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迎來創科大潮,人人都想在創科領域上分一杯羹。創科不單是講求創新意念的開發,如何將之落實執行,更是不可或缺。香港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融入大灣區發展,正正就能補足短板。位處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大灣區發展其中一個旗艦項目,讓香港及深圳在創科上強強聯手,各展所長。
本港擁有大量優秀的科研人才,並在一國兩制下擁有高度自由及國際化。此外,我們在幾個創科領域,如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及金融科技等,均處於領先位置。但我們不是沒有不足,最實際的,是香地土地空間不足,市場不大,整體科技配套更及不上深圳這個創科重鎮。所以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落成,將成為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為本港的創科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說時遲那時快,園區第一期發展共八座樓宇,已預計於2024年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園區落成後,可聯繫全球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在區內建立重點合作基地,促進人才、機構之間的交流。而港深兩地機構亦能互相學習,香港的初創企業在區內拓展業務,內地的科創企業亦能借香港成為他們的發展平台,發揮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
香港與深圳因地理位置相近,一直以來在各方面都是緊密的合作夥伴。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兩地在創新科技的合作,更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所以特區政府一定要繼續推動各項創科政策落地,並深化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創科合作。而創科企業及有志者亦要抓緊機遇,踴躍到大灣區尋求發展良機,搭上國家為香港建造的高速列車吧!
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在中央政府的關切與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以完善選舉制度的實際行動,高效順利推進愛國者治港。這一結果得到了香港市民與各界人士的歡迎與支持,全港為之振奮,鼓舞,紛紛期待香港擺脫沉屙煥新顏,重塑優質民主再出發。
自2019年5月的「修例風波」以來,反中亂港勢力四處為患,嚴重破壞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全社會患了一場大病,經濟發展近乎停滯,社會秩序一度混亂,民主法治遭受衝擊,市民生活大受影響,香港苦黑暴已久,而攬炒派議員當選作亂更令香港久病難愈。
為力破香港困局,早前中央政府多有鋪墊,於去年5月28日全國人大會議通過香港國安法,從國家層面為香港注入一劑「預防針」,自此亂港勢力得到有效遏止;今年3月11日全國人大又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為香港注入一劑強心針,助推特區政府下定決心,完善選人用人的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這一重要原則。現今,終於等到特區政府自身完善選舉制度,主動修改法例,避免亂港勢力進入特區權力架構。特區政府以實際行動積極「谷針」,力圖提升治理團隊的免疫力,毒瘤就無法近身貽害全港。
新的選舉制度也將令到選舉委員會與立法會的架構更具廣泛代表性,能全面均衡的反映社會各界利益,維護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確保立法會依法履職,提高特區管治效能。這有利於促成社會各界人士合力解決深層次問題,將重心在轉移到經濟民生與長遠發展。香港也有望恢復元氣,重塑清明、法治、高效的治理環境,以優質民主引領全港市民重拾信心,把握機遇,再出發!
本港近期迎來一段較長時間的本地零確診,正如政府專家顧問所說的「清零」在望。不過,愈接近清零,大家就愈不能鬆懈。連一直在抗疫上做得不錯的新加坡和台灣省,都可以在轉眼之間疫情大爆發,就證明單靠防疫措施難以令疫情穩定。說到底,疫苗才是防疫的唯一出路,全社會應動員起來齊齊「谷針」,令香港走出疫情。
疫情肆虐全球將近年半,要徹底清除新冠病毒眼下似乎並無可能,「與病毒共存」這句話一語成籤。而當政府試盡各種方法防止病毒輸入及社區爆發,病毒仍是有機會流入社區。其實大家都心知疫苗是最有效防治疫情的辦法,但因為種種原因,加上攬炒派的黑心抹黑,令市民對疫苗一直存疑。即使政府進一步推出疫苗氣泡,接種率仍不見大幅提升,令本港接種率遠遠低於其他國家。
難得的是,社會各界都開始一同推動疫苗接種。例如有商場為已打針的顧客,提供購物優惠;亦有公司提出,向自願打針的員工提供現金獎勵或假期。工商界亦在醞釀,向已打針人士提供不同獎賞,包括免費酒店住宿、餐券等等。甚至連大學都鼓勵所有學生及教職員打針,其中港大、中大及嶺南大學更要求新學年所有入住宿舍的學生都要打針。
我們希望,更多企業可以推出獎賞予員工或市民,若社會達到群體免疫,企業亦定必能得益。另一方面,政府可更積極爭取與內地和周邊地區推動疫苗護照,一旦成功,肯定令很多渴望外遊的港人,馬上接種疫苗。
疫情反反覆覆,實在令人厭煩。如果大家不想再跌入疫情的惡性循環,讓香港可以盡快通關及復常,就快點去打疫苗吧!
「一國兩制」發展到新階段,香港若要與內地城市融合發展,首先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此舉屬合作共贏,既利於灣區發展,亦有助解決香港困局,防止香港「被邊緣化」。更何況國家有意通過自身發展,帶動香港發展,為此更在近年不斷推出各項利港措施,促進兩地融合。
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在2016年提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當中包括對於新界北區的發展。現時新界北靠近邊境區域基本無高樓大廈,與對面的深圳形成鮮明對比。北區宛若一張白紙,需要明確自身定位、發展方向,再通過完整規劃得以取長補短,相信定可以大幅提升香港GDP,同時助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新界北區若要發展,屆時人口必將大幅增加,且香港與深圳僅一岸之隔,未來兩地融合的過程中,人員往來將逐漸頻密。因此除發展創科和物流業以外,解決住房困難、舒緩交通負荷、便利區內居民都成為全面規劃中的一部分。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貢獻。香港擁有多間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對於人才培養和吸引海外人才有絕對優勢。不過,為吸引更多外來人才來港發展,同時要留住他們,不僅需要港府多多推動關懷政策,讓「港漂」們有家的感覺,亦需要真正為他們提供一個家。在新界北興建人才公寓,解決住房困難之餘,亦利於人才來往兩地。至於如何避免「炒房」現象,或許就需要政府制定關於房屋居住及買賣相關的限制。
解決住房問題後,為進一步便利當區居民,應將返工、娛樂和生活一體化,避免花費大量時間往返市區,悭時又悭力。此外還要提前規劃對外的交通基建,以避免因區內人口增多及地區發展造成的道路擁堵、公共交通擠塞。
深圳兩會喜訊頻傳,我們欣喜地看到深圳市在「十三五」發展時期所取得的顯著成果。經濟實力、發展品質躋身全球城市前列,創新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與重構,社會民生事業領域實現跨越式大發展。這無疑為深圳的「十四五」開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信深圳在實現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定能繼續行穩致遠。
同時,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認識到,深圳的高品質發展,是以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為突破口,充分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效應為依託的。這必將引領深港合作,邁入新的令人期待的歷史發展時期。尤其是在構建新的發展格局之下,為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產業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嚮往集聚地,深港需要在人才聯合培養,高等教育合作,科技創新研發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有更密切、更頻繁、更深入的互動。加之金融方面,深港互補性很強,這種由科技創新引領的新階段的合作模式,也將推動深港兩地在更廣闊的經濟佈局、城市治理、規劃基建,文化交流等領域實現高效、可持續、健康的聯動發展。
這也為深港兩地發揮輻射功能,實現城市群帶動效應,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活力。期待深港加強合作,實現聯手共贏,共同擁抱國家戰略,帶領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更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