疫措施不斷收緊,對社區服務帶來巨大挑戰。由於疫情不能聚眾,街站等傳統服務大受影響,對於訊息發放及物資派發同樣帶來難題。不少社區義工及幹事議員,藉不同網上渠道拍短片和做直播,還有派信箱,高空「嗌咪」廣播等,向市民第一時間報告區內最新情況,以及如何處理和應對不同問題,令市民可掌握最新最快資訊。
社區服務另一挑戰就是上門探訪服務,多得很多社區義工的無畏無懼無私地奉獻,冒着巨大風險在各區為居家檢疫乃至確診家庭上門送藥送物,為市民籌募、收集、派發各種抗疫物資,默默盡自己所能貢獻社區。
經過連月的工作,這些社區團體組織和義工持續發揮出有效的民間社區系統,自發自動服務。特區政府接下來派發主要中央援港物資防疫包給全港市民。同時凝聚並聯同上述的義工群體,持續發揮好社區力量,更快地將各項防疫物資,火速送到每一家手中,加快戰勝第五波疫情。
特區政府綜合內地和本地專家建議,宣布暫緩全民檢測,並由下月起取消九個國家的禁飛令,又會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確,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系,加上市民長期抗疫疲勞,手停口停,保生命健康,也要保飯碗,保經濟民生。政府因應確診數字逐漸回落而調整政策是有其需要和理據。但要在這場抗疫持久戰中取得最後勝利,特區政府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總結第五波經驗和慘痛教訓,繼續加強堵塞防疫漏洞,為迎戰專家預測的可能的第六波做好更多準備。
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病亡人數已逾6千人,令人非常心痛。公立醫院超負荷,安老院舍淪為重災區,情況慘不忍睹。特首在立法會答問會上坦言,沒有「水晶球」看到疫情趨勢,在普羅市民心中,各位領袖高官雖然不能未卜先知,但在疫戰中帶着香港人摸着石頭過河時,卻有責任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全力作出前瞻性的周全部署。
正如微生物專家指出,香港去年曾有九個月的黃金期,若當時能盡可能普及疫苗接種和充足準備,香港應該就不會在第五波疫情中失去這麼多寶貴生命。如今第五波疫情由最高位稍為緩和,調整防疫政策讓大家回一回氣,無可厚非,但絕對不能心存僥倖,政府更要爭分奪秒彌補第五波中的抗疫漏洞。
同時,港大醫學院按特區政府公布的路線圖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推算出第六波疫情高峰期或於6月初再現,特區政府應該如何準備迎戰?第一,有責任趕緊為長者、幼童及長期病患等高危一族,加快全面接種疫苗。第二,必須針對一度崩潰的公共衞生體制重整旗鼓,包括做好病人病床病院醫護的分流和支援,補充醫藥裝備等,以應對重症及死亡個案再度攀升的危機。
第三,針對外國航班來港入境政策新安排,以及疫情隨時反彈的可能性,特區政府應仔細參考內地閉環式管理和精準圍封檢測的經驗,抓緊抗疫的黃金時間。就以深圳為例,早前在短短幾日間急增數十宗個案後,即馬上拍板推行封城措拖,然後很快能成功解封,其當機立斷的做法值得我們香港借鏡。
行軍打仗重點不單在於勇猛前進,更要有智有謀,周詳戰略部署。隨着政府宣布下月下旬開始放寬措施,香港既有危也有機,要在不確定性因素中打贏疫戰,必須汲取第五波的寶貴經驗教訓,在有序推進市民重回較正常生活時,更要未雨綢繆,亡羊補牢,強力統籌,做好後續的各種預判,預案和準備工作。
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政府和內地各有關方面全力支持香港抗疫,全港社會集中一切力量、動員一切人力,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早前就香港抗疫做出的重要指示。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日前接受中新社訪問時提到,疫情仍然嚴峻,要繼續保持高度備戰狀態,不可鬆懈。
中央不斷運送食品、藥品各類物資,興建多個社區隔離設施,又陸續派出內地援港醫療隊,增強香港醫治新冠病人能力。連日來,行政長官帶領特區政府一眾高管舉行高層新聞發布會,交代抗擊新冠肺炎工作的進展和相關情況,面對記者提問和市民關心的議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相較過去的表現,更能體現出特區政府承擔抗疫主體責任的決心和實際行動,亦有助於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帶領全港進入擊退疫情的「應戰狀態」。
近日通過各個記者會和多間傳媒報道,我們了解到針對香港各方面人手不足問題,政府各部門已經全力配合、積極動員「人民公僕」投身抗疫前線工作,包括圍封強檢、接種疫苗、追蹤個案、管理隔離設施、接聽熱線、派送物資,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央援港物資無人派、方艙醫院入住率不足等問題。本港有18萬名公務員,集中力量讓大部分人參與抗疫工作,必定能夠發揮極大作用。李家超司長亦透露,現時五個方艙醫院的入住率平均有八成,最高可去到九成,數據相比早幾日有明顯上升。
諸多舉措皆體現特區政府正在逐步改善防疫抗疫各項工作,雖然仍然有進步空間,但至少能夠讓港人看到希望。特首日前在記者會上表示,對於社會各界的不滿和批評,她完全可以理解並接受,亦感受到市民的忍耐力有所降低。無可否認,在不斷收到新冠病毒「挑釁」的這三年裏,面對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共衞生危機,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停滯和市場冷淡,港人大多已經抗疫疲勞,現時疫情仍然嚴峻,雖然近日政府公布的單日新增確診個案數字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企,絕不代表現時能夠放鬆警惕,更不能要求放寬防疫要求,否則各界做所的犧牲和努力都將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眼下最重要的是全港上下齊心,在中央多方面支援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各項工作,咬緊牙關、背水一戰,只要堅持到最後,一定能夠迎來勝利的曙光!
「香港有求,國家必應」,香港第五波疫情仍然嚴峻,可幸在中央及內地同胞傾力支援下,本港抗疫的軟件、硬件均在過去一個月大幅提升。無論是本港醫護界或絕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對此深存感恩,惟有傳媒就有關內地醫護的提問卻引起爭議,畢竟雷霆救兵內地醫護離開家園逆行援港,人家未就位開工就面對「投訴」問題,實乃某咬呂洞賓。
自從香港疫情大爆發,中央對香港的支持說到做到,不僅在抗疫物資和人手方面全力挺港,就連日常生活物資也保證香港市民一無所缺。短短一個月,香港九所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已有逾半投入服務,為港新增逾萬張床位,而內地醫護也陸續趕赴香港的最前線,支援心力交瘁的本港醫護界繼續抗擊疫情,相對外國政府無視人民死活的躺平投降作風,我們真的身在福中定要知福。
首批抵港的75名醫護,從收到通知至「出征」僅有十天。有逆行者坦言,自己以往「經常聽獅子山下、看TVB,香港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她的家人就表明幫她「守住後防線」,會照顧好兒子令她無後顧之憂。有醫護8歲的女兒也寫了一封信給香港的小朋友指:「把自己最愛的媽媽送來香港,大家一起努力,戰勝疫情,希望媽媽可以早日平安回家」無不令人動容。
是的,每一位援港的內地醫護也有自己的家人朋友,他們冒上染疫風險,有人更推遲婚期,為港人無私付出,只源於對香港的同胞之情。事實上,香港絕大部分市民都對中央和內地醫護深存感激,偏偏極少數人無限放大個人「權益」,甚至當大批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之時,他們還高論所謂「公眾知情權」及「公眾利益」來橫生枝節,是幫忙還是倒米?大家心裏有數。同時,本港更要快馬加鞭,儘早儘快落實好人力物力的資源,儘早儘快到達每一家市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