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大」灣區需展現大局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李家超特首上月率領特區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到4個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取得豐碩成果;無獨有偶,本周立法會討論「團結行政與立法機關,全力推進大灣區建設」議案,得到廣泛支持。共建大灣區是多數人都認同的發展大方向,筆者想在此分享所感所思,為香港和其它城市攜手建設大灣區略述淺見。

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的國家戰略,11個城市各有比較優勢,擁有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潛力。現時,大灣區存在2種制度、3個關稅區、3種政策和治理體系的複雜環境,特區政府行政、立法和相關架構需團結一致合作起來,才能進一步加速融入大灣區。在李家超特首帶領下,過往行政及立法便有很多成功合作的範本,如加速恢復落實全面通關,滿足兩地人民三年翹首以盼復常的願望;又如我們回鄉證延期使用,緩解超過100萬港人排隊換證的窘境。這些合作都極大地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亦加速香港與內地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聯互通。

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支持香港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今年的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亦是經常出現的「高頻詞」。大灣區發展的宏圖已然展現,我們身在由治及興的香港,各級行政、立法機關,甚至社會各界的領袖都要有大局觀,用戰略的眼光謀求發展,才能更好地落實大灣區建設、達致真正的共融共榮。

正如當今熱門的「北部都會區」,以新界北部作為發展核心,旨在發展現代產業,和深圳前海互相配合。「北都」這片土地,站在香港的角度來看自然是「北部」,可若站在深港合作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位於兩城交界的中心帶。我們不應將它看作單純的「北都」,而更應將它看作「港深都會區」、「深港都會區」,或是「大灣區香港都會區」。這樣我們在發展新界北時才能更好地考慮如何吸收融入深圳的資源和優勢,拓展香港在深圳和大灣區的機遇。

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正在加速交流,相信通過各方全方位、多層次溝通,大灣區將合作得更加深入、長遠,我們將逐步實現世界一流灣區的美好藍圖。

美國政客干預香港法治違反公理正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日前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提議美國政府引用聯邦涉港法律去「制裁」至少29名《香港國安法》指定法官,公然抹黑香港的司法制度,干預香港的法治。這真的是荒天下之大謬,美國政客居然妄想「制裁」香港法官,美國國會有這樣的權力嗎?美國真的以為世界由他作主?

其實這類荒謬早在上一年就有發生,曾有七名美國國會的衆議員出於政治投機的目的致函拜登政府,讓美國政府「制裁」《香港國安法》指定法官及檢控官。美國政客從不掩飾自己的雙重標準,一面標榜尊重法治和司法獨立,一面又試圖恐嚇香港的司法體系。可是他們必須要知道,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祖國是香港的最堅強後盾,美國的噪音不僅無法動搖香港法官伸張正義的決心,更無法動搖中央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定意志。

法治一直以來都是香港的名片之一。《基本法》第二條、第十九條規定了香港特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第八十五條也明確規定香港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香港法官奉公守法、緊守司法誓言。在行使司法權力時,無論面對什麽案件,他們的判決都只會以法律和證據爲依據,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香港法官的專業程度在國際社會上是廣受認可的,他們對社會公義的探索與思考,既不會受到外界政治的影響,更不會害怕美國政客的無端指控。

正如中聯辦的發言人所強調,「美方自己的人權紀錄劣跡斑斑,一些政客卻公然對法治和自由度排名均高於自己的中國香港指手畫腳」,美國有這些精力和空閑,倒不如去處理好自己國家的人權問題。反觀香港,「一法安香江」,由亂轉治的局面有目共睹,法治也改善了營商環境,本地的生產強勁復蘇,香港居民的權利和自由更是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勸美國政客快點收起自己那副「老大哥」的難看嘴臉,這些「制裁」恫嚇只會彰顯香港法官無畏、無懼的精神。假若真心支持香港的法治,那麽就應該尊重香港的司法獨立,支持香港的法官伸張法治正義,而非拿香港當作美國政客的「政治秀場」。對於香港而言,如今繁榮穩定的局勢,想必是對美國政客的最好回擊。

全力支持關愛婦女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在本周的立法會大會,像是呼應周日即將到來的母親節,陳曼琪議員提出「推動香港女性全面發展」議案,得到各位議員積極回應,令人獲益良多。

談到香港女性地位,便不得不提到香港獨特的歷史。香港位於東亞圈,人口一直都是華人佔大多數,故社會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甚深,包括「男尊女卑」的觀念。香港女性的轉型從經濟發展開始,60年代,輕工業的興起使女性踏出半脫離家庭的第一步,踏入職場和社會階梯。80年代後,香港經濟起飛,加上內地改革開放,服務業吸納大量女性,政府亦開始重視女性的教育機會,使得香港女性地位從經濟和教育上能夠不斷提升,達到今天的男女平等。

常言道,「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在當今香港的職場、公共領域、家庭和社區都充分體現。女性在溝通協調、感性耐心等方面擁有較為突出的優勢,使得她們在很多領域如魚得水。我們見到每年DSE放榜都有女性狀元,政府機關中女性官員的優秀表現亦有目共睹。我們新社聯的社區服務團隊中也有很多婦女支柱,頂起了不只「半邊天」,而且她們很多已為人母,工作之餘還要兼顧照顧家庭子女,我們男性也十分佩服她們付出的辛勞和毅力。

香港女性在職場上的優勢和重要性已成為社會共識,美中不足的是,當一些女性事業發展將要邁向下一階段時,經常會因結婚、育兒等家庭事宜面對職場上的壓制,或是身兼事業與家庭角色的困難。我們樂見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婦女自強基金」,主題包括協助婦女就業轉型;應對家庭及社會不同角色;幫助婦女使用新科技等,相信成立基金能讓更多女性找到適合的職位,或是應對社會中多重身份,得到更好發展,令整個香港發展持續騰飛。

香港女性全面發展不僅是女性的願望,更是香港每個人的願望。最後,在母親節祝福每位母親和未來的母親們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行政立法交流再升級 凝共識促良政善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落實國安法並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由亂到治,並已踏入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習近平主席於去年七一講話囑咐我們共同維護和諧穩定,要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謀發展。能否團結所有愛國愛港力量,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關係着香港能否創造更大輝煌,「一國兩制」事業能否邁向新高峰。特區政府對此責無旁貸,必須施展渾身解數,激發各界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心建設香港。

立法會是建設香港的重要力量,吸納了地區資深人士和各行業精英。我們喜見新一屆政府上任後,不遺餘力提升行政立法關係,新猷層出不窮。不但恒常舉行前廳交流會,讓官員與議員衷誠交流,暢論民生議題;早前李家超特首更帶領立法會議員,以史無前例的規格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向全體香港市民展示行政立法機關同心同德,重視並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

至近日,特首再宣布把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升級」為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把原有答問會、議案辯論及《施政報告》諮詢三環節的優點集於一身,並透過設立重大而宏觀的議題,讓議政層次達至新高度。

互動交流答問會以雙向溝通為模式,不僅議員可向特首發問,特首亦能向議員提問,你來我往,達到有商有量,更靈活探討議題。此外,這種模式更能吸引市民關注,促使他們積極建言,與政府良性互動。至推動政策落實時,自然事半功倍,更容易得到市民支持。

提升行政立法關係之路永無止境,我們期待特區政府繼續廣開言路,設立更多正式及非正式的渠道,讓議員更有效反映各界意見,集思廣益,進而凝聚共識,共同促進良政善治。

【建評】淺析區議會改革方案完善之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特首李家超上周公布地區行政改革檢討報告,指出區議會過去「行錯路」,必須重回《基本法》第97條規定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為了讓區議會回歸初心,特區政府提出重塑區議會,包括採取混合組成方式,從多元渠道吸納不同人才,讓區議會「去政治化」。區議會未來亦不再有管理及審批撥款職能,主席一職由民政專員擔任,藉此加強政府在中央層面統籌不同地區諮詢和服務架構的力度。我們見到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的決心,「香港各界撐完善地區治理大聯盟」亦應運而生,表達我們對區議會改革的全力支持。

 近日,我們在街站爭取市民簽名支持重塑區議會方案時,最常聽到市民的疑問是,方案減少了直選議席數目不是「倒退」嗎,為何是「完善」制度?

 我們相信,單以直選議席數目去評價一個制度的優劣,或許是受到西方的「對抗式民主」思想所影響。然而真正的好制度並不只空談理念,更應借鑒經驗。其實任何制度都有其優劣,但當一個制度對國家及社會造成嚴重傷害,便需要優先思考如何改變。

 資格審查制去政爭護國安

 完善一項制度,究其原因是為了查漏補缺、堵塞漏洞。相信大家對2019年區議會亂象還記憶猶新,當時的區議會選舉制度,反映了反中亂港分子可以利用直選制度進入區議會,把持區議會作為政治平台,肆意妄為。那時的區議員開會時不單辱罵官員,阻礙施政,亦沒有做好地區組織本職,拒絕撥款支持地區發展,更甚的是濫用撥款為黑暴服務,以及與外部勢力勾連,宣揚所謂「港獨」,作出種種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我們看到舊區議會已「行錯路」,被騎劫成為「反中央、反政府、反施政、搞港獨」的平台,對國安及香港造成極大傷害。今時今日,特區政府重塑區議會,將維護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填補上地區治理的國安漏洞,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在政府的方案中,透過改善提名門檻及加入資格審查制度,有效地防止反中亂港分子進入區議會,確保國家安全及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讓區議會回復至基本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的定位。這個改變,怎麼不算是完善制度呢?

 混合組成優化地區治理

 再者,方案重新採用混合組成方式,讓區議會「去政治化」,確保區議員來自更廣泛的背景,有不同的知識和能力,如此不單能促進地區治理的多元參與,更能讓市民在更多方面得到專業人士幫助。此外,在區議員的整體數目沒有減少,薪酬亦沒有減少下,區議員需提供的服務點及辦事處與現在相若。而更重要的是,新引入的「區議會履職監察制度」,確保市民不會只能在選舉期間,才能以選票監察區議員,反之,在區議員的整個任期內,都可以持續監察他們的表現,確保他們盡職履責。可以說,直選議員雖減少,但地區服務沒有減少,而市民監察區議員表現的渠道及時間更是增加。這個改變,怎麼不算是完善制度呢?

 我們相信,在完善地區治理方案下,政府將更全面掌握地區訴求,不斷完善施政,為市民提供更貼心、更貼地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