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港澳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進入廣東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世紀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開通後,使用人次不斷上升,為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居民及旅客提供便利,大大縮短了粵港澳三地的交通時間,實現「一小時生活圈」。不少市民使用過大橋後,都對其便捷讚不絕口,恨其不能更早開通。大橋上使用人次日益增加,然而車流卻不見相應提升,面對「人多車少」的問題,我認為粵港政府可參考粵港自駕遊計劃,放寬私家車使用大橋往內地的規限。

大橋正式通車滿百日,單日人流升至10萬人次左右,仍有向上的趨勢。車流方面由初期日流量2千輛左右,上升到目前平均約3千多架次,但與此前預計的約9千至1萬4千輛相比,的確存在較大差距,車流情況未如理想。車輛中又以穿梭巴士為主,佔65%,私家車及出租車只佔3成多,可見大橋使用者以乘搭穿梭巴士為主。

不過要搭乘穿梭巴士,始終還需乘車到大橋再轉車,有什麼比大家可以直接從家中坐私家車,經大橋直通珠海更方便呢?珠海市近日宣佈,沒有兩地牌的港澳單牌車輛,可通過網上申請臨時電子車牌通行大橋,但不能進入珠海市內。因此我將在三月兩會提議,可參考粵港自駕遊計劃,讓港人經申請後,可以直接駕車到內地,省卻轉車的麻煩,亦可令大橋發揮更大作用。

珠海市近日亦說,有意為港澳的車輛爭取,不用申請其他牌照,能暢通無阻直入珠海。一旦成事,就能更方便三地人員往來。誠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如港珠澳三地政府可共同研究,簡化申請牌照程序,逐步開放車輛經大橋進入珠海,將吸引更多港澳市民自駕遊到廣東公幹或旅遊,推進三地交流,為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輸入外地醫護 刻不容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大家有沒有試過,在公眾假期間身體不適,但私家診所不營業,唯有到公立醫院急症室。一入內就見到人山人海,不知等到何時。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在1月22日,如果你在等聯合醫院急症室,輪候時間為全港最長,需八小時;廣華醫院、北區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亦要等七小時。

公立醫院急症室爆滿,對香港人來說已經不是新聞,特別是在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及公眾假期,急症室輪候時間一定是幾小時以上。但為何問題存在這麼久,情況仍不見得改善呢?要改善社會問題,通常都是資源調配,即是錢和人。為應對流感高峰期,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宣布,政府預留五億元供醫管局推行即時措施紓緩人手,不過醫院管理局就指,本身有足夠內部資源應付冬季流感高峰期,政府預留的5億元撥款能令他們安心,但在有必要時才提出動用款項。

既然錢不是問題,自然就是人手不足了。公立醫院被迫爆,多間醫院的病床佔用率超過百分之一百,供不應求,醫護人員需求極大,醫管局亦說,最大困難是增聘人手。政府多年來都是從加大培訓醫護名額著手,難以解決即時所急。要解決現時醫護人手極度不足的問題,輸入海外醫護人員就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早幾年前,香港曾討論過引入非本地受訓醫生,但遭部分醫生團體大力反對,最終不了了之,埋下今日逼爆醫院的伏線。要輸入海外醫護人員,當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政府可以制定一套標準及機制,審核外來醫護人員,如考慮於外地認可醫學院畢業的港人,豁免考本地執業試回港執業,保障本地醫療質素。

香港人口老化是事實,社會對醫護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輸入海外醫護是最直接及有效的應對方法。過程中也許會引起社會討論,但只要政府與相關團體作充份諮詢,並做好應對人口老化的政策,做好本港醫療系統,相信本港醫護都會歡迎高質素的外援幫手。

防政客毀港譽撈本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年近歲晚,不少內地遊客來港旅遊兼辦年貨,帶旺本港經濟。惟破壞派政客近日分別在上水及紅磡土瓜灣一帶發起遊行,表面「捍衛」當區居民利益,實際上將內地遊客正常的旅遊購物抹黑為「走水貨」,甚至宣稱要「源頭減人」云,顯然是挑撥兩地矛盾,撈取政治本錢。

香港今年連續25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令人欣喜,但環顧經濟全球化及區內競爭日趨激烈,港人必須保持自由市場良好運作,並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提升競爭力。尤其是旅遊業向來易受外圍環境影響,面對環球經濟及匯率波動等不明朗因素,旅客訪港意欲也易受牽連,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可幸是香港在地理及文化上與內地相近,加上隨著高鐵及港珠澳大橋相繼啟用,加速了內地訪港旅客在去年第四季的增長。單計去年10月,訪港旅客已按年升約一成,當中內地旅客升一成半,旅發局表明會加強宣傳,吸引更多過夜旅客來港。可惜,當社會各界致力維護香港「旅客之都」的形象,破壞派卻挑撥欺凌旅客的「倒米」行為,隨時令香港蒙上「趕客之都」的污名,令人髮指。

說穿了,破壞派上演「大龍鳳」,皆因區選會選舉年底舉行,政客地區實績欠奉,自然想「慳水慳力」靠煽風點火吸晴。不過,港人見識過當年「驅蝗行動」、「光復行動」等暴行,都深明損害兩地人民正常交往,猶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奉勸破壞派回頭是岸,如果真心為香港好,更應與政府、旅遊界及建制派合作,研究分流遊客措遊,締造保民生、促經濟的多贏局面。

做好創科基建才是智慧政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政府於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關愛共享計劃」,向市民派發4000元。計劃籌備近一年,近日開始派發表格,供市民於2月開始申請。然而,有關安排卻引起社會不滿,當中政府相關部門對細節執行未有周詳考慮是問題之一,但派錢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就是政府近年大力推展創科政策,現實是香港的創科基建似乎未能跟上。

關愛共享計劃最令市民不滿,是不容許網上交表,要郵寄或親身交回表格。因此,大批市民到指定地點領取表格,政府部門最開始只印制了一百萬份表格,在短短兩日間幾乎派完。有不少區議員在自己的辦事處為市民印表,但由於數目太多,連影印機都負荷不來。

不少人質疑,政府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府,政府各部門又擁有全港市民的資料數據,為何今次安排不能全面電子化。相關部門指出,要設計申請系統連招標,需時18個月,可能會令派錢時間延後,考慮到利民便民,便沒有採用。這次事件反映出,即使世界創科大潮已至,港府內部的創科發展及創科基建仍是落後,連一個讓部門間互通資訊的系統都沒有。

政府於2017年公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劃未來5年香港的創科發展,智慧政府為其中一項發展計劃。當中計劃,於今年採用具增強保安功能的公共雲端服務,讓政府部門提供有效率和靈活的電子服務;明年則會建立新的大數據分析平台,讓部門能互相實時傳送和分享數據,並革新政府雲端基礎設施平台,提供數碼政府服務,令市民可享用更廣泛及更便捷的數碼公共服務。從以上計劃可見,政府是有心改善及加強數碼公共服務,我們期望經過今次派錢事件,政府可檢視不足之處,加快做好內部資訊基建,應對社會不斷變化的挑戰,更好更便利的服務市民。

關愛共享 應更便民利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特區政府於去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向市民派發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將於2月開始接受申請。市民可在1月21日起,到網上或指定地點索取申請表格,並於4月30日前交回表格。手上多一筆現金使用,市民自然開心,不過今次計劃的執行安排上,政府仍有不少可改善之處,以供日後參考。

「關愛共享計劃」是政府在上年度擁有相當寬裕的財政盈餘下,與市民共享經濟成果的安排,預計受惠人數達300萬,社會當然期望計劃細節可以愈簡單、愈方便愈好。但首先,要合資格領取全數4000元津貼,要先付合6項條件,包括年滿18歲、持有香港身份證、通常居於香港、沒有受惠於去年預算案的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或傷殘津貼的「三糧」、無交稅及無物業。其餘有交稅人士,經申請可領取部份津貼,如薪俸稅退稅少於4000元,可補差額等。申請條件不如2011年派6000元寬鬆,只要是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居民就可申請。

第二,申請人在申請表格上,需填寫11項個人資料,並遞交3份證明文件,包括香港身份證副本、3個月內的香港地址證明副本,及收款銀行戶口證明副本。這些手續對於一般市民,更別說是老人家,都是較為繁瑣及複雜。

更重要的是,政府雖為計劃設立網頁,介紹詳情及細節,但卻不能經網上遞交申請,市民只能郵寄或親身到指定地點交表,對好多上班族或老人家來說,都是非常不便。更何況,所有的程序都需要額外人手處理,亦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在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府的方針下,關愛共享計劃的安排,似乎開了倒車。

特區政府審慎理財、處理政策嚴謹,當然是一件好事,亦是香港賴以成功之道。關愛共享計劃是政府體恤為民推出的好政策,不應因為安排欠周全就抹殺整個計劃的原意。政府應檢討執行細節如何可更便民,待日後再推出有關政策時,就可用以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