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隔離」密鑼緊鼓 打疫苗刻不容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及深圳達成共識讓北上港人“逆隔離”,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做法,畢竟短期內要達致“0+7”的檢疫安排並不現實,兩地宜積極變陣,尋找令國家對香港與內地通關更放心的方案,盡快落實新措施,才能便利香港與內地人民互動,共同掌握和發揮好大灣區機遇。

在疫情下,港人北上需要接受“7+3”隔離檢,由於受每日2000個名額限制,加上難以預訂“健康驛站”檢疫房間,不少想到內地卻不屬於人文關懷特殊情況的港人都“一額難求”。可幸,特首李家超廣納民意,主動向內地提出“逆隔離”構思,並獲得內地省市的正面回應,為港人帶來曙光。

事實上,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早前在論壇活動中,也勉勵香港要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提出四點希望:希望香港繼續主動作為、做強專業服務、加強人文交流,以及深化與內地合作。香港各界都期望特區政府能盡快公布“逆隔離”方案的細節,包括統一檢測、隔離及閉環標準等,深信只要香港與內地踏出第一步,日後便可在此基礎上繼續優化安排,甚至進一步放寬名額,助香港與內地恢復正常的互動交流。

但話說回來,港人除了力爭全面通關外,也應履行好自己的責任。隨着香港新增個案再次“破萬”,我們應反思如何做好抗疫工程及提升疫苗接種率,才能令中央放心?環顧全球,疫苗的保護性毋容置疑,惟香港目前的接種率仍未達標,尤其是一長一幼的群組非常不理想,約兩成年滿80歲人士未打針,三歲以下幼童更有逾八成未接種疫苗。

倘心存僥倖,既不願意“打針”,卻又不想當局收緊社交距離、小朋友能維持實體學習,甚至要求內地打開“通關”大門,這是什麼道理?

大馬之旅:說好香港故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新一任特首李家超甫上任,便強調我們不能只秉持「有麝自然香」的心態,更要「畫公仔畫出牆」,說好中國香港故事,讓世界各地群眾掌握香港優勢及各方面成就。

民建聯一直以貢獻祖國和香港為己任,自然當仁不讓,組織外訪團,兵分三路,於9月4日出發前往東盟國家,說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

筆者擔當星馬團(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團長,9月4日到達馬來西亞後,與團員先後拜訪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全球最大橡膠手套製造商Top Glove、馬來西亞大專青年協會等,並獲祖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接待,行程緊湊。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香港一直「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我們向馬來西亞一方重點闡述香港背靠祖國、面向東南亞的優勢,對方紛紛附和。部分人更明言香港甚為吸引馬來西亞商人,並對中國的發展及香港的金融體系滿懷信心,期盼香港繼續發揮橋梁作用,成為世界與大灣區對接的跳板。我們亦介紹了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指出該計劃將令香港深度融入大灣區,讓他們明白香港的橋梁作用只會日益增強,吸引他們前來尋找商機,互惠共贏,並以香港為橋,進入大灣區內地市場。

拜訪祖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期間,歐陽玉靖大使向我們介紹中馬關係現況,強調中馬傳統友誼跨越千年,是相互重要的戰略夥伴。兩國早前同意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為發展雙邊關係指明方向。就此,我們回港後會與本地商界分享,促成他們與馬來西亞商界合作,加強兩地雙向的經貿關係。

9月7日,我們完成馬來西亞行程,出發前往新加坡,盼能再接再厲,促進新加坡與香港於經貿和民生等方面合作,互聯互通。

推出大灣區教育政策 支援港人子女學校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七一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寄語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而關鍵之一是更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0年,長居廣東省而年齡介乎6-18歲的港人已逾十八萬,惟他們於內地接受教育,選擇有限。香港家長向來重視子女教育,若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更多樣的教學模式,將減少北上港人的後顧之憂,從而更投入參與大灣區建設,把握機遇。

今天,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同步開學,為港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選擇,見證香港進一步融入大灣區,意義深遠。

兩校位處廣州南沙,由西九高鐵站前往南沙,只需35分鐘。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採用「中小學一條龍」辦學模式,提供香港課程,與香港教育制度接軌。學生可參與香港中學文憑試,並以此成績報讀香港、內地以至海外大學,無疑甚具吸引力,故報名熱烈,人數超過預期。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學,則意味大灣區再添一所頂尖大學,並促進粵港兩地的科研合作。

教育有新選擇,除了滿足北上的港人家長需要,更讓下一代茁壯成長。下一代既能獲取寶貴的內地生活經驗,熟悉內地民情,又能保持與香港的聯繫,兼具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畢業後穿梭香港與內地,將遊刃有餘,前途更見光明,並有助貢獻香港,貢獻國家。

兩校開學是粵港合作的大進展,加快要素(特別是人才)流動。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報名熱烈,可見港人子女學校大有可為,香港政府應繼續與大灣區各級政府合作,推動更多港人子女學校成立。猶為重要的,是香港教育局不能把目光局限於香港,應更積極有為,制定全面的大灣區教育政策,扶助港生及港人子女學校。

以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為例,每年學費高達10至12萬人民幣,基層家庭難以負擔。要讓港生享受優質而廉宜的教育,教育局必需確立「錢跟人走」的原則,參考現有的「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把跨境經濟援助擴展至基礎教育。此外,隨著港人子女學校陸續開辦,未來將有更多居於內地的港生應考中學文憑試。教育局須盡早籌謀,於內地設立試場,免卻他們舟車勞頓之苦。

早前,我們民建聯委託香港政策研究所,就大灣區教育政策提出建議,還望政府詳加考慮,盡早推出大灣區教育政策,以應市民之呼,以讓香港更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增強發展動能。

堅持「一國兩制」 主動務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一帶一路」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既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也是由中國智慧提煉出的國際合作新模式,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促進兩條經濟走廊上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緊密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互惠共贏。

8月31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視像出席由特區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指出「香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充分肯定香港角色。

韓正副總理還對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四點希望:

首先,「繼續主動作為,推動與共建國家開展更多務實合作」,是提綱挈領,強調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應有態度。香港得天獨厚,「背靠祖國、聯通世界」,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沒有內地城市可比擬。國家更於「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支持源源不絕。我們要善用優勢,主動出擊,化為成果。

「做強專業服務,打造『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台」,以及「加強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則是指明香港運用「兩制」獨特優勢來發揮所長的兩大方向。前者是「保持普通法制度,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業,完善金融服務與合作」,促進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後者是「發揮對外文化交流窗口作用」,增加與各國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我們要維護法治,令專業服務平穩發展,鞏固優勢,並運用各種文化軟硬件,例如西九龍文化區完善的配備,推出豐富多采的節目,吸引各地人民到訪。

最後,「深化與內地合作,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醒我們「一國為根」。我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能只是「單打獨鬥」,而應「加強與內地省區市合作,創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水平,共同開闢『一帶一路』市場」。「兩制」差異造成優勢差異,惟以「一國」有機結合香港與內地各自優勢,便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

實現上述「四點希望」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內則符合國家、民族和香港根本利益,切合一國兩制宗旨;外則造福各國人民,共享繁榮。我們民建聯、新社聯定當竭盡所能,利港利國利世界。

國民教育由下而上 強化內容立竿見影——淺談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大學曾有一門基礎課程,探討在全球化浪潮下,美國文化對世界各國,尤其對年青人的影響。荷里活電影、迪士尼樂園、美式快餐、牛仔時裝、超模、NBA、世界500強……幾乎代表了二十世紀最優越、時尚、先進的文明產品。Hyper-reality,夢幻比現實還更真實,人人趨之若騖。

近年來,中國硬實力和軟實力都突飛猛進,東升西降之說已不新鮮。然而,黑暴事件突顯了香港教育界及學術界在這方面的脫節、滯後。從小被錯誤的歷史觀誤導,對祖國又缺乏正確認識,年青人實難抵禦各種陰謀與陷阱。

國民教育要收立竿見影之效,需滲透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中。

第一,教育局、教育機構、中、小學及大學,要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更新優化課程內容,去蕪存菁。第二,因應不同科目,中、小學、幼兒師資培訓須加入國情與文化內容,在日常課堂施教,由科組負責人推動及監督。第三,評核要求及評分佔比,需配合課程目標與內容,達致教、學、評一致。第四,正規課程以外:校內課外活動、早會、週會、學術日、遊學、比賽;以及校外比賽包括學科、音體藝、朗誦、辯論、閱讀、寫作、STEM、傑生選拔等,適切地融入國情內容,調整得獎標準及增加項目。第五,循國際試例如IB、IGCSE等申請香港各大學的非聯招學位,應加考一項國情筆試,這相類於教育局由2023年9月起,BLT(《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及格成為公營學校教師入職條件之一。筆者有朋友多年前修讀PGDE(教育文憑)課程,電腦應用重考合格才獲頒畢業證書,事理同出一轍。既然運用公帑資助大學生學費,非聯招考生有責任應考,或作為入讀後升級的條件。

國民教育推行經年,優化現有策略措施,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