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特首公布地區行政改革檢討報告,提出重塑區議會,完善地區治理的方案。在日前的記者會上,特首指出區議會過去「行錯路」,必須重回《基本法》第97條規定的非政權諮詢組織,我們對此十分認同,並認為報告提出的改革建議,有利維護國家安全、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因此,我們全力支持行政長官提出的改革建議,推動優質民主穩步發展。
當初設立區議會的初心,是為了提升在地區上的治理水平,接受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諮詢。然而,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區議會的組成方法存在一些漏洞,讓反中亂港分子可通過控制區議會,阻撓政府施政,甚至成為外部勢力顛覆特區政府的政治平台。政府是次重塑區議會,將國家安全放在首位,提出改善提名門檻及加入資格審查制度,是為了讓區議會的運作重回正軌。相信此舉能有效防止反中亂港分子進入區議會,確保國家安全及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
新區議會將採取混合組成方式,包括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委任及直選方式,從多元渠道吸納不同背景、有地區動員力及具專業背景的愛國愛港人士加入區議會。相信這種多元化的組成方式可以讓區議會「去政治化」,未來成員更具廣泛代表及均衡參與,令區議會朝向優質民主的方向發展。
我們十分樂見重塑後的區議會回復《基本法》第97條規定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包括負責收集及反映市民意見,發揮地區組織的力量。此外,由各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親自帶領區議會處理民生事務,並為區內居民提供不同的諮詢和轉介服務,協助政府掌握地區脈搏。我們盼望改革後的區議會能幫助特區政府進一步完善地區治理架構,提升地區治理能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讓市民獲得更貼心及更貼地的地區服務。
區議會改革方案是香港特區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以及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重要一步,相信改革後的區議會能夠發揮更重要的功能,服務更廣闊的地區,更加關注和處理一些地區上的重大事項,更好地與特區政府分擔工作,實現良政善治。
自2019年黑暴風波時起,區議會可謂是命途多舛,先是被攬炒派騎劫淪為攬炒分子假借服務市民名義實則競逐政治生涯奧斯卡獎的舞台,後又因大批區議員拒絕宣誓或宣誓無效而辭職或離職,導致多區區議會議席空缺。幸好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組建不同地區委員會及關愛隊,配合區議會職能,各司其職、共同服務地區。古人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過往反中亂港分子從中作梗為本港民生帶來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但未來改善民生、解決地區「老大難」問題迫在眉睫。有鑒於此,行政長官李家超及一眾特區政府官員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以此堵塞漏洞,確保地區事務運作暢順。
過往的教訓充分說明直選議席數量並不具備足夠代表性,根據政策,區議員產生方法將不再僅限於地區直選,而是分為委任議員、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員、區議會地方選區議員及當然議員,體現香港民主的優化提升和與時俱進,突出現屆政府用人唯才的理念,同時有助於吸引更多愛國愛港且有志服務地區的人士透過多種渠道參與區議會工作,全面「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同時,特首亦強調即使不同政見人士都可進入區議會,但必須確保其符合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的資格,說明新方案下區議會將永久剔除那些攬炒、支持黑暴,製造紛爭、激化矛盾以及違背香港利益和市民利益的反中亂港分子,確保「一國兩制」方針行穩致遠,確保國家安全不受威脅。
經過重塑的區議會,能夠有效彌補原有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區議會將永不再成為鼓吹「港獨」的政治平台,從而利於區議會回歸基本法規定的職能定位,有助落實行政主導,可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另外,新政策下區議會的組成和產生辦法符合非政權性區域組織性質和定位,有利於充分發揮基本法賦予的諮詢服務職能,在各界人士帶領下,區議會回歸履職盡責的定位,通過各區區議員收集到的民意,有助特區政府更好掌握地區脈絡,從而制定更為「貼地」的政策,提升特區治理效能、更高效改善民生。當然,有了好的政策,必然少不了切實執行。重組區議會方案亦進一步完善了特區政府地區治理架構,有利於解決好政策執行「最後一公里」問題。
由李家超特首率領特區政府司局長及立法會議員一行的大灣區訪問團日前圓滿結束,這是疫情復常後,行政長官首次帶領立法會進行內地訪問。在李家超特首的帶領下,我們密鑼緊鼓地走訪深圳、東莞、佛山和廣州四個城市,參觀當地創科、環保、文體與青年發展等範疇的重點設施,亦有與廣東省領導與市領導會面交流,行程可謂滿檔。筆者與其他議員都覺得此行收穫頗豐,亦加深了對大灣區內地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認識。
緊接著,便是勞服局孫玉菡局長任團長帶領的大灣區社服機構考察團,由管浩鳴議員、中聯辦社會工作部周和副部長、譚贛蘭擔任副團長,蘇長榮議員與筆者亦有參與。三日的行程中,我們參觀了廣州、深圳、中山三個城市的養老服務中心與傷殘人士康復中心,深刻感受到內地社服機構的發展一日千里——在程序上活用科技,在服務上以人為本。如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綜合示範中心,我們見到平台運用大數據信息科技統合長者健康狀況和特殊需要,亦運用智慧養老創新科技了解和檢查長者需要,提供包括養老服務嚮導、助餐配餐服務、社區居家綜合照顧等服務,更設有認知症照顧專區。眾多服務非常細緻周到、「老人家友好」,務求滿足不同程度的安老需要。
從內地的安老服務中,可以見到不少香港的影子,如衛生監管、專業人士服務等。內地土地廣闊、人力充沛,本就有發展養老的先天性優勢,加上借鑒香港經驗,輔以政策支持、商界資助與創新科技,使得如今內地安老服務發展迅速。香港無法仿效內地的先天優勢,我們盼望特區政府在做法上借鑒內地經驗,未來互相助力、促進。特區政府可以從政策或資金上支持智慧化安老服務發展,早日打破「數碼鴻溝」,使得香港安老更上一層樓。
本港有近54萬名永久居民經常在廣東省生活,當中近9萬人為65歲或以上長者。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各行各業的大勢所趨,亦是為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港人實現多元化生活的不二選擇,相信通過香港與內地互相借鑒學習安老服務經驗,常年困擾香港的長者安養問題也將豁然開朗。
夏寶龍主席早前訪港考察,既於「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致辭,又到訪了本地大中小學,可見本地國安和教育狀況關乎一國兩制事業能否再創高峰。我們必須更努力維護國安,讓香港安定安寧、繁榮昌盛,並持續完善教育制度,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世界視野和有抱負的新一代。
國安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要維護國安,除了要加強國安教育,更要加強國民教育,讓學生更全面準確認識國家歷史和現狀,從而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建立愛國愛港價值觀。這亦能增強他們的使命感,更自覺為國家貢獻己力,更自覺維護國安。
要認識國家近代史,本地抗戰史無疑是合適的切入點,容易引起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共鳴。香港這方面的歷史資源十分豐富,有大量有跡可尋的生動史料。現時,香港歷史博物館藏有約一萬一千件文物與本地抗戰史相關,另外尚有部分本地抗戰史料臨時分佈於香港海防博物館及由民間營運的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數量足以支撐起一所以本地抗戰史為題的永久性、高水平專門博物館。早前夏寶龍主席特意到烏蛟騰烈士紀念園,瞻仰抗日英烈紀念碑,可知中央甚為重視本地抗戰史,希望保家衛國的高尚精神能深入民心。
此外,要理解中國以至中國香港近代史,首要認識中國共產黨。其不但領導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於日軍入侵香港而英軍旋即投降之際,無畏無懼,與日寇長期周旋而深得人民支持,最終與全國人民一起取得抗戰勝利;更帶領人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香港市民有必要由認識、了解開始,繼而擁護、愛戴中國共產黨。惟香港目前缺乏由特區政府主導而又具規模的永久性、高水平博物館,相關的文物亦只有約七百件,令市民未能系統地接觸正規的中國共產黨史料。
《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康文署旗下將增加四間博物館,盼望特區政府盡快把其中一間設為永久性、高水平「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共同認證並整合分佈於香港各處的抗戰史料;另一間則設為永久性、高水平「中國共產黨展覽館」,並向國家相關部門借用史料,全面展出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及成就,而且定期舉辦各種課程和活動,助港人準確而深入認識國家執政黨。
習近平總書記於二十大報告強調「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夏寶龍主席於香港視察時亦再三呼應,強調我們要精誠團結。通過上述兩所官方主導的永久性、高水平博物館,將能說出更生動的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事半功倍地加強港人民族認同感和使命感,從而團結一致促成國安、港安、家安,團結一致讓香港由治及興之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越走越寬廣。
一直以來,內地推出了眾多優惠措施,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創業、就業和生活。於2018年推出的《港澳居民居住證》(下稱「居住證」),便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港人只要於內地居住半年以上,並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或連續就讀條件,即可申請,從而享有三項權利、六項服務及九項便利,故深受港人歡迎。
過往港人於內地生活,只能以回鄉證來證明身份,而由於回鄉證的號碼數量及編制與內地身份證相異(號碼數量分別為11位及18位),故不少網上平台及系統均無法識別回鄉證號碼,使港人難以享用這些服務。同樣為18位數的居住證推出後,令這問題得以持續改善。
惟觀察所見,要廣泛應用居住證,依然有「大門開,小門未全開」的情況,而且無法完全取代回鄉證的功用。現時內地缺乏使用證件的統一標準,以規定兩種證件可以辦理哪些事務,導致辦理某些事務時只能用回鄉證,有時則只能用居住證。即使兩種證件均可使用,卻會出現信息不聯通的情況,造成混亂。
因此,兩證號碼應盡快連結,打通信息系統,長遠則兩證合一,逐步提升其功能,最終與內地身份證看齊,讓港人享用內地日益方便和全面的公共服務。
此外,居住期的有效期為五年,首批發出的居住證即將於本年9月起陸續到期。筆者盼望特區政府向中央有關部門爭取,參考回鄉證的安排,把居住證的有效期延長至十年,並於香港設立辦證地點,便利市民。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香港不能缺席。若能落實上述建議,相信能助港人更好把握發展機遇,讓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