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GDP按季錄得0.4%負增長,為2011年第二季以來最差,按年增長也大幅放緩至0.8%,比去年第四季的1.9%減少1.1個百分點,是2012年首季之後表現最弱,亦遠比市場預期的1.5%遜色;每月的出口數據也是持續下降,說明香港境內外的經濟環境都不景氣。在這頗不樂觀的經濟形勢下,香港無疑更加需要團結一致,集中精力謀發展。
可惜的是,本港近年的社會內耗相當嚴重,立法會內的反對派為反而反,為流會而流會,議會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政府提出的法案幾乎都會得到拉布、點人數、流會的結局,市民雖然經已見怪不見,但卻對本港的競爭力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帶來實質影響。以過去5個財政年度為例,在2011年至2014年的3個年度內,政府每年批出的新工程合約平均約有50份,金額約為500億元,但是由於拉布的影響,在2014至15年度批出的新工程合約則明顯下跌至只有20份,金額低於300億元,而2015至16年度雖然批出的新工程合約回升至約40份,但金額亦不足400億元,利益最受損的是最基層的工人。經濟是一環扣一環的,如果底層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在連鎖反應下自然會影響社會各階層,結果又是政府提供援助包底,令社會資源不能自我增值。
歸根究底的死結在於政不通人不和,政府施政被議會內少數議員對抗所癱瘓,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以2013年為例,泛民僅以響鐘點人數的方式,已虛耗近70個小時會議時間,導致7次流會,浪費逾1600萬港元公帑,往後幾年的情況更嚴重,本屆立法會會期流會已達10多次;拉布每每提出上千條修訂,大大延誤議會進度,浪費不單是納稅人的公帑,更是香港寶貴的時間成本,嚴重消耗港人歷來引以自豪的效率及靈活性。香港議會的盲目對抗已經超越了理性討論,達到「逢會必拉」的地步,少數反對派議員只講立場,亦不看議題內容,完全無法妥協,更看不到拉布流會為社會爭取了什麼利益?為香港帶來了什麼實質性的進步?
代議政制是市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在議會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達至社會均衡發展,但是拉布並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政治不穩經濟不前對所有香港人並無好處只有壞處;少數議員拉布癱瘓議會,以少數拖垮多數,亦非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表現。在西方議會,政客使用拉布只會在重大議程上偶一為之,絕不會使之成為議會常態手段。民選議員不為選民負責,於理不合,無疑是失職的表現。
香港人會否具備政治智慧,在九月的立法會換屆大選中,以選票令議會重回正軌道?若果下一屆立法會依然拉布流會不斷,最終將導致本港的經濟神話結束,香港失卻國際大都會的地位,這可會是多數港人樂見的結局?
「一帶一路」 倡議是國家的劃時代戰略,將釋放沿線6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巨大經濟潛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發表主題講話,足以證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在國家大局中的作用。張委員長在講話中15次提到「支持香港」,更再次展現了中央對香港一貫的厚愛。
回歸以來,中央一直為香港發展「撐腰」。自從03年首次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08年推出14項挺港措施,2011年推出「惠港36條」,以致在「十二五」規劃中將港澳單列專章,批復「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政策,2014年開啟「滬港通」金融新紀元等,均鞏固及提升了香港的實力和地位。
值得深思是,香港成功搭上國家崛起列車時,總不能呆等中央的惠港政策,倒應主動出擊,與國家共同開創互惠互利的新局面。筆者早已提出「一帶一路」實為國際版的「改革開放」,既然香港能在八九十年代抓住機會,經濟騰飛,今次也不應錯失「帶路」良機。
張委員長此行為香港參與「帶路」建設立牌指路,點明中央支持香港在四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打造綜合服務平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投融資平台建設;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深化與內地合作。大門已經開了,關鍵在於把小門落實好。筆者期盼特區政府即將成立的「一帶一路」辦公室,能夠扮演好牽頭角色,引領全社會以寬廣的視野和胸懷搶佔先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即將視察香港,本港立法會全體議員獲邀出席特區政府為委員長而設的歡迎晚宴;包括反對派在內的10名議員,更獲邀以酒會形式與委員長會面。中央政府伸出橄欖枝,惟部份反對派議員在鎂光燈下扭扭捏捏,斷言在酒會交流作用不大拒絕出席,甚至提出委員長應與反對派進行「工作會議」云。政客狂妄自大的嘴臉,連自稱走中間路線的盟友也看不過眼,揶揄有人自視過高,「太孩子氣」。
張委員長蒞港,特別安排與反對派議員溝通,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反對派經常自詡是民意代表,絕不應將中央打開的溝通大門強行關上,更不應被激進派騎劫,否則是對不起自己,更愧對市民。
事實上,委員長此行對香港而言意義重大,港人可以親耳聽到國家領導人對於本港的殷切期望,有助我們認清未來發展出路。尤其是如何把握好國家「一帶一路」等戰略帶來的機遇,扮演好「超級合夥人」的角色,再次迎來經濟騰飛。
當然,隨著9月立法會選舉臨近,反對派難免諸多政治盤算,生怕招人話柄,令選票進一步流向激進勢力。但政治不是小孩子玩泥沙,議員的責任也不是拉布做騷,從政者有責任看清形勢,不應置700萬市民的福祉於不顧。
為了香港好,社會各界紛紛好言相勸,呼籲反對派議員善用與委員長的面談。與其糾纏於安排細節,或在會面中流於口號式的為反而反,倒不如拿出勇氣,好好思量表達什麼意見,也為將來的正面互動搭建平台。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就業人數超過26萬人。03年沙士之後,國家開放個人遊,令本港經濟由谷底迅速恢復,我們是感恩的。旅客急增衍生部分社會問題,讓激進派乘機將個人遊同水貨客劃上等號,挑撥兩地矛盾。
「違法佔領」、「驅蝗行動」、「光復行動」,「旺角暴動」等事件,激進派連環打擊香港法治,好客,和平之都的形象,令世界各地包括內地的旅客卻步。旅發局資料顯示,今年2月訪港內地旅客大跌26%,減少一百二十萬人次,是03年「沙士」以來最差表現。香港失業率近日上升,零售業更加是重災區。
觀乎歷史,第一代水貨客就是香港本地居民,取消了「一簽多行」,並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變成更多本地市民加入水貨客行列。水貨最嚴重的地區,就是泛民大黨任區議員,激進派為政治私利,繼續火上加油。結果,香港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只有香港與國家互相通力合作,疏導分流,才有望解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自2013年開始,在兩會期間向國家提出多項打擊水貨走私的建議,並取得一定成效,例如「海關總署開設「當天多次進出境旅客」專用通道,淨化口岸環境」、「進一步落實進出境違法人員管控機制」、「聯手港澳海關,共同治理水貨客走私行動」。也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提倡設立「港粵跨境電商中心」,既支持本港青年創業發展,亦有助紓緩水貨問題。
重振香港旅遊,首先是儘快重回正軌,重建香港聲譽,向違法、不文明趕客行為說不。針對北區水貨客就地分貨、佔路阻街,擠迫碰撞,做好現代化都會管理,食環署、警方等部門加強管理檢控,解決人貨堵塞擾民傷民問題。加快邊境購物城儘早開業,既可以減少對本地居民生活區嘅影響,又可以增加本地就業,發展經濟。
長遠而言,面對周邊地區競爭,尤其上海廸士尼開幕,香港旅遊需要重新調整布局,積極改善設施,規劃新景點和多元服務,加大全球對外推廣宣傳,才有望根治水貨問題,重振旅遊經濟。
「本土派」的「光復上水」行動臨時以遊行「被滲透」為由取消,但期間仍爆發零星衝突,有好事之徒更在上水穿插「巡遊」,多家商戶為免殃及池魚,紛紛落閘休業避風頭,有遊客亦擔心有暴亂而提早離港。
立法會選舉臨近,激進派借「光復」行動出位拉票,大家心知肚明,但一手策劃「擾民秀」的政客,當示威人數遠遜預期,加上其他激進勢力也參一腳時,竟以「不想有暴力事件發生」作為腰斬行動的遮羞布,偽善的嘴臉確實令人厭惡。
普羅市民對激進派的鬧劇見慣不怪,但一旦干犯到小市民生計,我們就不能忍氣吞聲。無疑,北區水貨客影響嚴重,不要說當地居民,就連深圳大學生和專業人士也紛紛投訴水貨客製造擁擠和破壞秩序,但所謂「鳩嗚團」或「光復」行動,根本無助解決問題,反而破壞了旅客對香港的印象。
入境處公布五一「黃金周」首天內地旅客入境數字不跌反升,但業界慨嘆旺丁唔旺財,零售市道無起色。有誰想香港回到沙士時期般慘淡?若激進派再搞「趕客行動」,勢必打爛本港旅遊零售界從業員的飯碗。
我們支持香港警方嚴加執法,杜絕滋事份子。更重要是,特區政府要對症下藥,清楚說明大多數水貨客其實是香港人的實情,不能再任人造謠生事,製造兩地矛盾。針對水貨客佔路阻街情況,當局應做好現代化都會管理,同時做好旅客分流疏導及加快邊境購物城,在保障本地居民生活的前提下,把水貨問題轉化為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