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破醫療體制困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素來以醫院主導,惟人手嚴重短缺問題是潛藏已久的炸彈,加上近年流感肆虐,每當踏入季節性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更見資源緊拙,無論是醫生護士以至支援人員都壓力爆煲。即使政府大手筆撥款給醫管局,局方也試圖用加薪安排降溫,但都不得要領,反而觸發前線醫護人員發動抗爭行動。

醫護分身乏術,病人求醫排長龍,同樣苦了小市民。根據政府统計處資料,香港未來20年人口將急速老化,推算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去年的17.9%,急升至2036年的31.1%。作為有承擔的政府,豈能再小修小補,必須大刀闊斧做好公營醫療服務改革。

想當年非典一疫,醫護界面對不明疫症,工作沉重,甚至每天徘徊在生死邊緣,但大家仍能雄心壯志打勝仗。奈何,如今公立醫護團隊因長期的官僚管理、制度缺失,導致士氣低落。同時,有醫學界人士無視社會實況,不肯打破保護主義,排拒引入海外醫生解決燃眉之急,也猶如把醫護人員置於市民的對立面。

除了公營醫療體制急需「大手術」外,檢視整個醫療制度發展同樣重要。有意見指,過往偏重急性疾病住院治療的模式,已不適合於人口老化社會,相反應加快建立針對慢性病及提升預防意識的「基層醫療」。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今年內投入運作,政府應積極檢視成效,推而廣之。

此外,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本港也可善用醫療技術優勢,研究如何結合區內創科現代化的趨勢,並引入企業資源,提升灣區醫療養老服務,讓港人也能受惠其中。

利民措施陸續來 打通灣區助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日前公佈落實八項有利港人的措施,包括港人港稅、出入境便利化、鼓勵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創新創業等,猶如為順利開展大灣區合作打通了任督二脈。更令人欣喜是,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要求三地政府和中央部委,在今年要「成熟一項推一項」,意味利民措施陸續有來。

大灣區發展勢頭良好,主管港澳事務的韓正副總理,以三個「前所未有」形容大灣區發展,包括中央對大灣區發展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三地社會各界熱情前所未有,以及三地具備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歷史條件。惟他亦強調,大灣區發展雖然有美麗藍圖,但要達到目標仍有繁重工作,任重道遠。

的確,正因為大灣區的前所未有,當中涵蓋了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及三種貨幣,我們在迎來莫大的新機遇之際,也難免要克服不少新挑戰。回望香港回歸多年來,破壞派把香港推落泛政治化的深淵,無論是在議會「拉布」、窒礙基建工程、煽動社會及兩地矛盾,以致拖延創科局三年才能上馬等,都令香港未能充分用好國家發展機遇。

如今,破壞派對於大灣區發展同樣大潑污水,散播所謂「被同化」、「被規劃」等謬論。筆者奉勸政客突破政治意識形態的框框,畢竟社會各界早已見盡「佔領」、「旺暴」等亂象,也深明香港不可能不趕上大灣區的發展列車。為了在大灣區藍圖中真實地分享紅利,體現幸福感,香港社會各界必須無懼政治波濤,同舟共濟,敢於創新嘗試,樂於磨合協調,積極參與實現打造世界一流的灣區。

發展大灣區安老服務 能為全國作示範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早前出台,內容涉及多個經濟及民生範疇,特別是創科發展及各城市之間的分工定位。不少市民都知道,大灣區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及空間,但對於我們一般生活上,又有何改變呢?今次我就談談大灣區的醫療發展,假若做得好,更可以大灣區作中心點,輻射全國。

高齡海嘯是香港面對的巨大挑戰,近日社會就大灣區安老亦已有不少討論。目前,香港安老業界已有在內地發展「安老村」,推動「醫養結合」模式,讓長者一起在配套充足的社區內生活。相比起在香港的護老院動輒要五數萬港元一個位置,「安老村」月租只約需要數千元港元。我認為,兩地政府可抓緊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加快共同推動「安老村」,相信會對深、港的長者中產市場有吸引力。

香港長者北上安老,生活環境將面臨重大改變。特區政府可研究與大灣區各省市政府,完善安老服務政策,並為區內的專職安老社會服務機構、醫護團體合辦安老服務專題培訓班,向當地一線社工進行督導培訓,提昇安老服務的質素,也讓香港長者能安心在大灣區內養老。

另外,特區政府可研究放寬「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的居港要求,將香港長者醫療券推廣至廣東及福建省的城。;並推行「長者傭人券」,資助獨居在大灣區內的香港長者聘請當地的看護和傭人提供照顧。

以上這些建議,我將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希望以香港的先進醫療體系,助大灣區發展出健康先進的養老體系,為兩地長者提供完善的安老服務和示範作用,最終服務全國長者。

粵港澳大灣區為新界發展帶來新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全城期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終於公佈,為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兩區之間的合作和融合提供了更堅實的框架和政策基礎。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藍圖一項重大戰略部署,規劃綱要定位有五個:「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五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為呼應大灣區規劃,各市各界急不及待尋找發展的機遇,香港也不會例外,在大灣區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糾紛調解中心和發展創科等都是香港具有優勢的產業。

更值得新界人士注意的是,新界未來可以在大灣區扮演重要角色,在剛舉行的中聯辦新界工作部新春酒會中,新界工作部李薊貽部長致辭時表示,過去一年新界各界為推動「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推動、組織超過1,000個團組赴內地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和助學、扶貧、賑災,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指出新界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天地,具有多方的優勢,包括:新界區空間大,新界區位置好,新界區機遇多。

從這三點檢視新界的優越條件就知所言非虛,相比於港九市區土地供應緊張和地價租金昂貴,新界為香港和大灣區未來發展提供了土地儲備,最明顯的例子是河套區的發展。這一片黃金寶地,將會由香港及深圳聯手建成創新科技園,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平台,並由這個平台帶動港深兩地相關的產業發展。

這只是眾多機遇的一部份,由大灣區帶來的物流、旅遊、消費業務,新界都可貢獻其土地及文化資源,以盛載新增的產業,就以旅遊業為例,作為圍村文化的代表屏山文物徑,對於考古尋源的旅客別具吸引力;邊境購物城也可以在交通改善之後重新上路,為來港的遊客提供購物的新選擇;開放邊境禁區之後的活化改造,也有更多的空間發展包括優質生態旅遊、購物及文化區,充實香港旅遊資源。

新界的區位優惠也突顯在交通基建之上。新界與深圳相連,隨著港珠澳大橋以及蓮塘/香園圍陸路口岸相繼開通,新界與粵西及粵東之間的距離將大大拉近,現在加上大灣區規劃,更能加快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如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研究,可以減低大灣區的通訊成本,使到在中港之間穿梭生活、居住、工作、創業更加便利。

一直以來,新界都被視為香港的鄉郊及新市鎮,新界的經濟發展向來備受忽視。然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下,新界反而成為了最有條件與大灣區深度融合的香港地方,加上「明日大嶼」、「洪水橋新發展區」、「新界東北發展區」等多個重要規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新界未來將成為香港發展的新引擎!

修訂《逃犯條例》為彰顯公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雖然個女已經被殺差不多一年,但我和老公都接受不了這個事實……現在唯一可以幫女兒就是幫她討回公道,希望特區政府可以彰顯公義。」這是一位母親感人至深的呼籲,她是潘曉穎的母親。潘曉穎是去年轟動全港的案件,她在台北遭同行男友殺害。

潘曉穎的男友陳同佳,去年涉嫌於台灣殺害女友後潛逃返港。由於涉嫌殺人行為在境外發生,香港和台灣並無簽訂相互移交逃犯的協定,因此案件膠着近一年,兩地相關部門仍無法進行相關程序,引起社會關注。有見及此,香港特區政府建議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容許港府以「一次性個案方式」,處理與香港未有簽訂相關協議的地方,如內地、台灣等地區,移交逃犯的要求,堵塞漏洞。條例經立法會通過後,港人日後在內地、台灣等地區涉嫌犯法,即使潛逃返港,亦會有機制處理,移送疑犯到當地受審。

潘曉穎被殺案拖了一年,由於港台之間沒有司法互助安排,一直不能把兇手移交台灣受審,令受害家屬甚至都相當難受。保安局作此修例建議,本應是彰顯法治及公義的好事,但有反對派卻疑心特區政府有政治目的,過度憂慮有港人可能在「一次性個案方式」下遭移交內地處理。但其實,在新安排下,由特首發出證明書提供基礎,啟動處理臨時拘捕及移交的請求,並交由法院聆訊審批移交令。在法院審批下,確保個案現行《逃犯條例》下的各項規定及人權保障。

此次修改是為了保障全港7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亦保障香港不會成為他地方犯罪者的避風港,影響香港法治的聲譽。我希望反對派議員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體諒曉穎家人的感受‧這次事件不涉及意識形態或者政治,而是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觀,為死者討回公道,並給事件一個公平、公義的結局,希望有關條例可以盡快通過及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