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眾望所歸 與港人同行創未來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特首選舉圓滿成功,林鄭月娥林太在首輪投票取得777票高票當選。不單打破了之前所謂「高開低收」、「弱勢當選」,甚至反對派宣稱林太是「撕裂2.0」的流言蜚語。相反,林太的高得票,包括由全港區議會直選議員選出的代表,相信也包括得到部分泛民選委投票支持,足以證明她是民心所向,絕對有能力團結社會各界,又能成功凝聚建制力量,對將來政府施政有莫大幫助。

出身基層的林鄭月娥,36年公職生涯中歷任20個崗位,盡心服務香港市民,由於她過去果敢處理多宗爭議事件,被外界形容為「好打得」,亦長期是民望最高的問責官員之一。但自從林太負責政改以來,尤其是原本500萬選民都有一票卻被泛民否決的政改,惹來反對派無理圍攻,當林太考慮是否參選特首時,更多「莫須有」的罪名便衝着她而來。

 

縱使荊棘滿途,林太堅持與港人同行。在選舉比拚中,她充分展示出落實「一國兩制」、服務港人的心志,展現敢於承擔的領袖特質,再加上她36年來踏實的政績,綜合印證了她是最能符合「四大標準」,即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及港人擁護的特首最佳人選。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撕裂,分離,港獨都沒有出路,改善民生,追求優質民主,香港再騰飛才是硬道理。說到底,作為特區首長,人氣及民望固然重要,更重要是有綜合高能力守護好「一國兩制」的法治基石,加強中央與特區的高度互信;同時不能靠食老本,必須有遠見和魄力,引領港人把握好登上國家高速發展列車的好時機。

在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明「港獨沒有出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亦形容國家的高速發展如一列快車,對港澳的優惠政策就如提供「免票」、「免排隊」的服務,勉勵港澳用心搞好經濟。說到底,作為特區首長,人氣及民望固然重要,更重要是有綜合能力守護好「一國兩制」的基石,加強中央與特區的高度互信;同時不能靠食老本,必須有遠見和魄力,引領港人把握好登上國家高速發展列車的好時機。

選舉塵埃落定,絕大多數的選委為香港作出了負責任的決定,投給林鄭月娥神聖一票。香港是我們的根和家,期望各界市民未來不分彼此,一起支持林鄭月娥和她的團隊,擇善有為,團結同行,改善民生,鞏固香港優勢,掌握國家機遇。我們亦呼籲這次全力投入特首選舉的泛民代表,選舉已經結束,為了香港700萬市民福祉,必須放下歧見,和大家一齊修補撕裂及鬱結,同心開創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重中之重的工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個人不能單打獨鬥,必須組成團隊,互相合作,才可以擁有更強的能力及競爭力。個人如此,地區發展也一樣。香港作為開放的小型經濟體,缺乏天然資源,更沒有單打獨鬥的條件,必須加強與周遭城市的聯繫合作,參與建設一個實力強大的城市群,才會有更大的競爭力,更好的發展。事實上,香港與鄰近城市確實有很大的互補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令人期盼。

「粵港澳大灣區」是珠江出海口附近的一系列城市,範圍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依據2015年的數據,「粵港澳大灣區」所佔的面積相當於全國總面積的0.6%左右,不算很大,卻居住了近全國5%的人口,以及創造了全國約13%的經濟總量。可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人口密度較高,經濟效益較大的一個經濟區域。而約1.24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2015年數據),已較不少西方國家的經濟總量還要高,倘若把「大灣區」看成一個獨立經濟體的話,「大灣區」甚至可成為2015年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14個國家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數據)。

除經濟體量大之外,「大灣區」內各城市的互補性也非常高,可謂各有所長。香港作為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經濟中心、貿易中心及專業服務中心,有完善的基礎建設,既深且廣的國際經貿網絡,資訊流通,貨幣更能夠在國際間自由兌換;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先驅,現在是國家的創新科技中心,孕育了多所創新科技企業,也是內地最具經濟競爭力的城市;澳門是國際知名的旅遊休閒中心,有東方拉斯維加斯的美譽,人均GDP高踞全國第一,也是國家面向葡語系國家的商貿服務平台;廣州是國家傳統的商業中心,是一個開放型的城市,商貿文化及氛圍濃厚;珠海是全國宜居城市,市內的橫琴是全國最受注視的自貿試驗區之一;佛山、東莞、中山、肇慶、惠州是廣東的工業重鎮,有堅實的製造業基礎,並提供大量的土地及人口;江門則是著名僑鄉,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

正正由於「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發展潛力及互補性,故中央官員近年多次強調建設「大灣區」的重要性,並對香港寄予厚望。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港澳專章」,便提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更明言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日前,國務院正式任命林鄭月娥成為香港第五任行政長官,李克強總理發表重要講話時,便指出「採取切實措施,推動內地與香港深化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提升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由十三五規劃、政府工作報告,到總理重要講話,均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充份反映了中央的重視,這甚至是特區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

既然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勢在必行,香港如何掌握主動權,把握好機遇呢?筆者有幾點建議。首先,加強大灣區的發展聯繫,離不開交通運輸的配合,故特區政府必須認真監督各項大型跨境基建工程的進度,尤其是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興建,絕不能再次延誤;其次,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聯繫十分依賴水路運輸,香港有必要加強與中山及江門的水唁聯繫,加密航班,並增加離岸及抵岸的點,並充份發揮屯門碼頭和機場海天客運碼頭的作用。三、港府應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不同交流合作,尤其聚焦於青年學生交流、青年企業家交流、專業人士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四、港府應在大灣區內成立更多經貿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推廣香港的優勢,另一方面是為了協助在大灣區發展或生活的港人。

正如張德江委員會所言,機遇是不等人的,「過了這條村,就沒有那個店」。故香港必須把握好大灣區的機遇,主動參與大灣區的規劃,深化合作,爭取主導的角色,並向國家爭取更多積極政策,共同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成國際間最具經濟競爭力的一個城市群!

鼓勵賢士入政府為港謀福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正密鑼緊鼓籌組管治班子,但曾任林太競選辦主任的行會成員陳智思明言,現時組班猶如「求人入火海」,林太也直認曾發噩夢在上任時班子仍未齊人。話中雖帶著幾分戲言,卻流露出當今社會泛政治化,令賢德之士不敢「自投羅網」的悲涼。

一個強勁的管治班底,將有助特區政府全面提升管治能力,確保香港社會穩定發展。奈何近年來社會矛盾尖銳,破壞派煽動非黑即白的陣營對壘,都令才德之士不敢踏足「熱廚房」。

社會精英放低本職加入管治團隊,目的是一展所長服務廣大市民,但置身於破壞派「逢政府必反」的噪音中,問責官員長期頂著動輒得咎的壓力,又豈能專注為社會把脈,如何果敢出謀獻策?再者,假使有利民妙方,惟巧婦難為無米炊,政府團隊每天忙於應對雞蛋裡挑骨頭的質詢,長期陷入破壞派在議會的拉布戰中,再好的措施也是紙上談兵的願景。

要走出政治困局,社會輿論及建制黨派必須努力凝聚民意,支持政府集中精力改善經濟民生,促進社會修補裂痕、解開抑鬱。當社會重建互信,最棘手的政治分歧也較易著手處理。

另一邊廂,傳統反對派應立即停止包庇暴力「抗爭」,好好審視近三十年來「爭取民主」的策略。既然機械式的為反而反總是帶來「多輸」敗局,倒不如一改劃地為牢的思維,多提具建設性的點子,甚或容讓陣營中人投身新班子,為促進社會和解出一分力。或許這樣更能擺脫被激進派牽着鼻子走的窘境,贏得市民的尊重。

善用中央信任 善於把握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國務院日前正式任命林鄭月娥為香港特區第五任特首,李克強總理充分肯定她能夠團結帶領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人士,務實進取,奮發有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自回歸以來,中央不遺餘力地挺港惠港,惟破壞派及其背後的外部勢力把港人福祉放一邊,大力挑動政制爭拗、兩地矛盾等,令香港飽受泛政治化困擾,決策延誤,歲月蹉跎。就今次特首選舉而言,往績表現出色的林鄭月娥高票當選後,美國國會報告竟宣稱「北京干預特首選舉」,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亦妄稱,香港特首選舉是「委任選舉」云。

中國香港特區是國家一部分,香港按照《基本法》合法合情合理地選出新一屆特首,美方和民進黨卻公然煽動部分港人的反政府情緒,挑撥離間中央與香港的關係,究竟誰在霸道干政?必須重申,林鄭月娥作為候任特首,與中央及其駐港機構保持緊密溝通合作,是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維護繁榮穩定及掌握發展機遇的應有之義。

展望未來,無論是「一帶一路」策略、高鐵落實「一地兩檢」的接軌安排,以致最新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都是影響深遠的項目,惠及的不單是一代人,而且是為日後打通內地市場的重要基礎。我們香港各界應同心支持林鄭月娥善用中央對她的高度信任,果敢促進兩地合作,打好民生經濟的根基。當民生做得好,將有助紓緩政治矛盾,相反一旦香港再因吵吵鬧鬧而錯失良機,只會等同閉關鎖港,作繭自縛。

檢控佔禍搞手彰顯法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違法佔領落幕兩年多後,發起人戴耀廷等9名核心人物,終於被起訴違反公眾妨擾罪等罪名。當年一眾「佔禍搞手」宣稱為了「民主理想」不惜以身試法,在「公民抗命」後會承擔法律責任,惟「佔禍」慘淡收場後,說好了的「承擔責任」未有兌現,他們反而在警方「預約拘捕」時,紛紛借「踢保」了事。

坊間等了又等,終於等到當局向搞事者提出起訴,但破壞派又「搬龍門」。有人打倒昨日的我宣稱未想好是否認罪,又有人聲言當局「秋後算帳」、「政治清算」,甚至把現屆政府的檢控決定穿鑿附會,說成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的「下馬威」云。這顯然是將刑事檢控政治化,試圖煽動社會輿論對林太產生負面觀感,為破壞派增加政治彈藥。

物有本末,事有起源。為期七十九天的「佔禍」一度癱瘓中環、金鐘、旺角及銅鑼灣等地,期間牽涉到大量集結阻街、破壞公物、襲警、無視法庭禁制令等罪行。違法者受到法律制裁絕對合法合情合理,今次的檢控行動也充分體現本港法治精神,也有助消除違法「佔領」引起的後遺症。

正如林鄭月娥所說,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修補社會撕裂不等於在法治方面要作出妥協,因法治正正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事實上,除了「佔禍」這筆糊塗帳外,破壞派近年滿口「民主公義」,盲撐旺角暴亂甚至為「港獨」護航等行徑,早已令香港市民看膩生厭。特區政府必須繼續堅守「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這條原則底線,將所有亂港份子繩之於法以彰顯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