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選民將擁抱未來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香港立法會九龍西補選與台灣“九合一”選舉已塵埃落定,雖具有截然不同的選舉性質,但觀其本質,二者存在一定共通之處。我們看到,無論是香港亦或是台灣,社會正氣不斷上漲,民衆重回理性,作出智慧選擇,求穩定、求發展、求進步的訴求愈發明顯。

回看11月24日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國民黨大勝”這一結果的出現,與民進黨兩年多來執政不力、只顧政治惡鬥而忽視民情民意不無關系。如果說以前台灣民衆在選舉中會摻雜不少意識形態和藍綠顔色成分,那麼此次選舉中至關重要的變化,就是“不談政治、關心經濟”的理性選民比重大幅上升。韓國瑜現象便是最佳印證。作為國民黨邊緣人物的韓國瑜,憑借“一瓶礦泉水,一碗鹵肉飯”,成功將高雄“由綠轉藍”,充分體現了台灣民衆對政治人物的新期待,對民主政治的新追求,對社會發展的新向往。

反觀11月25日香港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泛民再失一席,這不僅是其自身的落敗,更是選民用實際行動進行的抗議。李卓人等泛民就像執政不力的民進黨,只會挑起社會矛盾與紛爭,搭建政治爭拗的“空中樓閣”,未見絲毫實幹精神,早已被選民拋棄。補選結束後,泛民陣營還“賴天賴地賴對手”,僅以“選民心淡”歸結失敗原因,卻無視香港民衆最為基本的需求。而代表建設力量出戰的陳凱欣,堅持“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理念,直擊社會重點,有效打動選民內心,高票獲勝實屬理所應當、衆望所歸。

近年來,香港社會中正能量不斷上升,建制陣營高度團結,在兩次立法會補選中均逆戰成功。可以看出,香港民衆渴望社會重回發展正軌、不斷向前的意願之強烈。

民意如水,順者昌逆者亡。面對無休止的政治爭鬥與困擾,台灣與香港民衆早已心生厭倦和不滿。選民希望擁有優質民主,而不是“流氓政治”,“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我未來的生活會如何?我怎樣才能過得更好?”都會成為未來理性選民對候選人的審慎考量與權衡重點。

韓國瑜與陳凱欣的當選,是理性選民的勝利,是民生、經濟優先的勝利,是建設力量的勝利,亦為我們帶來一個良好啓示:有能力及誠意改善民生、為社會謀求發展的實幹型候選人,才能深獲人心,才能贏得選民長久且堅定的支持。

美中報告戴有色眼鏡 借香港影響中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中美貿易戰仍在上演,不過不知道美方是否已技窮,除了「正規」的關稅外,近日美國國會轄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報告,聲稱中國政府「干預」香港事務,建議重新審視應否將香港及內地視為兩個關稅區,限制潛在軍用化的高科技輸港。

報告一出,就引來社會,特別是商界的關注,不少人擔心該報告的建議一旦成真,將會影響香港經濟。事實上,有關報告寫明是向商界及香港反對派收集意見及資料,基於反對派以往一直「唱衰香港」的行事作風,我們很難期望他們會向相關美方人員說香港的好話,只是報告得出美方應檢視香港是否繼續為獨立關稅區的結論,他們亦是始料不及吧。

但有指建制陣營不肯與美方甚至外國使節交流,以至沒有人為香港及中央發聲,就實在冤枉。以民建聯為例,我們的大門是一直打開,不少黨慶活動亦有邀請美國領事出席。而最近半年,民建聯的周浩鼎及葛珮帆議員,在立法會議會聯絡小組,最少10次出席與外國議會成員,當中包括與美國、英國、愛爾蘭、日本、新西蘭等國會的交流活動,實在不能說不與外國交流。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接見由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時,發表4點希望,其中一點為希望外界「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要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香港故事」,「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保持國際聯繫,我們更沒有理由關上溝通大門。

說到底,是美方對香港戴有有色眼鏡,美國國會轄下的小組不檢視自己國家的安全,卻要針對香港。試想想,如果香港立法會的小組日日監察美國政府,批評美國白宮沒收CNN記者白宮通行證、打壓少數族裔、實行單邊主義等,美國會有何反應?可見美國是雙重標準之極。希望美方做任何事、任何決定前都要三思,更不要借香港來打擊、牽制中國,勿做「損人又損己」的事。

支持填海 為了香港 為了下一代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明日大嶼」願景自10月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以來,社會持續熱議。「明日大嶼」之所以為一個願景,是因為其跨越數十年,影響可及至永遠。香港的土地問題存在已久,若社會只花心力執拗於一早就該進行的填海計劃,延後甚至放棄這次大規模填海,影響的不止是青年人上樓無望,更是對經濟發展的重大打擊。我們又如何對得起下一代香港人?

過去幾星期,爭論的重點是圍繞其造價,認為計劃是「倒錢入海」、耗盡財政儲備等等誤導之言。首先,明日大嶼項目會分期推展,工程費用亦會經多年攤分,不會出現一次過耗盡儲備之說。政府亦會作出詳細評估,確保有能力承擔所需的開支。難道政府會草率地下決定,進行不必要的大型工程?

第二,不少人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忽略其長遠經濟利益。人工島的土地除了可以出售,作私人住宅和商業用地,為政府帶來財政收入,發展人工島亦能創造大量社會和經濟效益,包括大量多元化、高端、高增值的就業機會,政府估算,大嶼山日後的發展規模,等同於中環的八成,可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再加上港珠澳大橋現已開通,有澳門、珠海作腹地,加之毗鄰世界級的香港機場,大嶼山填海計劃就會有更大的意義、更大的依託以及更大的底氣。早前,就有38位本港經濟學者發表聯署聲明支持計劃,認為計劃是上佳的選擇,能為港府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

說到底,所謂「倒錢入海」只是偽命題,我們反而更該關注填海對漁農業界的影響。填海對近岸水域帶來或多或少的污染,影響環境及漁民生計。漁民日後在相關水域捕魚的安排,政府亦需小心衡量,與相關團體磋商協調,作出適當補償措施或政策,令業界受影響的程度減到最低。

新時代改革開放需要香港 亦將成就香港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香港特別行政區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代表團訪問行程日前圓滿結束。得益于林鄭月娥特首和相關領導的精心安排與規劃,代表團先抵達深圳,後至北京參訪,深刻感受到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化與成就,更為香港參與新一輪改革開放找准了定位與方向。

令人感觸頗深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北京會見代表團並發表了重要講話。近兩個半小時的會見,習主席回顧了香港參與改革開放的歷史,肯定了香港在改革開放中作出的貢獻,強調了香港未來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並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可謂高屋建瓴、情真意切。

是次極高規格的接見,充分體現出中央對香港和林鄭月娥特首的非常信任與支持,令香港各界感到安心、開心,並充滿信心。其一,改革開放至今,國家逐步走向富強,GDP躍居世界第二,上海、深圳、北京等國際化大都會越來越多,發展亦愈加成熟。部分香港朋友就會擔心,香港的作用和地位是否會下降?香港未來的發展機遇是否會減少? “在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香港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減弱。”習主席的講話消除了大家的疑慮,這讓香港社會各界深感安心。

其二,會見過程中,習主席與代表團成員一一握手,並仔細聆聽大家的意見,氣氛十分輕鬆愉悅。習主席還用很多“接地氣”的語言與大家溝通,並在講話中多次舉例說明香港在改革開放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習主席提到,梁振英先生1978年就到深圳、上海等地免費舉辦西方土地經濟管理制度的講座,1987年參與編寫了深圳第一份也是全國第一份土地拍賣中英文標書;梁定邦先生、史美倫女士幫助創建證券市場有關監管制度,只拿“一元人民幣”的象徵性年薪。這些鮮活的例子充分說明中央對香港作用的重視與肯定,讓大家感到開心、暖心。

其三,展望未來,習主席為香港發展提出了四點希望: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國家開放的大門永遠敞開,將面向更大的平臺,更深遠的“藍海”, 香港將分享的機遇與紅利便會更多。習主席給大家鼓足了勁,加足了油,堅定了更大的信心。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香港長期以自身優勢助力,作出具有獨特意義的重要貢獻,並從中獲益匪淺。祖國內地始終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我們看到,香港目前所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香港市民已經品嘗到了與國家共贏所帶來的累累碩果,並心懷感恩。

面對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香港既有「一國兩制」賦予的獨特優勢,又有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等傳統優勢,更擁有國際科創中心的深層潛力。香港市民要從國家發展大局中尋找自身定位和角色,把握好「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重大機遇,探索新思路,尋找新模式,實現新發展。新時代國家的改革開放需要香港,必將進一步成就香港。

長三角與大灣區可攜手為改革開放作貢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順利完成。博覽會吸引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加,共有3600多個參展企業,成果豐盛,中外媒體廣泛報道。在國家開放改革40周年的時機,再次向世界展示中國夢的美好願景:國家將會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世界各地經濟互利共贏。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禮致辭時強調,中國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宣示維護全球貿易的決心。習主席提出5大擴進口新舉措,包括承諾降低關稅、放寬外資股比限制、引入侵犯知識產權賠償制度、加快出台外商投資法規、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等,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逾30萬億和10萬億美元。

習主席的講話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進一步開放的決心。在中美貿易戰當前,國家藉今次機會,加大力度開放國際合作平台,繼續堅持對世界有利的發展方向,讓世界其他國家看到中國的態度。

習主席又提出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等相互配合。可能有人會擔心長三角與大灣區會否形成競爭關係,不過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就此作出解說,表示大灣區有可能成為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又透露大灣區有利措施將會陸續出台,相信國家繼續通過港澳與外部世界保持緊密聯繫。

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一直扮演進出門戶的角色,相信今後在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中,繼續會成為國家的國際門戶。在今次的進博會中,香港亦有積極參與,與國內外不同參展商交流,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為國家擔起橋樑的作用。展望未來,隨著國家進一步開放,相信香港可以把握機遇,調整自身角色,推動長三角與大灣區協同合作,為開放改革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