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政府效能,除了要完善獎懲制度,更要培養公務員的信念。香港公務員團隊,以往一直以高效專業、廉潔奉公著稱,在國際排名上名列前茅。世界舞台上,香港地位舉足輕重,公務員團隊功不可沒。
但近年來,市民不滿各部門表現之聲音漸強,這兩年疫情期間,部分公務員的表現為市民詬病。國際聲譽與市民觀感落差頗大,何故如此?答案或許是公務員奉既有程序為圭臬,過於按本子辦事,無法解決香港的沉痾痼疾。房屋、醫療、物價等民生問題,長期縈繞市民心間,令人愁眉不展。
針對此問題,候任特首李家超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理念,要求各部門盡快交出成果,可謂的論。
着重程序,是為了取得好成果;沒有程序,則沒有穩定可靠的公共服務。「以結果為目標」非摒棄程序,而是重新認清程序的意義,不要為程序而程序。以「無過便是功」的心態漠視急待處理的問題——這不但本末倒置,更是積極不作為。程序理應為結果而生,隨實際情況而變,而非官僚、僵化,成為官員不作為的託辭。
筆者呼籲政府部門把「以結果為目標」幾個大字貼在當眼處,甚至要求每人多翻閱超哥政綱,建立「無功便是過」、真正為市民服務的信念。未來公務員學院開始運作,亦要着力培養公務員的信念。
「以結果為目標」落實至行動,便是簡化和優化各部門的行政程序,切合實際需要,成為解決問題的助力——這正是超哥政綱強調的。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建立了「無功便是過」的文化,再配合與時俱進的獎懲制度及行政程序,政府效能必定倍數提升,回應市民需求「多、快、好」。眾人深盼已久的良政善治,亦將不遠矣。
新冠疫情仍未看到盡頭,最近外國忽然又受到猴痘病毒侵襲,更迅速已在超過二十國出現。雖然香港有關部門已評估病毒在香港出現的機會不高,但香港作為外向型國際城市,人員流動極高,絕對不能低估病毒流入香港的風險。政府應儘早作出對應準備,嚴防病毒在香港出現及爆發。
猴痘病毒原是在中非和西非流行的傳染性病毒,傳染度頗高。開始是由動物傳給人類,最近發展至人傳人。據專家指,只要接觸受到感染的動物、人類、受污染的物件,或直接的體液接觸,都有機會感染。病毒最新已擴展至20多個國家傳播,包括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現時已有超過200宗個案。世衞預期會出現更多個案,呼籲各國加強監察。
雖然猴痘暫時對本港威脅較小,但我們亦需及早防範,以免本港受到新冠及猴痘兩種病毒夾擊。世衞指,天花疫苗預防猴痘有效率可達八成半,然而世衞在1980年宣布天花絕跡,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即停止為兒童接種天花疫苗,因此所有80年後出生的人,並沒有免疫力。已出現個案的英美,已立即斥資訂購大批天花疫苗。本港衞生署則表示正聯絡藥廠,了解疫苗供應情況,我們希望政府可以盡快引入疫苗,為有需要的高危人士接種。
同時,政府應加強邊境監察,尤其是來自高風險地區人士。華大基因日前宣布已研發出猴痘核酸檢測試劑盒,可在四十分鐘內有檢測出結果。港府可要求所有入境人士檢測新冠病毒外,再做猴痘檢測,加強本港口岸防線,慎防病毒流入社區。本港經歷兩年新冠疫情後,實在經不起另一種病毒入侵折磨。希望政府可以汲取新冠防疫的經驗,超前部署,保護香港社會及經濟。
候任特首李家超正密鑼緊鼓籌組新班子,自從中央出手推出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香港的選舉制度後,昔日聞虎色變的政壇「最熱廚房」,如今再次熱鬧起來,坊間流傳不少有能力的堅定愛國者都躍躍欲試,期望為港為國出一分力。社會各界期望李家超選賢任能,尤其針對香港的深層次問題,組成一個熟悉行情、能做實事、儘快見到效能的管治團隊,幫助香港排難解困,抓緊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造福香港。
過去的政壇,幾乎無日安寧,行政立法關係繃緊,立法會成為禍港政客的舞台,經濟民生議題討論和落實都嚴重不足,拉布流會的戲碼卻日日上演。例如,在上一屆立法會任期中,議員共提出逾五百次「點人數」要求,虛耗87小時,因法定人數不足導致14次流會,浪費70多個小時會議時間。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有心做實事的議員,長期在議事堂虛度光陰,確實消磨意志。
可幸,香港國安法的落實一洗香港政圏的歪風邪氣,完善選舉制度後,也把「不愛國者」拒諸議事堂門外。如今立法會重回正軌,為社會發展和利民政策出台提供了客觀基礎,加上行政會議早前通過重組特區政府架構建議,正待立法會審議通過,在新架構下,問責團隊會擴大至三司十五局,並增設三個副司長職位,有助提升施政效能。
當然,「熱廚房」雖然稍稍降溫,但為官者前路依然充滿挑戰。畢竟香港經過長年累月的政治爭拗,黑暴造成社會嚴重撕裂,加上住房、向上流動等深層次矛盾愈累愈大,還有疫情反覆,與內地通關一拖再拖等,一籃子的工作很難一蹴而就,至於長遠提升管治質素等重任,就更是「路遙知馬力」。候任特首李家超如何招攬賢德之士走入官場,引領港人開創新篇,大家肯定非常期待。
本港社會剛剛走出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陰霾,隨着社交距離逐步放寬,市場經濟得以復甦、市民得以從長期抗疫的疲軟心態中「喘口氣」。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日前有專家推測本港將在6月迎來第六波疫情的爆發,對此說法眾說紛紜,甚至有人直批該言論「引發市民恐慌」。筆者認為,恐慌心態的起因是缺乏了解,結合國內外疫情走勢和抗疫形勢,客觀地分析數據、科學地看待疫情,並採取有效預防疫情爆發的各項措施,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市民恐慌、有效保障港人健康。
「內防反彈」 嚴防本地隱形傳播鏈
本港第五波疫情從今年1月爆發,至今連續多日維持在單日確診病例二百多例的狀態,相較最高峰時期單日新增確診幾萬例,疫情確實是有所回落,可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暫時未見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但當確診數字持續維持在一定水平未有回落時,說明本地一定存在不少隱形傳播鏈。從近日新增確診來看,「星月樓」、「御善私房菜」等群組的傳播,說明伴隨着防疫抗疫措施的放寬,病毒有了更多機會在本地社區中悄無聲息地繁衍和傳播。
那麼是否有必要突然收緊防疫抗疫措施呢?筆者認為,市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來現今這一刻,和家人共度佳節、約上許久未見的三五好友在這沉悶冗長的抗疫生活裡把酒言歡,受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終於得以復工,「手停口停」的打工仔終於可以不再依賴政府援助,靠雙手搵食……此時收緊,恐會讓一切復甦戛然而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政府需要根據疫情發展隨機應變,做好一切準備,不斷加強強制檢測的範圍、提升能力,對確診者實行「早發現 早隔離 早治療」方案,加強對病毒的追蹤功能,查找並及早斬斷本地隱形傳播鏈等等,如此才能在放寬防疫抗疫措施的前提下,遏制本地疫情的爆發。放寬防疫抗疫措施來之不易,市民更要倍加珍惜,切勿因為放鬆警惕而「大意失荊州」。
「外防輸入」 死守外國新變種入侵
歐洲疾控中心日前將Omicron亞變種病毒BA.4和BA.5列入「高關註變異株」,根據其發布的報告,新變種病毒可避開由感染或接種疫苗帶來的免疫保護,進而導致感染風險增加,預料未來少則幾星期,多則幾個月,歐洲病例將激增。專家擔憂一旦BA.4和BA.5侵入本港,恐引起第六波疫情。
回顧本港前五波疫情,皆因輸入病例流入社區引起爆發,各界多次強調「外防輸入」一定要嚴謹、一定要滴水不漏,奈何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愈來愈強,對「外防輸入」工作的要求愈來愈高。政府早前因應疫情放緩,取消針對九國的「熔斷機制」,惟國外普遍採取對疫情放任不管的「與病毒共存」模式,相信將淪為新變種病毒不斷繁殖的溫床。從最近的疫情走勢來看,單日新增200多例中,輸入病例佔三四十例,比重並不低。對此,為了防止亞變種病毒BA.4和BA.5傳入本港,一定要嚴防緊守,政府要隨時關註國外疫情變化,適時調整針對海外抵港人士的各項措施,將病毒拒之門外,這是最重要亦是最省事的一步,否則輸入病例流入社區,一傳十、十傳百,後果不堪設想,屆時全港社會又將重蹈第五波疫情覆轍,投入諸多資源,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不說,750萬香港市民的生命將再次受到威脅,代價之慘痛,不容鬆懈,政府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防止爆疫悲劇再度上演。
公務員奉「按本子辦事」為圭臬,為市民所議久矣,尤其是在抗擊疫情上。每當事情進展至實行階段,卻時常受阻於一些無關核心的「規章」,而頗多部門和部分公務員卻甚少運用其智慧與魄力,多寧願選擇遊走於模糊處,而非勇於突破困難,取得快速成果。
值此之際,選舉制度漸臻完善,愛國者治港的格局陸續展開,公務員制度及內部文化若不與時俱進,不但無法符合市民期望,亦阻礙新一屆特首大刀闊斧,帶領香港由治及興。
李家超已於5月8日圓滿順利當選為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其政綱第一部分即着墨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可謂綱舉目張,點出改革關鍵。「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單靠有魄力解決問題的公務員隊伍而沒有與時俱進的績效獎懲制度,又怎能達到良政善治?反之亦然,故需並舉兩者。
我們喜見李家超政綱兼具二者,既強調培養團隊精神,亦有制度變革。在此拋磚引玉,分別就改善制度及內部文化提出淺見。
制度方面,要由「規章為重」轉為「結果為重」,着眼為民解困,就要首重市民與地區服務者對結果的反饋,並以此為獎懲的準繩。很多部門與市民密切接觸,如運輸署、食環署、房屋署等,市民口碑尤其能反映相關人員為市民排難解紛的熱誠及方法。
同時,獎懲機制和結果宜定期公諸於眾,促使市民踴躍反饋。為民解困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視解困過程中的全程溝通。新一屆政府宜審視部門回覆個案的全流程,確保公務員能一步步向市民展示進度。據悉,有些部門回覆個案的流程欠妥,市民心急如焚,卻遲遲未有回音。部分曠日持久的個案,如建議增設社區設施,即使部門應允落實,往往沒有定時匯報,只概略交代竣工時間。工程延誤時,更不會另函通知。即使最終能解決問題,卻難讓市民信服。如真正為民,何必吝嗇於交代?短期內要令市民感到政府效能明顯提升,這更是重要舉措。
至於使公務員內部文化煥然一新,士氣高昂,部門首長更負有重大責任,必當身先士卒。一直以來,有評論政府以至建制派均側重實幹而較弱於宣傳。李家超提出「不分你我,積極互補」的公務員團隊精神,部門首長不但要身體力行,更要善於向大眾「展現」。新時代便該善用新科技,聘請專業人士,針對不同受眾宣傳,務求向社會上下傳達訊息:「我們公務員團隊現正變得更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