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出路要多元 正向教育要完善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為香港青年面對的困難,習近平主席於七一講話再點出這“四業”,盼我們用心為青年解決,讓他們茁壯成長。為此,特區政府正制訂《青年發展藍圖》,勾劃整體青年發展工作的願景、指導原則和主要工作方向,筆者對此深表支持。

解決“四業”問題,是青年發展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們必須從社會及個人方面著手,齊頭並進,讓青年有更豐富的發展機遇。

現時,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偏重金融相關行業,大大限制青年的事業發展。要打破這結構,推動多元經濟,特區政府既要化國家支持為實際成果,進一步提升香港“八大中心”地位,持續發展航運、文化、創科等產業,也要“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並非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而是發展先進工業,例如新一代的半導體生產、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等,積極引進更多高增值行業的龍頭企業落戶香港。同時,特區政府應更積極完善職專教育,提升其認受性,以配合“再工業化”,並為青年人提供多元出路。

此外,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發展機遇所在,惟今年發布的《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七成受訪青年不了解大灣區發展機遇,且不熟悉內地。為豐富青年的發展選擇,特區政府應更全面協助青年了解國情,如不斷完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內地專題實習計劃”等。

發展選擇是否充足以外,青年自身質素的高低也影響其前途。若擁有正向價值觀及良好的精神健康,自然更有利排除萬難,儘快解決“四業”問題。

近幾年,由於不少青年被誤導,缺乏正向價值觀,故受煽動而違法亂紀,最終鋃鐺入獄,斷送前程。要重塑正向價值觀,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無疑是上策。特區政府應加強向青年推廣中華文化,令他們承傳傳統美德。

此外,有研究發現,很多年輕人不懂處理情緒問題。長此以往,將不利人際交往,更會影響事業發展。為此,教育局和相關部門應擔當更積極的角色,推廣情緒教育,並幫助老師接受相關培訓,更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

只要我們為青年提供更多正向發展選擇,並坐言起行,用行動及說話關愛青年,他們便能獲得充足養分,逐漸成長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和專業技能、積極終身學習的新一代主人翁。

港星馬——良性協作共建區域繁榮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經格局急劇轉變。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講話囑咐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為香港應對新形勢,點明方向。為了落實此囑咐,特首李家超強調要「畫公仔畫出腸」,統整中國、中國香港的優勢及成就,向世界展示。

要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總括而言要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細分則是對內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外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就着對外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我們民建聯兵分三路,於9月4日出發前往東盟國家,並已於9月10日完成行程。當中星馬團由本人擔任團長,拜訪交流超過23場。我們引用數據,闡述生動例子,與東盟國家的民間團體、工商界深度交流,推動我國與東盟國家民心相通,從而營造有利營商環境,促進共同發展。會談中,更有拜訪對象直言會盡快回訪,可見行程碩果累累。

行程中,我們拜訪了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值得重點提及。

該學院於2004年成立,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公共政策研究學院。我們與柯成興院長會面,其指出香港和新加坡並非進行「零和遊戲」,透過遏制對方而獲勝。這正契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精神——「共商、共建、共用」,透過促進兩條經濟走廊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緊密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互惠共贏。

有人認為香港和新加坡以至其他東盟國家競爭激烈,但實際上雙方合作共贏的空間巨大。東盟總人口逾6.6億,經濟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而且多為新興國家,發展潛力無窮。若視東盟為單一實體,經濟規模全球排名第五。情況有如自助餐,菜式豐富,非一人能盡享,但菜式愈多,食客選擇隨之愈多。如能以良性協作關係互相對待,一起做大市場,彼此的產業發展將更迅速,東盟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也會進一步融合,共建區域繁榮。

回到香港並非行程終結,我們定當繼續跟進,擔起聯繫人的職責,向特區政府及本地工商界轉達帶回來的期盼。自香港國安法實施,選舉制度完善,香港由亂及治,我們必須繼續善拚敢贏、自強不息,促成由治及興,讓現時安穩的社會環境持續下去,讓東方之珠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在囚青年再出發 強化國教不能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在修例風波中,黑暴政客把學子推上暴亂前線,事敗後“拍拍屁股”紛紛潛逃,青年學生卻鋃鐺入獄。如今香港進入由治及興新時代,但特區政府從未遺忘這班年青人,不但安排大專生在囚期間進修,更積極協助他們今後重返校園。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期盼年青人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好好重新出發。

據資料顯示,涉及反修例風波的案件中,約有三千人涉嫌參與非法活動而被捕,其中二千宗案件已審結,當中八成入罪。年青人因被邪惡政客洗腦而賠上前途,令人婉惜,近日有法官在判刑時也慨嘆,案中被告不分青紅皂白到理大聲援暴動,“徹底改變不知何為政治的被告”。

一場黑暴令人見盡“醜陋的政治”,可幸約七成年青在囚者已對昔日魯莽所為深感懊悔。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當局已安排大專生在囚期間可修讀有學分課程,並可銜接學位課程;同時正與教育局和學界商討如何協助他們重返校園,亦有跟僱主商討,安排年青人出獄後到大灣區工作等。

特區政府的支援有助在囚者重返正途,但當局還要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做到亡羊補牢。事實上,目前尚有外部勢力試圖利用香港作為遏制中國發展的棋子,為新一代補回國民教育的一課絕不能拖。不過,過往不少“黃師”潛藏“戀殖”情結,對國民教育工作嗤之以鼻,如今不少學校雖有心卻無力,在推動國民和國安教育方面缺乏較好經驗,無從入手。

特區政府除了增撥資源外,不妨結合愛國陣營和傳統愛國學校的經驗和力量,在加強了解國家歷史、培育正向思維等範疇,促進校方之間的互動交流。我們深痛年青人走歪路,汲取黑暴禍港的沉痛教訓,為了更好地守護新一代,社會各界要不失時機,防範於未然,積極主動再出發。

星馬團滿載而歸 主動出擊握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隨着香港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社會各界都應履行好「講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的責任。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本月兵分多路外訪東盟國家,令人欣喜的是當地商界領袖們,都對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充滿信心,熱切期望早日與香港恢復正常互動合作。這些積極的回響都勉勵我們港人要同心做好抗疫的同時,加大力度拓展國際聯繫,繼續發揮對外交流窗口的作用,為香港和祖國發展開創有利條件。

在疫情陰霾下,全球互動一度停擺,世界各地對彼此的新情況也不甚掌握。惟不少國家或地區近期已陸續開放邊境,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的香港,也應加快對外交往步伐,重啟合作交流,捉緊機遇。正如特首李家超曾表明,特區政府要對外說好香港故事,不能再採取「有麝自然香」的態度,要「畫公仔畫出腸」。

民建聯作為本港最大政黨,對傳遞香港正面聲音義不容辭。我們早前組織外訪團兵分三路,於本月初出發前往東盟國家,筆者此行就擔當星馬團團長,主動向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各界領袖介紹香港最新的社會經濟情況,抵禦反中亂港勢力的失實資訊,讓當地代表知悉香港繼續繁榮穩定,恢復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星馬團於9月4日到達馬來西亞後,先後拜訪國家駐馬來西亞大使歐陽玉靖、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國商務理事會、全球最大橡膠手套製造商Top Glove、馬來西亞大專青年協會等。9月7日,我們轉訪新加坡與本地商界和智庫人士交流,並拜會了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國大企業機構初創孵化器伯樂格71(BLOCK71)及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等。期間,我們更與國家駐新加坡大使孫海燕進行了會面。

總結今次外訪行程可說是「滿載而歸」,拜訪交流場數超過23場。「滿載」是因為我們都做足功課,把握機會跟東盟商界代表、青年領袖、專家學者等,回顧了香港回歸以來的發展成果,宣傳習主席七一講話精神,強調香港長期實行「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更展示香港未來發展藍圖,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獨特角色;「而歸」是因為無論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與會代表,都對香港前景投下信心一票,強調可跟香港共同建立友好合作氛圍,共同開拓商機,甚至稱急不及待想組團回訪香港。

事實上,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友好,為香港與各國開展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佔香港商品貿易額約12%。雖然坊間經常形容香港與東盟國家存在競爭關係,但從積極角度看,這好比菜色豐富的自助餐,一個人是不可能吃完的,但如果菜色越多,食客的選擇也更多,各地如能繼續協同發展,定能一起做大市場,促進整個地區尤其是在東盟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融合和高質量發展,締造共贏。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早前在論壇活動中,重申香港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期望香港能擴大經貿合作網絡,鞏固本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民建聯今次出訪東盟取得豐碩成果,未來將會有一系列跟進措施,包括針對當地商人期望本港縮短酒店檢疫期限等訴求,與當地工商界及特區政府共商對策。

此外,民建聯支持特區政府在新一屆施政報告中提出具體措施,促進本港商界與東盟國家的線上和實體交流,主動到不同國家招商及吸引人才,發揮作為內地對外交流窗口的作用,協助有興趣人士利用香港作為跳板,為香港和祖國發展再創更多有利條件,開創更好的未來。

處理虐兒源頭 發揮互助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去年,位處旺角的「童樂居」遭附近居民投訴,揭發多名職員涉嫌虐待兒童,至今逾30名職員遭起訴,轟動社會。近日,更有兩宗嚴重虐兒案發生,兩名兒童疑死於虐待,聳人聽聞。

根據資料,虐兒案數目呈升勢。去年呈報的虐兒個案高達1367宗,較2020年升逾45%。今年上半年則已有689宗個案,較去年同期升5%。

目前香港政府擬就強制舉報懷疑虐兒個案立法,並正舉辦諮詢會。初步建議設立三級舉報機制:第一級為兒童已受嚴重傷害或情況危急,須強制向警方或社署舉報;第二、三級則為鼓勵舉報或轉介。

華人傳統認為「家醜不外揚」,面對「棍棒教育」,很多孩子或選擇吞聲忍氣,加上現時鄰里之間較少接觸,不少人更抱着「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態度,擔心誤報而冷待疑似虐兒事件,往往釀成苦果才會東窗事發。

政府的建議完善了原有法例,保護兒童免受虐待,筆者深深支持,更盼盡快通過,並加強對社福機構監管巡查,增加施虐者被揭發的機會。

惟事後追究施虐者之餘,我們更要從根源着手,防患於未然,杜絕虐兒事件,如此才能治標又治本。

虐兒悲劇往往與家庭經濟有關,不少施虐者為基層,經濟負擔沉重致有情緒困擾,便把壓力和情緒發泄於弱者身上。若社會團體或僱主可以幫助疏導員工心理,自然可以減少虐兒事件。

新一任特首李家超於競選政綱提到在十八區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義工網絡,筆者期望關愛隊既為基層家庭提供各類援助,又能推動鄰里間互助精神,建立和諧社區。心理支援以外,政府更要積極發展經濟,提高基層市民收入,改善居住環境,這樣才能確實解決基層家庭的生計煩惱。

只要官、商、民共同合作,讓情緒困擾者不致感到孤立無援,讓基層市民獲得合理收入,便能讓兒童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