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香港回歸祖國廿五載,習近平主席於香港發表重要演講,為香港發展點出關鍵。
有賴中央全力支持香港,關愛、支援源源不絕,亦有賴本地愛國愛港人士不屈不撓,無懼暴力,不畏抹黑,故香港幾經風雨,一國兩制依然不走樣、不變形,繼續推動香港邁向美好新篇章。
青年是社會的棟樑,是未來的主人翁。要確保一國兩制承傳,便要培育青年,關愛青年,避免他們誤入歧途。正如習主席強調:「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這樣他們便能頂天立地,「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彩的人生」。維護一國兩制而讓香港行穩致遠,這面大旗亦將可放心交接矣。
七月一日起,我們打開電視,便能收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電視頻道「CGTN紀錄頻道」和電台頻道「粵港澳大灣區之聲」。
這兩條頻道,港人或許還未熟悉,容筆者簡介:CGTN紀錄頻道節目涵蓋中華文化、自然地理、人文風情等,不但於內地贏盡口碑,更屢獲國際殊榮,包括美國國際電影及電視節「攝影金獎」、法國康城短片節「紀錄片銀獎」、美國泰利獎「紀錄片銀獎」;「粵港澳大灣區之聲」則以粵語廣播為主,內容涉獵新聞、財經、生活、文化及音樂五方面,兼得資訊娛樂。
節目如斯精良,全面而生動有趣,我們能夠免費觀賞,令人由衷高興,相信有助我們更瞭解國策、國情,促進人心全面回歸,特別是助力青年人融入大灣區,找到更大發展機遇。
習主席和中央關愛香港青年,心心聯通。兩條頻道,也是香港回歸廿五週年,中央送給香港尤其青年的禮物之一。願我們香港青年,不負厚望,為自己,香港,為國家,盡己所長,共創輝煌。
香港熱烈慶祝回歸25週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港發表重要講話,表達了中央政府對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寄予厚望,帶來了全國各族人民對香港滿懷的祝福,還精準地針對香港實況提出了四點希望,以及對香港青年人的關心關愛,為我們指明發展路向。香港各界定必要同心合力,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
香港特區自回歸以來戰勝各種風雨挑戰,穩步前行,在回歸25周年的歡愉時刻,我們衷心感激習主席在疫情仍有波動之際,親身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盡顯了習主席和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高度重視和關愛。
在典禮上,習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重申中央政府處理香港事務,從來都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考量,從來都以國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再次明確了中央完全支援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
對於習主席的信任和明確支持,我們心存感激,亦必須不負所託,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確保“一國兩制”事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習主席在講話中同時提出四點希望,第一,著力提高治理水平;第二,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第三,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第四,共同維護和諧穩定。這四點希望,成為了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在未來五年的奮鬥目標,對於香港七百多萬市民來說,習主席心繫民眾的勉勵,更一語道盡普羅市民的心聲,令人動容。
正如習主席說:“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我們期盼行政長官李家超能領導新班子,果敢地破難而進,務實有為,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值得關注的是,習主席特別點出對青年發展的關注,敦促香港各界“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的確,香港自回歸以來,在推進青少年愛國教育方面如履薄冰,困難重重,如今在“愛國者治港”的基礎上,我們必須重新出發,加把勁讓香港青年都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
家和萬事興,在祖國全力支援下,香港回歸祖國懷抱,肩並肩走過了25年。香港是我們的家,我們曾戰勝各種風雨挑戰,只要未來繼續堅守“一國兩制”的初心和基本原則,落實好習主席叮囑的四點希望,我們定能如習主席的祝願:香港一定能夠創造更大輝煌,一定能夠同祖國人民一道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
中央人民政府19日根據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任命第六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主要官員,完全是基於基本法的有關規定,履行憲制責任,行使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同樣,正是有了中央實質任命,才能夠確保香港全面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得以更好發展。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提出“愛國者治港”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核心要義,是香港回歸祖國這一歷史巨變的必然要求,是實行“港人治港”的最低標準。根據公佈名單,陳國基為政務司司長,陳茂波為財政司司長,林定國為律政司司長,三名副司長分別為卓永興、黃偉綸、張國鈞。各位官員均符合中央對特區政府主要官員的政治要求,體現及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有助於確保香港在未來五年,堅定維護國家安全、發揚法治精神、創造穩定和諧社會環境,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愛國者治港”更需要德才兼備的愛國者。翻查三位司長的簡歷,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擁有40年入境處工作經驗,相信十分清晰了解公務員體制,就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樂師,對琴瑟不调了然於心,才能夠解弦更張,將有助公務員改革制度,提升管治效率,亦符合李家超早前提出的“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會計界擁有超過30年的工作經驗,且已經擁有一屆“財爺”的經歷,過去五年,在全球經濟受疫情沉重打擊的大環境下,仍然能夠確保特區政府財政穩健,在低迷環境下繼續“派糖”,包括不斷增撥資金在抗疫方面、推動及發放電子消費券以促進市場經濟、寬減多項稅務收入等措施,深得民心;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曾任私人執業資深大律師,不僅熟悉香港本地法律體系,確保能夠做到維護香港法治精神這一核心價值,更通過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在他的帶領下,香港未來得以進一步鞏固固有優勢,完成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對香港“亞太區國際法律、交易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這一定位。
對中央人民政府的任命,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衷心感謝,亦感謝對他和管治團隊的信任和支持。自消息公佈後,短短幾個小時,已經有社會各界人士不斷發聲表示歡迎和支持,筆者相信,今次任命,中央不僅是考慮李家超個人提議,更是結合本港實際情況做了充分考慮,選出符合社會各界普遍期望、滿足香港未來發展需求的合格的特區政府官員。
誠如國務院港澳辦在《新團隊 新氣象 新篇章》的文末指出,“今日之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站在“愛國者治港”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偉大祖國作堅強後盾,相信堅定的愛國者一定會把香港建設好、發展好、治理好”。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回顧過往,“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與成就,國家諸項政策為香港發展提供良好機遇,未來在新一屆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更要追趕落後、奮發向前,積極把握各項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解決本港的沉疴宿疾,大力發展土地房屋、推動青年上流,讓本港人人都能安居又樂業,相信第六屆特區政府有能力團結社會各界,帶領750萬香港市民,同心協力排萬難、共享發展新成就、同啟美好新篇章!
病毒總是乘隙而入,只要少數人不自律,它便能突破缺口,肆意危害大眾健康。
去年12月,兩名國泰空少從美國返港後,違規外出聚餐,第五波疫情從此爆發;近日,部分酒吧違犯防疫規定,有的任由酒客脫罩四走,有的放縱酒客勁歌熱舞,酒吧群組隨之接連出現,確診數更於前日破千,為兩個月來首次。
2020年3月,第二波疫情爆發,特區政府聽從專家意見,推出多項防疫規定及建議,包括限聚令,而市民亦甚為自律,樂於配合,故確診宗數持續下降,至五月更幾乎沒有本地確診個案。同期,歐美多國疫情失控,直至如今人民依然提心吊膽。
疫情平穩與否,關鍵之一在於所有市民能否都遵從防疫規定。
現時疫情反彈,即使入院人數、重症率和死亡率等指標未有顯著上升,但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預計,按現時上升趨勢,七一前可能日增三千宗——這無疑向我們再次響起警號。
第五波高峰時,本地日增數萬宗個案,感染人數逾百萬,總計奪去九千多名市民性命,很多店鋪無奈停業,市面一片蕭條。較去年疫情平穩的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足足減少七百六十億元,相等於每名市民損失一萬元。
幸得中央果斷支援,物資、醫護源源不絕,隔離設施「多、快、好、省」地落成,令本港有充足武器迎戰病毒,疫情終放緩,市面漸漸復常。
殷鑑不遠,疫情如再爆發,只會人財兩空。有些人或是無知,或是別有用心,一直散播錯誤思想,指「防疫規定剝奪自由」。殊不知,這是「見樹不見林」,貌似「剝奪自由」的限制,實則最是保障生命自由,令市民健康,百業穩定經營。
為遏制現有疫情苗頭,政府要按實際形勢,重啟行之有效的防疫手段;各市民亦要一如既往,循規蹈矩,切忌鬆懈。
我們呼籲各市民註重衛生,妥善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遵照時間表註射新冠疫苗,以鞏固免疫力,保護他人。配合政府推出的防疫措施,如使用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及謹守強檢安排,更合於情、理、法,讓政府有效掌握個案,斬斷傳播鏈,並確保個案「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減低傳播及重症風險。
我們應對疫情兩年有餘,累積了不少寶貴經驗和教訓。只要大家都能繼續秉持優秀的公民質素,奉公守法,必能防第六波疫情於未然。
隨著社會秩序重回正軌,疫情稍稍回穩,無論是中央政府或普羅香港市民均對第六屆行政長官李家超超哥寄予厚望,期望新班子能化解香港積存已久的深層次矛盾,包括棘手的貧富懸殊問題等。“最低工資委員會”早前結束新一輪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檢討的公眾諮詢,將於十月底前提交報告,不少基層家庭都期盼有好消息,紓解生活壓力。
疫情肆虐全球,環球經濟不景氣,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因防疫社交距離措施等限制,難免經營成本上昇會轉嫁消費者,物價上升,基層市民更是百上加斤。不少街坊慨嘆本港通脹無停過,疫情高峰期時,菜價肉價樣樣加,如今社交和消費活動逐漸回復正常,但對於基層打工仔來說,在外食一碟飯配上飲品,已高於37.5元最低工資時薪,一家人外出用餐都變得奢侈。
本港目前有約14,300工人的時薪只是最低工資水平,由於最低工資逾三年未有調整,他們都飽受通脹壓力。以每月工作26天、每天8小時計算,按最低工資水平支薪,打工仔月薪不足8千元。雖然不少基層市民想自力更生,但以夫婦二人都拿取最低工資為例,他們努力工作,但月入隨時比一個領取綜援的四人家庭更低,難免令人洩氣。
有調查亦指,近六成受訪者曾因社交距離措施收緊而被迫停工,本來收入“月月清”的基層市民,生活就更捉襟見肘。當然,我們理解企業或資方在疫情中同樣面對很多挑戰,李家超候任特首表明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我們期盼新一屆政府展現決心魄力,拿出前瞻性的方案,既能體恤基層之苦,也能平衡勞資雙方權益,讓香港各界締造共贏,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