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課程強化師資 完善國民教育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每一個國家都理所當然的國民教育,在香港卻一直遭污名化。2012年,特區政府本打算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定為中小學必修科,卻遭反對而擱置,妨礙了青年人建立正確的國家觀念。早前,李家超特首強調「政府將全力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完善國民教育體制,糾正青年錯誤的價值觀」,筆者喜聞樂見,盼工作加速推展,及早取得成果。

現時,初中中國歷史科共150節課,當中只有不足兩成課時用於教授近代史,而且英國管治時期刻意以「去中國化」的方式編寫教材,遺害至今,尚未完全糾正,令學生難以全面準確認識中國近代史,尤其國家發展的歷史,阻礙他們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筆者建議政府增加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比重,重點講述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帶來的苦難、新中國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取得的成就(如經濟發展、航天科技、脫貧攻堅方面的成就)、國家最新國策(如「一帶一路」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碩果,讓青少年更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如何擺脫百年屈辱,實現民族復興,以及「一國兩制」如何保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從而促進國民身份認同。

此外,教育局於去年11月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明確列出「學校應讓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學習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認識憲法和基本法,協助學生建立國家觀念和公民責任心,促進他們思考作為中國人,可如何維護國家安全和對國家作出貢獻」。然而,該文件卻未提到學生應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理念、黨史、貢獻及憲制地位。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代史的核心要素。要準確認識國情,便需準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政府應將中國共產黨的理念、黨史、貢獻及憲制地位納入《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讓學生正確認識之,並逐步理解、尊重以至擁護中國共產黨。

教師是國民教育的第一線執行者,決定了國民教育的成效。調整學校課程內容以外,政府更要進一步培訓教師,完善他們的國情知識和教學能力,以幫助學生認識國情。

筆者建議政府完善現行培訓安排,要求教師於入職前及持續專業發展課程,完成教育局認可的國情教育培訓課程,並達指定時數,令他們的國情知識與時並進。政府亦應把「通過《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的要求,由新入職教師逐步延伸至現職教師,確保他們正確理解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

惟有落實國民教育,才能讓青年建立主人翁意識,萌生「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堅定把「一國兩制」事業承繼下去。

齊心合力 助香港抗疫向前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等了兩年,香港終於展開抗疫復常新一頁,全城喜迎「0+3」通關這一大步!由9月26日起,本港將落實五大新措施,除了機場入境「0+3」,還容許登機前用快測取代核酸檢測、取消未打齊疫苗不准登機限制、取消來港易和回港易限額。這五大措施有效加大本港與祖國及外地人員流動,令香港與世界重新接軌,為本地經濟注入活力,真正邁向疫後復常。

俄烏戰事、外圍局勢不穩、美國加息引致本港同樣進入加息周期、全球明年經濟衰退風險增加等等,近期一連串不利本港經濟的消息傳出;加上亞太地區,包括主要競爭者日本、南韓、台灣陸續放寬入境限制,當中新加坡更已全面開放,多個大型賽事及展覽因本港防疫措施,決定移師外地。本港的隔離檢疫措施難免令社會落後於人,為本港經濟蒙上陰影。

特區政府因應情況,在數字及科學上確定疫情已見頂回落,以及社會內已築建了一定程度的防疫保護網,決定推行比外界預料更開放的「0+3」等措施,並明確指明只要本地疫情維持相若水平,不會「再走回頭路」。此訊息一出,即令市民及商界為之振奮,這意味著香港會持續擴大開放,市民生活及香港經濟亦有望在短期內有最大力度復甦。

放寬至「0+3」無疑是復常一大步,但3天「黃碼」對部份短期到港的商務旅客,可能仍有疑慮。我們明白放寬措施不能心急,不過希望政府可以提供路線圖,以助商界及展覽業規劃,爭取盛事重返香港。同時,全社會亦應同心協力,盡快提高長者和兒童的接種率,市民亦要自律做好防疫抗疫,這樣香港的抗疫之路才能繼續向前走。

中華文化頻推廣 弘揚敢為天下先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習近平主席這番話為我們點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中華文明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讓我們克服接連不斷的挑戰,創造發展奇跡,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文明亦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不斷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累積了豐富的文化寶藏,成為我們繼往開來的雄厚本錢。

身為中華民族一員,香港人有義務和責任傳承中華文化,並發揚光大,為民族復興出力,而政府責無旁貸,須更積極協助市民認識中華文化。

現時,推廣中華文化的職責分散於各政策局及部門,包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等,似乎欠缺高層次的整個統籌。筆者建議政府考慮成立「中華文化推廣委員會或局」,以更全面思維,專責整合推廣中華文化。

此外,民間有不少組織致力推廣中華文化,政府應加強財政支援,令他們盡展所能,共同推動中華文化持續發展。建議政府撥款予「中華文化推廣委員會或局」,推出「社區參與推廣中華文化計劃」,資助民間組織舉辦活動,弘揚中華文化,例如持續資助同鄉會舉辦各省市節、客家文化周等具地域特色的活動。民政事務處為地區行政部門,更應牽頭舉辦年度旗艦活動,如廟會及華服節,並舉辦中華文化周,推廣棋藝、剪紙、國畫、書法等國粹,帶動民間參與。

除了舉辦更多活動,政府還應資助民間機構、研究中心和大學,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深入探究,為推廣中華文化提供學理支撐。

要廣泛推廣中華文化,亦不能缺少學校參與。建議政府設立或指定專項用途基金,供學校添置軟硬件配套,如增設「中華文化體驗學習室」,以介紹中國哲學、服飾、茶文化等,藉新穎多元的方式培育學生興趣。

當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一如既往,敢為天下先,以結果為目標,更積極傳承中華文化,並讓其有創造性轉化,加速人心的回歸,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0+3」促經濟便民生 與海外通關不等於「躺平」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疫情穩定,特區政府宣布放寬海外抵港人士的檢疫安排。下周一(26日)起,海外或台灣地區經機場抵港的旅客,檢疫期由「3+4」進一步縮短為「0+3」,意味着取消了一直以來實行的酒店檢疫,旅客可選擇回家或自選酒店進行3天的醫學監測。消息一經公布,市民紛紛奔走相告,不少內地朋友都對香港步向復常之路表示羨慕。

本港第五波疫情跌宕起伏,經過早一段時間的再次反彈,近日終於又回落至單日確診個案5千多宗的水平。因應本地疫情漸趨穩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亦決定由周日(25日)起暫停疫情記者會,改以新聞稿公布每日確診數字。疫情受控,部分市民自然是希望越開放越好,今次放寬安排並未達至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0+0」,但從「3+4」縮短至「0+3」,也不過時隔約個半月,相信今次「0+3」是政府在疫情防控與開放復常作出平衡後的最佳決定,市民應該理解開放需要循序漸進。

當然,開放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循序漸進的前提是本港疫情持續穩定。當前地緣政治緊張、環球通脹、新冠肺炎肆虐,令全球經濟面臨挑戰,本港經濟亦有波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估計2022至23財政年度將會錄得超過1000億元赤字。眼下多國逐步放寬防疫措施,例如新加坡自上月底取消室內戴口罩要求,及取消未完全接種疫苗入境人士的7日隔離安排。香港逐步開放與海外及台灣地區通關,相信有助於緩解短期經濟壓力,令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從而提升國際競爭力,惟大家需要牢記的一點是,與海外通關絕不等於效仿海外尤其是歐美等國的「躺平」抗疫政策,「三減三重一優先」仍然是本港防疫重點。

疫情雖然回穩,仍不能掉以輕心。眼下「0+3」的檢疫安排,雖然便利海外抵港人士,卻難保不會增加病毒由海外傳入本港的風險。回想起今年初Omicron肆虐全港,威脅港人健康,癱瘓醫療系統運作,引發無數悲劇,自此之後市民接種疫苗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政府推行「疫苗通行證」很大程度上起到「谷針」作用,本港疫情受控可謂是有賴於市民積極接種疫苗及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政策。眼下冬季即將到來,季節性流感又會夥同新冠病毒,聯合夾擊市民上呼吸道,有專家指出若同時感染流感及新冠病毒,將大大提高重症或死亡風險。

政府將於10月6日展開2022/23年度「政府防疫注射計劃」,為符合資格免費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群組,及65歲或以上符合資格免費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長者,提供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市民應該護人護己,積極接種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共同抵抗新冠病毒,香港才能迎來更好的明天。

青年出路要多元 正向教育要完善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為香港青年面對的困難,習近平主席於七一講話再點出這“四業”,盼我們用心為青年解決,讓他們茁壯成長。為此,特區政府正制訂《青年發展藍圖》,勾劃整體青年發展工作的願景、指導原則和主要工作方向,筆者對此深表支持。

解決“四業”問題,是青年發展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們必須從社會及個人方面著手,齊頭並進,讓青年有更豐富的發展機遇。

現時,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偏重金融相關行業,大大限制青年的事業發展。要打破這結構,推動多元經濟,特區政府既要化國家支持為實際成果,進一步提升香港“八大中心”地位,持續發展航運、文化、創科等產業,也要“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並非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而是發展先進工業,例如新一代的半導體生產、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等,積極引進更多高增值行業的龍頭企業落戶香港。同時,特區政府應更積極完善職專教育,提升其認受性,以配合“再工業化”,並為青年人提供多元出路。

此外,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發展機遇所在,惟今年發布的《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七成受訪青年不了解大灣區發展機遇,且不熟悉內地。為豐富青年的發展選擇,特區政府應更全面協助青年了解國情,如不斷完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內地專題實習計劃”等。

發展選擇是否充足以外,青年自身質素的高低也影響其前途。若擁有正向價值觀及良好的精神健康,自然更有利排除萬難,儘快解決“四業”問題。

近幾年,由於不少青年被誤導,缺乏正向價值觀,故受煽動而違法亂紀,最終鋃鐺入獄,斷送前程。要重塑正向價值觀,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無疑是上策。特區政府應加強向青年推廣中華文化,令他們承傳傳統美德。

此外,有研究發現,很多年輕人不懂處理情緒問題。長此以往,將不利人際交往,更會影響事業發展。為此,教育局和相關部門應擔當更積極的角色,推廣情緒教育,並幫助老師接受相關培訓,更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

只要我們為青年提供更多正向發展選擇,並坐言起行,用行動及說話關愛青年,他們便能獲得充足養分,逐漸成長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和專業技能、積極終身學習的新一代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