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深圳擺脫「泛政治化」困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接受深圳衛視專訪,透露自己每次到深圳,深圳市領導都很「同情自己」,因為在內地「說做事就做事」,就能做到了,而在香港卻要 「排除萬難」。一句話,道出了特區政府管治的不易,也點出了近年香港困局的根源之一:「泛政治化」。這裡的「泛政治化」,是指無關政治的議題,被政治上對立的派別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集中體現為「為對抗而對抗,為反而反」。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為中國發展定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工作都服務於經濟建設」的總路線。而習近平主席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所總結的深圳建設「十大經驗」之三,便是「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社會各界凝聚共識、發展經濟,為深圳特區的高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反觀香港,政府近年推行的不少政策,即使是為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會遭遇反對派的政治抹黑。上屆政府推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可以提供七萬多個住宅單位,卻被反對派政治化為「東北失守,邊界溶解」;對深港家庭和香港不少行業有諸多益處的 「一地兩檢」,被反對派政治化為「割地兩檢」。這些政策其後或僥倖得以推行,但也因此而延宕,更嚴重的,是一次次的政治操作令「泛政治化」從議會逐步擴散至社會民間,並在去年「反修例」事件中激烈爆發。

 

三年前,在本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習主席在演講中直指香港有陷入「泛政治化」的現象,只可惜時至今日,連無行蹤記錄功能的港版「健康碼」也被抹黑為「監控碼」,可見這一問題並未得到改善,反而到了更加嚴峻的地步。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深圳、上海、新加坡等競爭對手紛紛在部署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香港若再不從「泛政治化」的泥沼中脫身,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成為「大灣區與外界的閃耀紐帶」,恐怕會再次錯失發展機遇,淪為一個失去競爭力的小城市!

潛逃異地非出路 回港自首展新生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香港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偏偏攬炒派政客卻押上別人子女的前途和安全,作為一己政治籌碼。隨著黑暴禍港戲碼落幕,一幕幕真相公諸於世,近日有報導指,一名涉嫌暴動罪被捕的中大女學生獲德國政治庇護,但在難民營時曾被性侵。年青人因投身黑暴而前程盡毀,更在異鄉飽歷滄桑,令人悲嘆,所謂「手足」必須引以為戒,惟有改過自生才是出路。

 

攬炒派經常乞求外國勢力接收香港「難民」,早前由潛逃德國的「港獨」分子組成的組織就高調發聲明,公佈去年修例風波後「第一宗香港年青示威者於德國成功申請政治庇護的案件」,還引用英國政客組成的「香港監察」言論,宣稱該女生獲「庇護」是「表明德國政府致力於保護人權」,對此感激德國政府云。

 

縱暴派自吹自擂「成功爭取」,但赤裸裸的真相卻是該名女大學生在當地難民營曾因情緒問題入院,更慘遭難民營職員性侵。為了所謂的「難民身份」,竟刺下了折磨一生的烙印,實屬悲劇。自回歸以來,在縱暴政客的唆擺誤導下,部份激進港青誤以為西方國家是「天堂」,不僅無視中央對港的支持,對內地發展機遇嗤之以鼻,甚或顛倒是非,在國際社會「控訴」自己的祖國。

 

 如今潛逃他鄉,才認清什麼是人間地獄,認清香港執法部門謹守法律的可貴,才認清家國的文明程度遠高於所謂西方大國。悲劇一宗也嫌多,德國當局必須徹查事件及嚴懲涉案者,而畏罪在逃的港青應當明白出路絕對不在外國街頭,及早回港自首,承擔罪責,才能堂堂正正開展新生活。

港深兄弟同發展 共握大灣區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大會上,強調要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習主席為深港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港人必須重整旗鼓,握緊灣區機遇。

 

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的深圳,在40年來由一個小漁村搖身成為一個GDP總量達2.69萬億元的國際化大都市,其後更當上國家創科事業先鋒,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科技之都。深圳的輝煌成就,印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也為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參與國際合作方面,奠定了穩健的基礎。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主席進一步表明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期望。中央政府充分肯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同時還指明推動三地經濟合作的方向,包括在城際鐵路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致促進粵港澳青少年深度交融等各個範疇,深化交流合作。

 

 深圳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反觀僅一河之隔的特區香港,自回歸後連番因政治爭拗錯過良機,如今面對習主席親自謀劃的大灣區發展機遇,港人不能再猶豫不決,作繭自縛,倒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熱情融入整個灣區藍圖。我們尤其要和深圳成為兄弟城市,在互相尊重和錯位發展的基礎上,同發展,共進步,一起取得團隊勝利,為祖國作出貢獻。

打通大灣區數字生活圈 便利三地民民生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建設,粵港澳三地合作不斷深化之餘,居民往來愈來愈多。加上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重要交通設施陸續開通,「一小時生活圈」已不是一個想像。雖然粵港澳三地政府已積極推出多項拆牆鬆綁政策,提高大灣區民眾生活便利水準,不過在數字生活圈的建設上,還存在一些「瓶口」。就此,我在今年兩會提出了相關建議,最近得到發改委積極回應。

 

現時港澳居民在內地出行、辦事和消費上仍存在不便,而廣東省內九個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堵點」需要打通,不夠便捷。因此,我提出在大灣區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實現跨城市、跨交通工具的「一碼通行」,方便粵港澳居民出行,並逐步拓展到消費、醫療等各領域,實現實現跨城市、跨交通工具的「一碼通行」,方便粵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生活。發改委表示,將繼續積極研究並推動大灣區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出行體驗。

 

另外,食品安全亦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如能利用區塊鏈技術,完善港澳與內地食品追溯制度,便能提升大灣區食品安全監管資訊化水準。發改委表示,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提高大灣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因此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港澳與內地間的食品農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灣區食品農產品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同時,積極配合有關方面統籌研究利用區塊鏈技術,完善港澳與內地食品追溯制度的可行性。

 

大灣區的成功,不單在於工程基建的硬建設,更著重於科技聯通的軟建設。只有打通數字生活圈,才能令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更高效流動。有了發改委的積極回應,大灣區真正的聯通指日可待。

降低珠澳大橋使用門檻 提高大灣區經濟效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受到新型肺炎的影響,不少政策計劃都被防疫抗疫措施打亂。猶幸祖國比其他地方早一步走出疫情,已經開始重啟經濟。與此同時,廣東省政府就立即為香港帶來一個好消息。粵方將提出進一步降低港珠澳大橋使用門檻,並研究逐步全面放開香港、澳門單牌車經大橋珠海口岸,出入內地。

 

截至去年底,港珠澳大橋車流量平均每日逾4100架次,相等於設計大橋時所預計的40%,可見當中有巨大潛力仍待釋放。有見及此,港區人大代表於今年兩會期間提出開放大橋的使用限制,有關建議得到廣東省政府正面回應。廣東省近日回覆,認為有關建議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有正面作用。經粵港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後,將根據香港口岸及連接路的承受能力,陸續增加大橋口岸粵港小汽車指標數量。

 

而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研究制定香港單牌機動車進入內地行駛的政策措施」,廣東省政府亦就相關政策與各方達成初步共識。香港單牌車入出內地擬率先在橫琴突破,之後將逐步有序地擴至珠海、廣東等地。一旦相關安排落實,不單有利打造大灣區生活圈,更有助大灣區人流物流,令灣區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對於不少粵港兩邊走的人來說,上述安排實在是一大喜訊。逐步開放港澳單牌車入粵,不僅可以增加大橋使用率,便利港澳市民,更有助粵港澳在「後疫情」時期攜手合作,加速發展大灣區。得到國家全力支持香港重啟經濟,只要我們做好抗疫工作,與粵澳早日開通健康碼,我相信香港一定可以盡快恢復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