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三波疫情逐漸緩和,本港的社交距離措施亦陸續放寬。在過去一兩個周末,商場及街道上都人頭湧湧,市民出現「報復式消費」的情緒。然而,香港作為外向性經濟,重啟經濟不能單靠市民內部消費,始終仍是要靠恢復與各地交往,才可令經濟真正復甦。政府應在本港疫情穩定下,盡快推出健康碼,恢復跨境人流。
近日有民意調查顯示,約九成八受訪者同意政府推出健康碼,認為可促進兩地人流、物流,有助於經濟復甦。有不少旅遊及零售界人士更表示,希望健康碼可於十月一日中秋節長假期前落實,以帶動經濟。事實上,受疫情影響,本港連月封關,受影響的不只是旅遊業,連帶航空、酒店、零售、飲食等行業都大受打擊,不少小商戶捱不住而倒閉。而商務人士亦不能自由進出,影響本港跨境經濟活動,令經濟表現連月下降。
健康碼便利通關,對經濟帶來正面影響,其成效得到證實。澳門自7月起,與珠海市以「健康碼」通關,其博彩業、酒店業生意已日漸回復,為本港作出良好示範。而推出粵港澳健康碼,更是為本港下一步與世界各地建立旅遊氣泡,踏出重要一步。只要世界各地看到健康碼的成功推行,就會對與本港建立免檢通關更有信心。
面對社會健康碼日益高漲的需求,對政府官員多次表示,粵港澳三地早在5月已着手商討互認健康碼通關,只是礙於本港7月時受第三波疫情影響才押後。我們期望特區政府盡快在疫情受控下推行健康碼,恢復粵港澳正常經貿、人流往來,為本港經濟注入動力。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圓滿結束,逾178萬人在全港各社區檢測中心登記檢測,累計揪出32宗隱形患者個案,切斷了多條病毒在社區的傳播鏈。在香港疫情陷入第三波之際,國家積極回應特區政府的請求,派出檢測專家馳援香港,不單展現了中央對港人的關愛,也促進了兩地醫護專家的合作,為今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防疫及深化兩地公共衞生工作打下基礎。
自特區政府宣佈推出普檢計劃後,攬炒派不斷抹黑該計劃旨在「收集港人基因」,而有關方面更發現有人肆意違法,逾160宗個案懷疑涉及盜用他人的個人資料參與計劃生事,經已轉交警方處理。儘管有政客和攬炒派支持者從中作梗,但我們感謝中央政府的關愛,在關鍵時刻對港伸出援手,也要感謝積極參與檢測的市民主動履行公民責任,為控疫工作盡了一分力量。
今次普檢計劃的成功,更加要歸功於肩負檢測工作的香港醫護人員充當「前鋒」,以及近600名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伍擔任「後衛」。全靠他們積極和專業地投入檢測,才能令這個大規模的社區檢測安全順暢地完成,為香港病毒檢測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開拓了兩地醫護衛生合作空間,還大大提升了市民對特區政府主理大型防疫工作的信心。
隨著第三波疫情回落,香港市面漸漸恢復經濟活動,但港人絕不能鬆懈,必須保持警惕,迎戰可能在冬季復發的疫情。我們更加期盼社會各界能支持特區政府盡快推出「港版健康碼」,為內地與香港的通關做好準備,這不單大大方便了跨境工作和生活的人士,更能重新啟動兩地實體經濟活動,助香港經濟走出困局。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儘管中國從昔日歷經劫難,到今天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惟距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尚要走一段漫漫長路。特區香港乃屬祖國的一部份,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我們有責任學好國家和香港的歷史,共同肩負復興中華民族的使命責任。
多年來,新社聯致力推動國民教育工作,我們亦深信香港抗戰歷史是港人同舟共濟的本土記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動本土史料,是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適逢今年是抗戰75周年紀念,本會早前向特區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保護香港抗戰遺址,同時善用本土資源開展歷史教育的建議,以弘揚愛國的民族精神。
要做好抗戰歷史教育,除了從學生課程著手外,在民間多渠道地做好推廣工作也十分重要。我們期望特區政府牽頭收集抗戰文物,籌建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營造尊重歷史的氛圍。此外,當局應積極保護和修復抗戰遺址,利用空置校舍建立抗戰教育營,設計軍事遊戲、應急求生訓練等活動來吸引青少年參與。
置身「網絡E世代」,歷史教育也要有所革新。特區政府可招聚專家學者廣泛分析抗戰歷史題材,並鼓勵各界以新生代慣用的手法,例如拍微電影、設計電腦軟件遊戲等,打破歷史就是沉悶過時的框框。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明,「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香港飽歷黑暴衝擊後,更顯港青學習歷史的急切,我們期待各界能共同善用香港抗戰史料,鼓勵新一代知古鑑今,守護好香港與國家的未來。
執筆之時,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進行了一星期,已有超過100萬名市民接受採樣,網上預約亦超過112萬。計劃暫時已找出超過十宗陽性個案,成功杜絕這些個案在社區散播,成效明顯。政府宣布把計劃延長至9月11日,視乎情況再決定是否再次延長,我們呼籲市民踴躍參與檢測,為截斷社區傳播鏈、為社會,共同出一分力。
政府早前公布,在首批完成化驗的12萬8千個樣本中,有六個呈陽性,包括兩個是新個案。隨後幾日,檢測計劃每天都檢測到新個案,識別出近十名無病徵的感染者,而且數目仍很有可能繼續增長。有人認為,在數十萬個樣本中,只找出這麼少的患者,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但其實,傳染個案一宗都嫌多,大家可以想想,一名隱性感染者,可以傳染給家人、同事、朋友,繼而再繼續傳出去。一人感染並不是只有一宗個案這樣簡單,透過檢測找到一宗,就能夠截斷一個傳播鍊。
從科學角度看,政府專家顧問亦指出,不應因為找出的陽性個案不多,就說整個計劃成本效益低。有專家曾說,即使只有八十萬人參加檢測,也可有效估算全港隱性患者的比例。因此,若參與檢測人數繼續增加,能追蹤到的隱性感染者將更多,政府的估算及能推出的防疫措施將更精準,對有可能到來的秋冬新一波疫情,將更有把握應對。
政府延長檢測計劃,是希望更多市民可以參與。只要我們有效截斷社區傳播鏈,社會經濟就能重啟,亦能與大灣區城市及附近國家商討旅遊氣泡,讓市民可以出行。所以為人為己,大家記得參與檢測。
為杜絕新形肺炎隱形傳播鏈在社區散播,香港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於9月開展普及社區檢測計劃。計劃在首日半登記便有逾40萬人登記,部分檢測中心首七天預約爆滿,令人鼓舞。現時第三波疫情終見緩和,我們希望更多市民可以積極參與自願檢測計劃,只有切斷所有社區隱形傳播鏈,才能放寬防疫措施,讓社會回復正常,經濟重上軌道。
檢測計劃在全港十八區合共設置141個社區檢測中心,9月1日起一連七天朝8晚8開放,每個檢測時段為30分鐘。有意接受檢測市民,可以在網上登記,只需用幾分鐘,填寫簡單個人資料,選擇方便自己的檢測中心和時段,就能收到確認短訊,方便快捷。而檢測中心有專業醫護人員幫助採樣,確保樣本有效。
至於檢測中心的安全防護,政府及相關人員已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確保等候區與採樣區最少有1.5米距離,每個檢測站亦有齊手套等防護裝備等,足以預防病毒傳播。
檢測計劃得到社會各界大力支持,認為能有效找出潛伏在社區的隱形病人。可惜仍有反對派為謀取政治私利,不惜犧牲市民的安全,造謠質疑計劃成效。但不少醫護專家公開呼籲,隱形帶菌者找到一個,就能即時減少一個隱性的爆發源頭,對社會就多一分安全。我們難道聽信自私政客的謊言,也不相信日夜在前線守護我們的醫護?
抗疫人人有責,全民檢測的關鍵,在於有多少人參與。為己為人,我們應踴躍參與計劃,支持醫護人員的工作,守護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