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設大灣區各城市辦事處 更好服務港人造福香港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立法會正繼續審議撥款條例草案,整體上,我們和全香港市民都熱切期待撥款條例可早日造福市民,造福香港。我們關注不少在內地工作、營商、讀書及生活的港人,不時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需要求助。現時,特區政府雖已設立五個駐內地辦事處,解決在內地港人的求助及查詢,又會協助將內地港人的意見及訴求,向內地相關部門反映及跟進。我們民建聯、新社聯認為,特區政府支援在內地的港人,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特別是隨着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特區政府在鼓勵及協助港人北上方面,必須扮演更積極的推動角色,因此,站在最前線的各內地辦事處,無論是職務、規模、編制,以至設立的數目,都必須與時俱進、擴大充實。

然而,我們關注到,當局現時仍以駐粵辦及駐深圳聯絡處為主力,支援在大灣區九個市的港資企業及港人,是未有看到大灣區高速發展的專責支援需要。首先,駐粵辦除支援大灣區,其實仍有其他重要工作,包括負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及雲南的經貿和其他範疇,亦又要為五個省區遇上困難的香港居民提供實務性的協助,可見駐粵辦本身職務繁忙,要緊貼處理大灣區內各市的事務,或會分身不暇。

再者,大灣區範圍十分廣泛,港人居住在不同城市,所面對的情況,亦不盡相同。現時,逗留、居住或生活在廣東省的港人,超過50萬,而參考駐粵辦接獲港人的求助個案,2020年只有500宗,2021年有555宗。從數字所見,駐粵辦一年只接獲5百幾宗求助,相對於50幾萬的人口,求助比例實在非常低。我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跟進的比較複雜的港人個案都有幾十宗。究竟,是在廣東的港人真的毋須尋求駐粵辦的支援,抑或覺得,太難,遠水不能救近火?試想想,住在大灣區西岸的江門,或北部的肇慶的港人,即使遇到求助的需要,很難前往廣州駐粵辦尋求幫助,尤其是在防疫的情況下,結果,只有遇到非常的大的急事,才會求助駐粵辦,遇到一般事務,情願自行解決。事實上,不少內地港人便因而自費成立團體及商會,向當地港人提供幫助,處理他們的需要及求助。

我們都明白,像我們民建聯和新社聯地區服務處一樣,「總有一間喺左近」的概念和做法,在幅員廣闊的內地,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們非常歡迎財爺和政府在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中表示,會增撥資源資助在內地的港人團體,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功能,與駐內地辦事處共同合作,為港人提供更好的服務。當然,內地港人團體只能作支援性質,向內地港人提供服務的主責,還是應由駐內地辦事處擔當,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整個發展範圍十分廣泛,九市的定位及角色並不一樣;有集中現代服務業及先進製造業,亦有從勞動密集型,轉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因此,每個城市提供的發展空間及對人材的要求,都根據該城市的發展定位而不同,同樣,擁有不同技能及發展取向的港人或青年,亦會根據個人要求,選擇到大灣區不同的地方落腳,所以,必須要有具備政府職能的駐內地辦事處,才有資源及能力,提供全面權威的資訊及及時協助。

所以,要真正鼓勵及協助港人到大灣區發展,不能只靠一個駐粵辦,必須在內地九個城市設立專責辦事處,才能更好地掌握該市情況及發展,專職支援該市的港人及港商,提供更及時的服務。

香港的未來,就是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為全國人大政協及全國團體代表界別的立法會議員,此界別還包括海聯會、工商聯、僑聯、婦聯和青聯的領袖。我們非常感謝特首、財政司司長、政制內地事務局和民政事務局的局長們和我們這個界別網上面對面進行了真誠的交流。

我們非常希望政府在籌劃及推動政策方面,更積極聯絡該界別,發揮好他們的優勢,協助特區政府的相關工作;我們期望政府更重視這些全國港人代表委員的意見,多與其定期溝通,既能更深入了解中央和內地想法,亦可聆聽好本地聲音,共同保生命、保健康、保經濟、保民生,為香港再出發、再騰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而努力。

放寬不等於放鬆 嚴防反彈需防患於未然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民建聯副主席 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2022年伊始,香港就被「不請自來」的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早前全港上下辛苦維繫幾十日的「清零」突然「斷纜」,隨之而來的是與日俱增、數以萬計的確診個案。早前部分人鼓吹「變種病毒Omicron宛若流感」、宣揚「與病毒共存」,這種想法在逾8000宗死亡個案這一駭人聽聞的數字下顯得格外無知。事實證明不可輕敵,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經歷了「幾何式」激增的個案,在數以百萬計的港人確診後,疫情終於呈現回落跡象。政府早前宣布今日(21日)起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食肆恢復晚市堂食至晚上10時,戲院、室內外體育處所、健身中心、美容院和按摩院、主題公園、博物館等場所亦重開。消息一出,相信全港市民都鬆了一口氣,「宅家」許久終於可以約上好友小敘;作為受影響業界人士,終於可以正常營業,告別「手停口停」的日子。於是,從前幾天的復活節假期開始,就可以感受到很多人的心已經按捺不住地要飛出防疫措施的「牢籠」,放寬首日,更是從媒體的報道中見到街上、戲院、樂園等處所人山人海、摩肩擦踵。

疫情已經持續困擾香港三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運作、市民身心健康均造成巨大損失,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利於經濟復甦,亦有助緩解市民長期積壓的抗疫疲勞,但必須強調的是,放寬措施絕不等於可以放鬆警惕,相反,我們要更加小心,嚴防疫情反彈,更要預防第六波疫情到來。從個人層面看,要以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為重,外出時正確佩戴口罩及做好清潔消毒工作,防止病毒侵入人體。經常進行快速抗原測試,確保安全的同時有助「早發現」。當然,積極接種疫苗亦是十分必要,能夠有效預防重症和死亡悲劇的發生;從政府層面看,「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要做好,包括加強執法工作以嚴防及嚴懲「鑽空子」行為。吃一塹長一智,要與病毒「鬥快」,就必須做到防患於未然,加強病毒追蹤功能,及早截斷本地傳播鏈,讓病毒無路可走,讓第五波疫情的悲劇不再重演。

履行好主體責任 從嚴抓好抗疫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第五波疫情來得既急且猛,近日疫情稍為放緩,但正如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重申,中央支持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負起主體責任,要把中央援港抗疫措施用好。鑑於不少專家指出第五波隨時反彈,特區政府必須從嚴抓好防控抗疫,我們亦支持加強執法,協助政府與市民一起走出「疫」境。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多,特區政府團隊、醫護團隊、前線抗疫人員和政黨社團義工等一直堅守崗位,令香港疫情一直處於平穩。此外,警隊在困境下不忘初心全力抗疫,由追蹤病源傳播、圍封強檢、協助居民撤離、票控違例者、打擊疫情騙案等,都守好每一道防線,盡顯警隊逆境自強、救急扶危的精神。

無奈第五波來襲,香港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醫療系統崩潰,抗疫前線疲於奔命外,普羅市民也求助無門,只能自救。我們感激中央政府和內地同胞適時出心出力挺身幫助,香港近日總算把嚴峻的疫情遏制下來,但有專家警告,隨着分階段放寬措施,社區人流增多,疫情可能反彈。因此,特區政府必須從嚴抓好防控,做到萬無一失。

夏寶龍主任近日在援港抗疫工作協調會上亦強調,要充分認識香港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性、反覆性和援港抗疫工作的複雜性,支持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負起主體責任,把中央支援香港抗疫的措施用好,確保物資發放到位、設施利用到位,全力減少死亡、減少重症和感染,並採取嚴格措施防止疫情輸入和反彈。

特區政府必須汲取第五波抗疫方寸大亂的沉重教訓,部署好、善用好中央一切的援港軟件硬件,勿再錯失「備戰」的黃金時機。同時,為保障公眾健康,我們也支持加強巡查,嚴打違例行為,打擊煽惑「播毒」流言,以減低病毒傳播風險。

疫情下行不鬆懈 咬緊牙關防反彈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所謂「波係圓嘅」,比賽未到最後也不知誰勝誰負。面對今場重創香港醫療和經濟體系的第五波,我們香港在中央傾力支持下,總算咬緊牙關走出了疫情高峰期,但抗疫戰如同球賽,未到最後一刻大家都不要鬆懈。專家也提醒社會各界,一旦誤以為疫情正走下坡而掉以輕心,第五波反彈不足為奇。

本港疫情近日有明顯緩和跡象,但每天呈報確診人數仍數以千計,相對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來看,目前尚處於高水平。不過,不少人經歷過每日確診個案數以萬計的慘況後,如今已迫不及待外出鬆一鬆。而隨着禁飛令取消,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將陸續放寬,再加上清明、復活節假期到來,都令疫情再添變數。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以視像形式,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十次協調會。他強調,援港抗疫的專班成立40多天以來,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選派精兵強將爭分奪秒,加快方艙醫院等援建項目的建設,又源源不斷向香港提供各類醫療和生活物資。他勉勵專班要堅定信心、毫不鬆懈,把中央援港抗疫的各項任務不折不扣落實好。

的確,在中央的關愛支持下,各界充分體現了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的同胞之情。我們理解不少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各行各業也苟延殘喘,但要徹底打倒病毒,除了中央和同胞們出手相助,還得靠全港市民堅守社交距離,並履行接種疫苗和接受核酸檢測等共同責任。

抗疫戰一天未結束,我們也沒有鬆懈的條件。唯有特區政府所有部門都積極堵塞防疫漏洞,更要為迎戰可能出現的第六波疫情做好準備,同時各界要團結一致,齊心防範各種風險隱患,香港才能在疫情防控戰中取得最終勝利,有望逐漸打開與內地的通關大門,抓住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恢復經濟民生。

社區義工 抗疫真英雄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陳勇

抗疫兩年以來,尤其今年第五波爆發,社區有一大批有心人,在疫情最嚴峻、市民最彷徨之時,無懼病毒、不辭勞苦,全心全意全力投入支援社區的工作,將個人危險置之度外,這班社區義工是抗疫真英雄!

疫情嚴竣,防疫措施不斷收緊,對社區服務帶來巨大挑戰。由於疫情不能聚眾,街站等傳統服務大受影響,對於訊息發放及物資派發同樣帶來難題。不少社區義工及幹事議員,藉不同網上渠道拍短片和做直播,還有派信箱,高空「嗌咪」廣播等,向市民第一時間報告區內最新情況,以及如何處理和應對不同問題,令市民可掌握最新最快資訊。

社區服務另一挑戰就是上門探訪服務,多得很多社區義工的無畏無懼無私地奉獻,冒着巨大風險在各區為居家檢疫乃至確診家庭上門送藥送物,為市民籌募、收集、派發各種抗疫物資,默默盡自己所能貢獻社區。

經過連月的工作,這些社區團體組織和義工持續發揮出有效的民間社區系統,自發自動服務。特區政府接下來派發主要中央援港物資防疫包給全港市民。同時凝聚並聯同上述的義工群體,持續發揮好社區力量,更快地將各項防疫物資,火速送到每一家手中,加快戰勝第五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