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南洋商業銀行創辦人、大紫荊勳賢莊世平先生與世長辭。十年過去,莊老報效祖國的滿腔熱忱,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依然為世人津津樂道,彪炳千秋。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早前亦隆重舉行了紀念座談會活動,逾百人共同緬懷這位令人欽佩的已故愛國僑領。
莊老一生猶如一本活着的中國近代史。他早在年少時代,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祖國的富強統一不懈奮鬥,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更站起來為國抗敵。新中國成立前後,莊老全情投入到祖國建設事業上,1949年,他創辦了香港南洋商業銀行,期後又創辦澳門南通銀行,成功促進港澳及內地的經濟發展,也為打破國際反華勢力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發揮了關鍵作用。
莊老是充滿幹勁的領導,但他一生不為名利付出,而是全情投入去奉獻國家、建設社會。新中國成立以後,莊老積極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建言獻策。他生前曾明言:「作為一個中國人,這個根不能忘,離開了這個根還能說什麼呢?只要我們的國家能夠好,這是一個總體原則。國家民族不富強,不自立,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很難過的。」莊老所言有若晨鐘暮鼓,發人深省。
今天世界各國爭相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國家發展令人鼓舞,我們作為當中一員,也有責任為國家及香港的繁榮發展出一分力。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盼望社會各界尤其年輕一代,能秉承莊老精神,多了解國家民族歷史,窺探未來發展方向,貫徹支持落實「一國兩制」,讓愛國愛港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
林鄭月娥特首當選行政長官後,多次邀約反對派政黨交流會面,表達新一屆特區政府期望與反對派修補關係的意願。但從近日兩宗重要議題可見,關係修補之途絕不平坦,且主要責任誠然在反對派一方。
首先,在特區政府的人事任命上,新一屆政府的司局長以政務官背景的人才為主,政治色彩較淡薄,算是實幹型的團隊,而有政黨背景的局長亦只有2名,分別是民建聯背景的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及民主黨背景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與上屆政府比較起來,本屆政府有民建聯黨籍的局長較上屆少了一位,而羅致光則是香港回歸以來,首位在加入政府前是反對派政黨成員的官員,如非民主黨要求羅致光先退黨,他甚至會成為首位擁有反對派黨員身份的局長。
對於此一破格的安排,顯然是新一屆特區政府釋出的善意,也體現了林鄭月娥「用人唯才」的管治理念,對此,建制派大多數也表示支持。可惜的是,林鄭月娥與建制派的善意並未換來反對派同等的善意回應,在副局長的任命上,反對派始終放不下「敵我矛盾」的鬥爭思維,因人廢言,往往因政治立場便否定一個人。每當傳媒提及愛國愛港社團背景人士有可能出任副局長時,反對派總激烈反對,對人不對事;相較起來,建制派對反對派背景的人出任問責官員表示歡迎,豈非更加客觀公道,也釋出了「和解」的善意?試問一下,到底是哪一方願意和解,哪一方不斷在製造撕裂呢?
更何況,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愛國愛港是理所當然的政治立場,有愛國社團背景更非政治包袱,反對派對愛國愛港立場鮮明的人如此防範和反感,究竟他們還認不認同「一國兩制」了?一位履歷亮麗的人,倘若唯一的缺點便是太過愛國愛港,這難道也算是不適合擔任香港問責官員的正當理由嗎?
除了官員任用上的無理取鬧外,從反對派在高等法院裁定劉小麗等人喪失議員資格後的反應,也反映了和解之路絕不平坦,特區政府及建制派更不能為和解而和解,甚至犧牲重要的公義和法治原則!
在高院判刑後,反對派非但不服從裁決,甚至借故發難,肆意擾亂立法會秩序及拉布,導致東涌新市鎮擴建、中九龍幹線主要工程、沙嶺骨灰安置所及火葬場等多項民生議案被拉倒,市民利益直接受損,這豈非以個人政治私利脅持公眾利益的表現?所謂一人做事一人當,每個人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反對派不服高院裁決,大可按照司法程序提請上訴,又何必綁架市民利益?市民是無辜的。更何況,立法會議員帶頭踐踏《基本法》,繼而被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可謂罪有應得,也是法治的彰顯,反對派更沒有理由拉香港和港人一起陪葬!
從官員任命及司法覆核裁決可見,反對派根本沒有示好的意向,實際上更變本加厲,向特區政府、建制派及香港市民步步進逼,所謂和解之路,確實不容樂觀!
高等法院日前裁定4位破壞派議員就職宣誓無效,議員資格被取消,該4人聲稱相關司法覆核是「政治打壓」,破壞派更以行政立法關係作為政治籌碼,脅迫新政府讓步。不過,法官明言沒有證據證明展開這些針對4人的法律程序是濫用司法程序,特首林鄭月娥亦開宗明義,不應因為要建立友好關係,而在法治上作出妥協。
多年來,香港破壞派滿口「民主」、一臉「正義」,實際上以政治凌駕民生,視法治為無物。在議會外,有法律學者用「公民抗命」作包裝,策動癱瘓香港的違法「佔中」,至今仍未「找數」;「自決派」議員高調跑到台灣出席由「台獨」政黨發起的活動,卻又死口不認勾結「台獨」勢力。
在議會內,破壞派擾亂秩序的政治鬧劇上演不絕,議員辱罵官員及建制同僚、「拉布騷」令議程「大塞車」等,早已是「家常便飯」。更可悲是他們玩花招搶眼球,矮化莊嚴的宣誓儀式,暴露了背負着市民期望的「代議士」,品格和質素竟然如斯低劣。
《宣誓及聲明條例》對所有公職人員的宣誓有詳盡規定,當中第21條亦訂明了不如實、不完整宣讀誓詞的後果。說到底,只要議員依法辦事,就不會遭到取消資格,相反如果刻意觸犯法律底線,就理應承擔「政治自殺」的責任。
今次法庭按照《基本法》、人大常委會的相關釋法決定,以及《宣誓及聲明條例》,作出裁決,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無論是從政者或普羅市民,都必須堅決阻止不守法意識繼續蠶食我們的法治基石,讓香港政壇一掃烏煙瘴氣,重回發展正軌。
土地房屋問題一直困擾香港,根據統計處數據,2015年本港有約20萬人屈居於劏房,生活條件苦不堪言,但諷刺的是整體劏房租金平均卻比差餉物業估價署的估價貴逾兩倍。儘管上屆政府積極覓地建屋,但礙於香港累積欠缺的建屋量,房屋需求壓力仍未能緩解,不少弱勢社群依舊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旋即落區,走訪港九新界進行家訪,與市民對話。她表明自己是以身作則,勉勵官員勤政愛民,多聆聽地區人士意見,不應只關注大事,疏忽民生小事。的確,主理社會政策的問責團隊,與其坐在冷氣房聽取下屬匯報,分析冷冰冰的數據,倒不如更貼地走入群眾,細聽有血有肉的故事,為社區把脈。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近日主動到深水埗探訪劏房戶,期間因目睹居民的居住環境比60年代更嚴峻,一度激動哽咽,更表明「上樓」是最終解決方法,政府同時會考慮其他中短期方案,例如邀請非牟利機構以合理租金,為基層提供住屋,希望大家「頂住撐住」。
縱然相關建議尚待研究,但我們樂見新政府敢於跳出施政框框,大膽提出新方法為民解困。在當今政治氣候,林太的團隊勇於投身「熱廚房」,更加是難能可貴,值得支持。
不過,要香港走出政治困局,經濟民生重回發展正軌,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林太當選以來,屢向破壞派伸出橄欖枝,我們盼望從政人士及社會不同範疇的持份者,都能本著以民為本的心,放下歧見,共謀出路,不負習主席所託,齊心協力把香港的事情辦得更好,交出一份合格的歷史性答卷。
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期間,表明「一國兩制」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但他同時道出香港在落實「一國兩制」時並非完美無缺,「香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還需完善,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强」,在重大政治法律問題、經濟發展及住房等方面也面臨不少挑戰。
香港持續發展,再創輝煌,是中央政府和香港市民的共同願望,但要解決諸多棘手問題,有賴新一屆特區政府挑起領導700萬港人同行向前的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上任前公開表明,她及管治團隊的首要工作是修補社會撕裂,而她果然說到做到,為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果敢邁出第一步。
林太在上任第五天即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並提出與各政黨保持恒常溝通機制、恢復於十月發表施政報告、增加出席立法會答問會及要求問責官員多與議員互動等四點具體措施,為過去行政立法僵局帶來一番新氣象。此外,她率先公佈一個已達致廣泛共識的50億教育新資源方案,也被各界讚許做法有智慧,締造了良好的開局。
縱然行政立法之間是互相制衡的關係,但只要彼此尊重,良性互動,有商有量,大家也可以同心促進香港發展,惠澤港人。正如林太說,對近年社會內耗鬥爭,感到傷心,相信這也是廣大市民的心聲。家和萬事興,對於那些撒溪錢、抬棺材、喊口號的政治騷,我們早已深感不滿和厭倦,期盼破壞派認清和尊重中央管治權,早日離開泛政治化的泥潭,準確落實「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