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強國建設的首要任務,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正是當中重要一環,有助國家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一帶一路」倡議即將迎來十周年,其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台,深刻改變了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於近日,特區政府將舉辦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分享倡議推動十年以來的碩果。值此之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我們必須仔細審視過往經驗,以求把握未來發展機遇,提升香港發展動能,並進一步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更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助力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
東盟國家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總人口逾6.6億,經濟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而且多為新興國家,發展潛力無窮。去年我們民建聯兵分三路,出發前往東盟國家,與當地工商界深度交流,得悉他們大多盼望通過香港這金橋,發展大中華地區的業務。我們期望特區政府重視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全方位加強與東盟地區的經貿往來。
現時特區政府駐海外經貿辦事處共有十四個,當中八個位於歐美國家,而只有三個位處東盟地區,要負責東盟十國市場未免吃力;加上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更於早前通過法案,要求終結駐美經貿辦特權,令駐美經貿辦面臨關閉;建議特區政府調整海外經貿辦的佈局,調撥更多資源至東盟地區,以應對國際形勢。此外,貿發局海外辦事處及INVESTHK的工作性質與海外經貿辦相近,建議特區政府整合三者架構,以更有效運用資源,並委聘熟悉當地事務的商界人士為顧問,推動香港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盟國家的經貿往來。
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建設跟我們有這麼一大批心繫桑梓、心繫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
香港要於「一帶一路」這平台發揮更大作用,宜以僑為橋,善用僑胞力量,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議特區政府盡快設立「僑務工作統籌委員會」,加強聯繫海內外僑胞,並配合駐外經貿辦的工作,邀請東盟國家以至世界各地的僑胞到香港投資,借助香港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十年至今,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期望特區政府盡快重組駐外經貿機構,以更好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壯大「一帶一路」朋友圈。
敦煌,一個位於甘肅省的小城市,以其壯麗的莫高窟藝術和悠久的絲綢之路歷史聞名於世。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正在進行甘肅省考察,在行程期間,我們感受到敦煌地區對於人工智能AI的巧妙運用。這讓我們不禁思考,香港可以借鑒敦煌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提升文創旅遊產業,加快建設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敦煌的AI應用,為遊客提供了更具吸引力和個性化的旅遊體驗。相信眾多遊客都是慕名莫高窟壁畫和彩塑前往敦煌,可事實上,莫高窟在時間和風沙的打磨下一直都在遭受損耗,很多保存著壁畫的洞窟並不對外開放。為了讓遊客也能看到部分壁畫,敦煌研究院和科技、文創公司跨界合作,開拓出原創AI和AR等技術的數字藏經洞和數字壁畫,讓遊客享受身臨其境且更新奇的視覺體驗。早年香港城市大學互動視覺及體現應用研究室(ALiVE)亦和敦煌研究院聯合製作莫高窟3D創意媒體作品,使敦煌之美現身香港書展和城大展覽,展出時廣受市民歡迎。這種AI輔助的個性化旅遊服務不僅提高了遊客的滿意度,還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去探索這個古老的城市。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擁有龐大的遊客流量。香港的旅遊經濟正在復甦,我們可以借鑒敦煌的成功經驗,發展智慧科技旅遊服務模式,使旅遊產業更有吸引力和競爭力。香港博物館可以研究運用AI技術,讓遊客體驗一場穿越時空地域的科技旅行,並提供多語言的導覽服務,滿足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多樣性需求。例如在故宮博物館設計一個AR虛擬實境空間,讓遊客可以身在香港,感受自由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館院區的體驗。
另一方面,香港也應積極發展文創產業。與敦煌一樣,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這為文創帶來了無限的靈感。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常常產生令人驚艷的藝術和設計理念,政府可以更加積極地鼓勵藝術家和設計師發展不同文化元素的創意產品、創立文創IP。特區政府可以進一步從財政和政策上支持香港本土藝術家和文創IP參與國際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幫助香港文創“走出去”,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
香港有望進一步提升旅遊和文創產業,實現更多的機遇和突破,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藝術愛好者,為香港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國家高速發展為香港帶來極大的歷史機遇。隨著香港與內地今年全面恢復通關,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回答「如何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道重大問題,為香港注入更大的發展動能。
就著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李家超特首於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過百項措施,展示了新一屆政府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更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決心。當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將在各區設立「大灣區資訊站」數碼資訊平台,為市民提供實用資訊。至近日,首批資訊站已投入服務。惟現時網上有關大灣區的資訊已非常豐富,各省市政府網站的資訊亦更新得及時,故相關部門宜為資訊站找出獨特定位,以吸引市民到來。
於2021年,為了促進香港與江門政通、人通和民心相通,江門市政府與香港五邑總會合作,在後者會址設置「江門—香港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擺放的機器結合了自助服務、人工服務和遠端視頻,讓港人、港企能於香港辦理不動產、企業開辦、人才就業、稅務、社保、公積金等超過四百項江門市政務服務,廣受好評。
建議特區政府參考上述經驗,與大灣區其它城市政府協商,推動跨境政務辦理,並與「大灣區資訊站」數碼資訊平台結合,讓資訊站集提供資訊和辦理政務的功能於一身,打破香港與大灣區其它城市的物理距離限制,實現「零出關、快捷辦」。
近年來,特區政府積極推廣「智方便」數碼服務平台,讓市民能便捷使用本地不同政府部門及商業機構的網上服務。我們建議特區政府加快推動「智方便」與內地「政務通」互聯互通,讓港人透過「智方便」使用廣東省政務服務,助力粤港澳大灣區規則機制對接。
至於資訊站提供資訊的功能,亦可進一步提升。目前網上不乏大灣區資訊,但尚待進一步整理。江門市過往曾發布「港澳居民公共服務指南」,大大幫助了港澳居民於當地生活和工作。建議貿發局和其它大灣區內地市政府合編生活及創業指南,內容包括創業政策重點、孵化器及生活配套等,並於大灣區資訊站配置實體和電子指南。
大灣區資訊站即將「總有一間在左近」,期望政府善用這平台,發展跨境政務服務,並完善其提供資訊的功能。
自2月以來,香港越來越多機構組織交流團北上赴內地考察,積極呼應習近平主席“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理念,於各地學習發展經驗、探索合作新機遇。立法會也不甘示弱,各小組委員會休會後依舊馬不停蹄赴各地進行職務考察,早前我們立法會代表團在梁俊彥主席帶領下到福建省福州市和廈門市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調研,分別走訪數字經濟、金融、物流、文化、保育等範疇企業和重點設施,亦有機會探訪在福州居住的香港退休長者檢討香港養老政策,全程收穫頗多。
一直以來,福建省都與香港淵源深厚,香港有120萬福建原籍居民,即是每6個香港人就有1個來自福建,可說是港閩一家親。面對香港人口老齡化,自特區政府“福建計劃”實施以來,有逾2000名香港居民退休後選擇到福建安老。在福建調研團考察期間,立法會代表團探訪了福州一間公建民營養老院,與當地香港長者深入交流,我們了解到香港退休長者在福建能夠享受到較大的養老居住面積,又受惠於內地高效、智能化的養老服務,能夠安享晚年。美中不足的是,現時特區政府每月將高齡津貼存入他們的香港銀行賬戶,對於居住於內地的長者而言不便隨時提取。
隨著兩地社會發展,未來到內地養老的香港居民或會繼續增加,尤其是近距離的廣東和福建,相信港人對於相關政策的便利需要也會越來越殷切。我們盼望特區政府加快完善“福建計劃”和“廣東計劃”的養老政策,不僅要把人送到安心之所,也要把錢一起送過去,如此才是貼心的政策。特區政府應盡早將高齡津貼“過河”、擴大醫療券在內地的適用範圍等研究列出具體時間規劃,加快政策落地。政府也可以參照兩年發放消費券的經驗,研究如何將高齡津貼發放至不同儲值支付工具,讓長者津貼拎得開心,用得方便。
閩港兩地聯繫緊密,血濃於水,早已為民生領域深度合作奠下了堅實基礎。我們期望香港日後繼續加強與福建省合作,訂立更貼地、更到位的長者支援政策。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正在北京舉行,並正審議有關「延長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試點計劃」的建議草案。我們支持該草案通過,讓更多港澳律師能踏上更廣闊的舞台,把握當中龐大的發展機遇,同時能推動港澳加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貢獻國家所需。
試點計劃於2020年開始實施,一直深受歡迎,已有逾200名港澳律師通過了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考試,並申領了大灣區律師執業證。計劃成功打破粵港澳三地法律體系相異而來的服務壁壘,促進三地規則與機制銜接,有助法律人才流通,是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典型案例。
三年以來,粵港澳法律服務行業持續融合,香港律師熟悉普通法、澳門律師熟悉葡語系國家和地區法律的優勢,與內地律師做到優勢互補,增強了內地律師事務所多法域服務的能力。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港澳律師意欲參與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考試,惟未能趕上過往三屆考試而感到可惜。這次建議草案無疑回應了業界冀盼,我們期望將來計劃能更進一步,邁向恆常化。
法律服務是大灣區融合最好的專業之一,擔當著引領及示範的角色。除了律師,本地其它專業的人才亦熱切渴望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事業。建議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爭取加快認可更多香港專業資格到內地執業,並適度授權粵港澳大灣區各政府,讓認可工作的大門小門均能盡早打開。
於後疫情時代,中國依然是發展最蓬勃的國家之一,而粵港澳大灣區正是我國其中一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讓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趨之若鶩。香港一直是國家聯通國際的金橋,只要我們繼續推進大灣區內人才互聯互通,便能更好發揮門戶作用,吸引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以香港為基地,投入到大灣區建設當中,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