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法理順職責 助各方共同維護國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就黎智英一案的爭議,早前李家超特首積極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以進一步闡釋《港區國安法》的立法原意和目的。於昨天(十二月三十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港區國安法》第十四條及第四十七條作出解釋,本人對此堅定支持。

是次釋法合符法、理、情,且是必要之舉。過往一直有別有用心者,試圖妖魔化人大釋法,惟根據憲法和基本法,《港區國安法》以至《基本法》條文的解釋權均屬人大常委會。回歸以來五次釋法,更證明此機制行之有效,有助平息本地法律紛爭,讓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這次釋法一錘定音,為本地司法實踐提供最權威的指引,既平息重大的法律爭議,更堵塞法規執行機制的漏洞,讓國家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這再度印證人大釋法是我們法制重要而無可取代的組成部分。

就《港區國安法》第十四條及第四十七條,全國人大常委會闡明了相關條文的法律含義,進一步確立特首及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責,不但無損司法獨立,更有助理順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和任何組織於維護國安方面的權責,助各方發揮各自角色,共同承擔相應責任和義務。

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更屢番污衊。惟觀乎西方國家,他們亦禁止沒有本地執業資格的人士插手國安案件,更側面印證是次釋法合法、合理、合情,相關「批評」只是刻意而為的污衊,不值一哂。就此,筆者支持香港國安委和特區政府盡快就相應問題作出判斷和決定,化解國安風險。

內地香港相向而行 團結一致落實通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喜迎兔年新氣象,李家超特首帶領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放寬防疫措施,包括取消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取消限聚令,取消檢疫令,不再界定密切接觸者等,與內地“入境免隔離”的新政策相呼應。

在習主席和中央的關懷下,香港市民和商界期盼已久的通關即將成為現實,不少市民都舉手指公大讚內地與香港特區政府的相向而行。大家掃了兩年的疫苗碼,搶了兩年的健康驛站,似乎終於要告一段落了。

大家都熱切期盼一個逐漸恢復全面通關的春節。李家超特首強調通關要有三個原則:逐步、有序、全面,也就是香港一直提倡的“漸進式復常”。為了儘早落實通關,由政務司司長帶領的“通關事務協調組”正爭分奪秒推進籌備工作,特首亦表示已經與內地相關單位接觸,希望提交通關方案,在1月中旬之前實現通關。

內地與香港經歷了三年的封關,而現在,大家終於可以重新自由往返內地與香港,香港市民不用再預留兩周甚至一個月、符合隔離要求才能回鄉、經商或旅行,內地朋友也可以免受隔離之苦來港出境遊。因此,我們更要感謝現時密鑼緊鼓地籌備通關事宜的紀律部隊及相關公務人員。聖誕假期間,有不少市民見到紀律部隊已在各口岸管制站、西九龍高鐵站就位,進行關務演練、校正清關設施、檢查防疫裝備等;航空、貨運人士亦積極檢修、更換設備,以求跨境服務能夠儘快復常。

內地和香港的通關政策一出,不僅滿足內地與香港尋求再度連接的共同願望,更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相信通關將成為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強勁東風,大灣區有望加快更多有關創科、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合作,而香港可憑藉“融入國家、聯通世界”的優勢,進一步吸引有意投資內地的外資業務以香港作為基地,打通外資、港資與內資聯通的脈絡。

2022是香港邁向“由治及興”新階段的一年,香港的凜冬已過,隨著全面通關漸近,2023年會帶給我們中國香港更多的機遇與活力。

提請釋法合憲合情 促使法律更完善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黎智英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控多條罪名,卻獲法院批准其越洋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Tim Owen,為其抗辯。此事鬧得沸沸揚揚,不少人均認為法庭這項判決偏離立法原意,或會造成國安漏洞,故李家超特首早前提請人大常委會釋法,以求釐清沒有本地執業資格的律師是否能參與國安案件——特首身為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此乃理所當然之舉。

據悉,明天(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將舉行人大常委會會議,有機會加插議程,就港區國安法相關內容釋法。筆者對此深表支持,相信此舉能釐清相關條文,為香港司法實踐提供最權威的指引,從而平息爭議,讓港區國安法更完善,得以準確貫徹落實。

過往至今,一直有論者妖魔化人大釋法,聲稱會損害法治,惟《國安法》明確規定,條文的解釋權屬人大常委會,而眾所周知,回歸後人大常委會已多次根據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就基本法內容釋法,從而有效協助香港平息法律紛爭。由此可見,人大釋法是我們法制重要而無可取代的組成部分,具有定海神針作用,讓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

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完善特區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就此我們必需擺正心態,認清並支持人大常委會和特區法院發揮各自角色,共同促進法律細節於實施中持續完善。就著《國安法》爭議,由於其落實時間尚短,大眾尚未充分了解,人大釋法無疑能一錘定音,確保《國安法》忠實執行,防範國安危機——這亦彰顯中央政府對特區的主權及憲制責任,是一國兩制題中應有之義。

關愛隊申請指引得宜 愛國愛港弘揚獅子山下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上述歌詞膾炙人口,摘錄自經典粵語流行曲《獅子山下》,道出我們中國香港市民面臨逆境時艱苦奮鬥、同舟共濟的「獅子山下精神」。

2020年至今,疫情肆虐,市民面對著種種困難。疫情最嚴竣時,政府人手及資源更異常緊拙,但慶幸有不少愛國愛港團體挺身而出,積極支援處境窘逼的市民,如派發防疫抗疫物資,讓其得到關愛,渡過困厄,並迎來曙光,邁過將近三年的「疫」境。

李家超特首於競選政綱中提到成立18區關愛隊,以支援政府地區工作,並於日常推行關愛行動;民青局麥美娟局長更強調,盼望透過關愛隊重建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精神。筆者對此喜聞樂見,相信不少愛國愛港團體均符合資格,加強延續疫情期間的關愛服務,繼續弘揚「獅子山下奮鬥精神」。

早前,政府宣布關愛隊率先於荃灣及南區推行。眾人翹首以盼,於日前開始接受報名。申請團體須符合一系列規定,包括承諾不會從事危害國安的活動、成員不能有刑事案底等。當中最矚目的,是申請團體必須曾舉辦特定類型活動,以支持或配合政府政策。

有意見認為申請要求過於嚴格,聲稱「不曾辦過慶回歸、賀國慶或防疫活動不等於不愛國不愛港」,但這似乎誤導了思維。

今屆區議會初期亂象叢生,淪為反對派和黑暴的「政治秀」平台,市民仍歷歷在目,香港備受煎熬。實施了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由亂到治,並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但誠如夏寶龍主任所言,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我們「必須對一切反中亂港、反中亂澳勢力堅決打擊、不留縫隙」,不能再讓他們一邊收取特區政府津貼,一邊卻做著「親者痛、仇者快」的破壞行為——香港發展不能再自我殘害了。

愛國愛港,口說無憑。破壞派偽裝成愛國者,更是早有先例。因此,「曾舉辦特定類型活動,以支持或配合政府政策」十分必要,是愛國愛港最基本的證明。

有意見再追問:某些團體服務社區多年,只是「不太政治化」而不曾舉辦指定類型活動,又或痛改前非,意欲成為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為何就不給他們機會?

其實不然。正如習主席所言:「只要真心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只要熱愛香港這個家園,只要遵守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法律,都是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都可以出一份力、作一份貢獻。」這些團體現在或許尚未符合條件成為關愛隊,衹要他們真誠真正的遵守法律法規,他們將有充足時間,證明自己,大可最終重新加入到愛國者陣營裡來。

香港是多元社會,筆者期望關愛隊為市民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惟要強調,「愛國愛港」和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是基本,反中亂港者必須排除在外。在「愛國愛港」的旗幟下,只要奉公守法,擁護香港的憲制秩序,無論持何種思想觀念、政治取態、宗教信仰、利益訴求,最終都必能為港為國為民貢獻己力。

創科“官產學研”勢在必得 攜手打造科技惠民城市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2022年是創科年,自7月1日新一屆特區政府就任起,習近平主席訪港期間親自視察香港科學園,孫東教授為重組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出力獻策並規劃,落實李家超特首施政報告提出的大力推展的創科設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立法會補選再度納入創科專家教授……這一切都體現出中央與特區由上而下主動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致力將香港打造成國家“十四五”規劃定位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給予我們創科發展強大的底氣與信心。

今年,創新科技與工業局秉持“以結果為目標”的理念,並不斷重申其四個主要發展方向,即完善創科生態圈、豐富創科人才庫、加速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步伐、深化與內地的創科合作。在最新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特區政府就四大方向再次提出八大策略,制定了更為清晰詳細、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規劃。

香港在“學、研”方面一直擁有世界領先的科研優勢,香港有5間本地大學長期位於世界大學排名首100名,而科學園、數碼港和應用科技研究院更被視為科技專才、科技研發與投資發展的搖籃。雖然香港在“產”方面一直被詬病跟不上發展,使得研發成果無法及時落地產業化,但有了“官”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將進一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河套地區建設的發展戰略,與大灣區各城市優勢互補,完善創科上中下游產業鏈,例如由深圳負責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東莞進行量化生產。相信在“官、產、學、研”的完美配合下,香港將發展成創科中心,儘快形成產業集群,科技成果逐步面向全國、東盟、世界。

相信最新的創科藍圖也令市民大眾感到振奮,因為發展創科不僅是一個國際級、高大上的理想計劃,更與我們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當香港能利用創新科技就社會問題對症下藥,市民將獲得更加便利的生活。例如已經發展成人們日常生活一部分的電子錢包轉數快、登記數逐年倍增的電動車、由組裝合成法建成的“簡約公屋”等,解決了市民轉賬不便、都市碳排增加、公屋落成慢等問題。創科更會為新興產業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也可能優化當今一些繁複的工作流程。創科發展藍圖不僅將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將惠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領導下,“官產學研”會加強合作,令人信心大增,一齊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與世界宜居城市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