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國歷史 認識「我是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立法會大會近日就「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議案做出辯論,聽到各位議員就議案分享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就像是一堂最好的中國歷史課。

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能夠更好地了解「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歷史長河中最長時間位列世界第一的國家。我們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在世界上都是偉大的。因此學習中國歷史,不僅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而且對個人成長都頗有裨益。正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真實案例的紀錄,我們可以借歷史上許多的人、事、物的成敗得失學習經驗、少走彎路,這也是古今中外領袖都熟讀歷史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歷史是「己身所從出」的地方,是祖先為今人打出的根基,正所謂飲水要思源,做人更不可以忘本。習主席的七一重要講話,一開始便提到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從嶺南歷史,到鴉片戰爭近代史,看完會更明白國家與香港從苦難到輝煌的經歷。香港在頑強抗日3年零8個月期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熱血香港青年拯救香港於水火之中,他們是香港迷茫時期真正的英雄。諸如這些事跡,只有熟讀歷史才能更好了解。

很多人提到歷史時都說歷史「有用」,其實它還很「有料」、「有趣」。雖然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目處於討論階段,但教育者、專家等持份者仍需要思考如何在現有框架上講好、傳承好中國歷史,讓更多青年有興趣學,才能更好地建設自己、建設香港。

共建關愛基金和關愛隊 打造更周全社區保護網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提出“四點希望”,其中之一是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二十大報告再強調我們要堅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特區政府必須銘記在心,視之為最大的KPI,更積極為民解困,並特別照顧基層和弱勢社群,切實做到執政為民。

特區政府扶貧助弱的工作素來有之,在2011年成立的關愛基金,旨在援助經濟上有困難的市民,至今已逾12個年頭,共推出59個項目,在扶貧工作方面發揮補漏拾遺的“兜底”作用,取得很好的成績。如醫療援助項目資助合資格病人使用特定藥物和醫療裝置,“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為合資格長者提供免費鑲活動假牙及其他牙科診療服務,多年來惠及無數基層,十分受歡迎。

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強調他的做事風格是“以結果為目標”,因此,本屆特區政府自上任以來便馬不停蹄推行推動新政策,竭盡所能著力基層。例如,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跨部門行動小組推行的“共創明‘Teen’計劃”,以及現已開始接受報名的十八區“關愛隊”,都是政府切實回應社會訴求的體現。

我們有目共睹特區政府在致力解決“老、大、難”問題時果敢尋求突破的做法,在此筆者願淺抒己見,建議特區政府可積極考慮將這些關愛項目整合,共建社區保護網。

關愛基金與關愛隊都是為保障、服務市民生活,區別在於關愛隊提供人力負責社區前線服務,關愛基金則提供金錢後援協助推展更多社服項目,歸根結底都屬於社區保護網的一部分。既然兩者功能互補、殊途同歸,何不整合到一起,更好地發揮“兜底”作用?

若是關愛基金和關愛隊等其它項目可以整合到一起,未來市民遇到困難,只需找專責負責“關愛項目”的部門就好,特區政府可以直接為該統合項目注資、提供政策支援等,不僅更有成本效益,還能達到便利市民和特區政府的雙贏局面。整合部門也方便分配調配資源,有助解決現時關愛隊撥款不足問題。

我們期望在關愛隊落實後,特區政府可積極考慮整合關愛項目,進一步完善社區保護網,共建關愛共融的香港。

加快政府治理水平現代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在全球化與融入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下,香港發展日新月異,社會面臨多元化、複雜化帶來的治理難題,如何破解?去年七一習近平主席在港發表重要講話,向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是特區政府施政行政的指路明燈。我們喜見李家超特首推動落實四點希望,以多重進路提升治理水平。筆者盼望政府可以再進一步,願在此拋磚引玉,提出三個「加快」提升治理水平現代化——加快提升部門大局觀、加快提升治理溫度、加快優化行政設備。

以往長期,政府部門多講究「職責分明」,只負責職責以內的工作,大局觀有待提升。若收到其它範疇的訴求,部門之間互相「拋波」,導致深層次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李家超特首上任後增設副司長統籌,促使部門間更緊密聯繫,可謂對症下藥。政府團隊已積極在跨部門合作上做出表率,盼望可以由上至下,未來公務員體制也能做到部門間橫縱溝通與合作,既要了解各個部門政策,也要對政府治理體系有全面認知,讓市民在有需要時得到及時、周全的服務。

另一方面,為人樂道的政府一定是「以民為本」,因此,多元化、有溫度的官民互動亦是提升治理水平現代化的重要因素。政府進一步履行執政為民的準則,正從小事逐一體現。如新政策出台時,各部門會準備不同語言、不同形式的官方聲明、「懶人包」、網圖等,方便不同族群的人接收新資訊;又如由政務司副司長與局長巡視全港清潔運動現場,親力親為現場辦公,務求增加與民互動。政府深入民間的做法能夠更好地體恤民情,這都是治理現代化的寫照。

同時,政府設備、溝通渠道更要加快現代化,現今科技已經發展到物流自動化、AI替代程序員,市民可以在網上和人工智能聊天,但聯絡政府的途徑卻依舊停留在辦公室電話和電郵。希望政府未來能夠與時俱進、跟緊時代電子化的步伐,著力優化行政設備與溝通渠道,務求便利市民。例如參考換領身份證設備,在各署增加自動化設施,又如在設立熱線時增加市民常用的WhatsApp,與市民做到全方位全流程的溝通。

新一屆政府為治理水平現代化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我們要追求卓越,還需快馬再加鞭,才能進一步從「無過便是功」邁向「無功便是過」的高質、高效、現代化治理。

美方戰機射氣球 挑矛盾貽笑大方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美國政府近日在國際舞台上演了一幕“戰機射氣球”的政治秀,事源美方聲稱境內發現由中國飄來的所謂“間諜氣球”,儘管中方反覆說明此次飛艇(氣球)誤入美國領空,完全是意外偶發事件,惟美方執意花費逾三十萬美元,高調派出美軍戰機將氣球擊落,顯然是殺雞用牛刀,旨在小事化大,挑動中美矛盾。

中國對美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國家主席習近平清晰提出,中美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既是中美關係50年歷程的經驗積累,也是下一步發展應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奈何,多年來我們只見中方一手獨拍,美方卻口裡說溝通對話,實際上則愛借芝麻綠豆小事大動干戈,試圖打壓中方。

今次的氣球風波,據美方傳媒報導,美國前國家情報總監也傾向接受這是一顆偏離原路徑氣球的說法。因為據他所知,中國有很先進的衛星系統,足以蒐集各種情報影像,反觀美國政府口中所謂的“間諜氣球”,太容易受天氣影響,很難控制。

其實,美國總統拜登政府本來也表明擊落氣球會有墜落傷人風險,惟面對明年的競選年,加上民主共和兩黨爭得頭崩額裂,他們又再故技重施“打中國牌”,將事件無限上綱為“間諜事件”,更拉扯到涉嫌違反國際法的主權侵犯等問題云,實在貽笑大方。

時而世易,中國已經強勢崛起,不再是百多年前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面對美方的咄咄迫人,沒完沒了,中國人定必堅決捍衛民族尊嚴,全力支持中方堅決反擊。請美方政客從霸權夢中醒一醒吧!

港澳携手 共建一流灣區惠人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促使珠三角與港澳地區深入融合發展,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一直以來,論者多偏重如何讓香港與內地更緊密合作,而少有談及香港與澳門携手共進,當中潛在碩果尚有待摘取。

早前,我們民建聯核心領導層訪問澳門。全國人大常委會譚耀宗委員、十二位立法會議員同事與本人等一行人,拜會了賀一誠特首及高開賢立法會主席,並就著各項民生事宜坦誠交流,隨後實地考察社屋單位、經濟房屋單位、都市更新公司暫住房項目及長者公寓的展示區等,受益匪淺。

香港及澳門均是大灣區重要組成部分。得益於「 一國兩制」 ,港澳均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和政策,持續鞏固各自優勢,從而殊途同歸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己力,其中不乏互相借鏡之處。

房屋問題困擾香港良久,習近平主席於七一講話中更明確道出民心——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澳門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經驗,例如透過興建經濟房屋,舒緩基層市民的置業需求。「經屋」不可轉售,只能原價售回房屋局,確保其用於自住而非投資。此外,都市更新公司由澳門政府擁有,角色類似於香港的市區重建局。其集資方式、政策均甚靈活,讓舊區迅速重建。澳門這些豐富經驗,香港或能借鑑,我們稍後會深入研究。

疫情肆虐期間,澳門長時間保持與內地通關,讓香港各界羨慕不已。當中一大原因,是各部門均充分理解中央政策,並暢順落實。香港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我們喜見其與內地各級政府加強交流,合作日益頻密,學無前後,達者為先,也要以澳門為榜樣,進一步對接國家戰略,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

互相借鑑之餘,港澳更要並肩合作,共謀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國際航空樞紐中心」的定位,未來兩地政府應進一步簡化入境程序,並以「一程多站」為旅遊賣點,吸引各地旅客前來香港、澳門以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相信這將為旅客提供「1+1+1大於3」的吸引力,讓整個大灣區的旅遊業更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