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第十四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與過往不同,今年的「建議」在「五年規劃」之外更定下了「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繪製了未來十五年中國的發展藍圖,意義更為重大。「建議」第四段「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所確立的「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在新的國際和國內情勢下,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奠定了未來十五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基調。
「內循環」的重點,是推動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以擴大內需。新冠肺炎在海外肆虐,中國內地率先戰勝疫情,恢復經濟,勢將成為最具潛力的市場。未來香港企業應瞄準內地市場,搶佔市場之餘,亦能協助內地提升商品和服務的水平。「內循環」的另一重點是「創新驅動」。「計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將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提升到國家層面,為創科發展相對落後的香港提供了追趕機會。
「外循環」中香港可扮演的角色更多。貨幣自由兌換、資金自由進出、廣受承認的普通法體系等,都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所獨有的,是內地任何其他城市都不可取代的。中美關係緊張,中企紛紛撤出美國市場,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已經成為內地企業募集國際資本的重要平台;數字人民幣的推行,為鞏固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帶來了機遇,香港亦可為數字人民幣國際化做出巨大貢獻。在「內循環」和「外循環」中,香港都可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可謂情理之中,但卻總是被反對派抹黑為「香港邊緣化」、「被規劃」。事實上,區域經濟社會融合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存在「被規劃」,香港若不主動參與,事事落後,自然會被邊緣化,怨不得別人。
五中全會通過了「建議」,而將「建議」具體化的「十四五規劃發展綱要」還有待國務院起草和明年全國「兩會」的審批,需要兩三個月才能定案。特首此時前往北京爭取中央支持,積極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選對了中關鍵時機,為融合發展開了個好頭。只有積極主動,把「十四五」規劃的措施迅速落實,才能避免再次痛失發展良機。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當中提到統籌國家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又強調要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正值環球經濟不穩,中國也正面對自身挑戰之時,國家依然心繫港人予以支持,特區香港理應重整旗鼓,積極融入「十四五」規劃藍圖,尤其要加強與灣區城市的互動溝通,發揮好「核心引擎」的功能。
自去年爆發反修例黑暴,香港社會動盪不安,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有立竿見影之效。惟不少人受了「台獨」和外國勢力蠱惑,受了縱暴攬炒派的唆擺,竟然誤信外國是「樂土」,喊着移民「逃亡」云,有些人甚至無視昔日國家被列強欺淩的歷史,倒戈相向,乞憐外國制裁中國。
事實上,國家才是香港的最大靠山,早在「十三五」時期,國家已力推香港扮演「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合夥人」角色,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奈何,縱暴政客長期挑動政治紛爭,甚至發動黑暴禍港,才令香港內耗撕裂,不進反退。
港人必須痛定思痛,才能走出困局。今次五中全會意義重大,儘管國家面對巨大波動的國際形勢,但仍堅定提出「十四五」和「2035遠景目標」,又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調最重要是靠內需、靠自己,足以證明國家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
國家在面對自身挑戰時,仍然處處為港人打開發展大門。「蘇州過後無艇搭」,港人應善用好祖國大靠山,趕緊在「十四五」開局新形勢下,尋找定位,發揮所長,從低谷走出來,聚焦推動經濟復甦。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接受深圳衛視專訪,透露自己每次到深圳,深圳市領導都很「同情自己」,因為在內地「說做事就做事」,就能做到了,而在香港卻要 「排除萬難」。一句話,道出了特區政府管治的不易,也點出了近年香港困局的根源之一:「泛政治化」。這裡的「泛政治化」,是指無關政治的議題,被政治上對立的派別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集中體現為「為對抗而對抗,為反而反」。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為中國發展定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工作都服務於經濟建設」的總路線。而習近平主席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所總結的深圳建設「十大經驗」之三,便是「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社會各界凝聚共識、發展經濟,為深圳特區的高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反觀香港,政府近年推行的不少政策,即使是為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會遭遇反對派的政治抹黑。上屆政府推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可以提供七萬多個住宅單位,卻被反對派政治化為「東北失守,邊界溶解」;對深港家庭和香港不少行業有諸多益處的 「一地兩檢」,被反對派政治化為「割地兩檢」。這些政策其後或僥倖得以推行,但也因此而延宕,更嚴重的,是一次次的政治操作令「泛政治化」從議會逐步擴散至社會民間,並在去年「反修例」事件中激烈爆發。
三年前,在本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習主席在演講中直指香港有陷入「泛政治化」的現象,只可惜時至今日,連無行蹤記錄功能的港版「健康碼」也被抹黑為「監控碼」,可見這一問題並未得到改善,反而到了更加嚴峻的地步。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深圳、上海、新加坡等競爭對手紛紛在部署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香港若再不從「泛政治化」的泥沼中脫身,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成為「大灣區與外界的閃耀紐帶」,恐怕會再次錯失發展機遇,淪為一個失去競爭力的小城市!
香港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偏偏攬炒派政客卻押上別人子女的前途和安全,作為一己政治籌碼。隨著黑暴禍港戲碼落幕,一幕幕真相公諸於世,近日有報導指,一名涉嫌暴動罪被捕的中大女學生獲德國政治庇護,但在難民營時曾被性侵。年青人因投身黑暴而前程盡毀,更在異鄉飽歷滄桑,令人悲嘆,所謂「手足」必須引以為戒,惟有改過自生才是出路。
攬炒派經常乞求外國勢力接收香港「難民」,早前由潛逃德國的「港獨」分子組成的組織就高調發聲明,公佈去年修例風波後「第一宗香港年青示威者於德國成功申請政治庇護的案件」,還引用英國政客組成的「香港監察」言論,宣稱該女生獲「庇護」是「表明德國政府致力於保護人權」,對此感激德國政府云。
縱暴派自吹自擂「成功爭取」,但赤裸裸的真相卻是該名女大學生在當地難民營曾因情緒問題入院,更慘遭難民營職員性侵。為了所謂的「難民身份」,竟刺下了折磨一生的烙印,實屬悲劇。自回歸以來,在縱暴政客的唆擺誤導下,部份激進港青誤以為西方國家是「天堂」,不僅無視中央對港的支持,對內地發展機遇嗤之以鼻,甚或顛倒是非,在國際社會「控訴」自己的祖國。
如今潛逃他鄉,才認清什麼是人間地獄,認清香港執法部門謹守法律的可貴,才認清家國的文明程度遠高於所謂西方大國。悲劇一宗也嫌多,德國當局必須徹查事件及嚴懲涉案者,而畏罪在逃的港青應當明白出路絕對不在外國街頭,及早回港自首,承擔罪責,才能堂堂正正開展新生活。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大會上,強調要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習主席為深港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港人必須重整旗鼓,握緊灣區機遇。
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的深圳,在40年來由一個小漁村搖身成為一個GDP總量達2.69萬億元的國際化大都市,其後更當上國家創科事業先鋒,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科技之都。深圳的輝煌成就,印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也為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參與國際合作方面,奠定了穩健的基礎。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主席進一步表明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期望。中央政府充分肯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同時還指明推動三地經濟合作的方向,包括在城際鐵路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致促進粵港澳青少年深度交融等各個範疇,深化交流合作。
深圳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反觀僅一河之隔的特區香港,自回歸後連番因政治爭拗錯過良機,如今面對習主席親自謀劃的大灣區發展機遇,港人不能再猶豫不決,作繭自縛,倒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熱情融入整個灣區藍圖。我們尤其要和深圳成為兄弟城市,在互相尊重和錯位發展的基礎上,同發展,共進步,一起取得團隊勝利,為祖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