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賢能入「熱廚房」 領港人開創新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候任特首李家超正密鑼緊鼓籌組新班子,自從中央出手推出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香港的選舉制度後,昔日聞虎色變的政壇「最熱廚房」,如今再次熱鬧起來,坊間流傳不少有能力的堅定愛國者都躍躍欲試,期望為港為國出一分力。社會各界期望李家超選賢任能,尤其針對香港的深層次問題,組成一個熟悉行情、能做實事、儘快見到效能的管治團隊,幫助香港排難解困,抓緊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造福香港。

過去的政壇,幾乎無日安寧,行政立法關係繃緊,立法會成為禍港政客的舞台,經濟民生議題討論和落實都嚴重不足,拉布流會的戲碼卻日日上演。例如,在上一屆立法會任期中,議員共提出逾五百次「點人數」要求,虛耗87小時,因法定人數不足導致14次流會,浪費70多個小時會議時間。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有心做實事的議員,長期在議事堂虛度光陰,確實消磨意志。

可幸,香港國安法的落實一洗香港政圏的歪風邪氣,完善選舉制度後,也把「不愛國者」拒諸議事堂門外。如今立法會重回正軌,為社會發展和利民政策出台提供了客觀基礎,加上行政會議早前通過重組特區政府架構建議,正待立法會審議通過,在新架構下,問責團隊會擴大至三司十五局,並增設三個副司長職位,有助提升施政效能。

當然,「熱廚房」雖然稍稍降溫,但為官者前路依然充滿挑戰。畢竟香港經過長年累月的政治爭拗,黑暴造成社會嚴重撕裂,加上住房、向上流動等深層次矛盾愈累愈大,還有疫情反覆,與內地通關一拖再拖等,一籃子的工作很難一蹴而就,至於長遠提升管治質素等重任,就更是「路遙知馬力」。候任特首李家超如何招攬賢德之士走入官場,引領港人開創新篇,大家肯定非常期待。

嚴防密守應對本地傳播鏈和國外新變種的雙重夾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本港社會剛剛走出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陰霾,隨着社交距離逐步放寬,市場經濟得以復甦、市民得以從長期抗疫的疲軟心態中「喘口氣」。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日前有專家推測本港將在6月迎來第六波疫情的爆發,對此說法眾說紛紜,甚至有人直批該言論「引發市民恐慌」。筆者認為,恐慌心態的起因是缺乏了解,結合國內外疫情走勢和抗疫形勢,客觀地分析數據、科學地看待疫情,並採取有效預防疫情爆發的各項措施,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市民恐慌、有效保障港人健康。

「內防反彈」 嚴防本地隱形傳播鏈

本港第五波疫情從今年1月爆發,至今連續多日維持在單日確診病例二百多例的狀態,相較最高峰時期單日新增確診幾萬例,疫情確實是有所回落,可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暫時未見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但當確診數字持續維持在一定水平未有回落時,說明本地一定存在不少隱形傳播鏈。從近日新增確診來看,「星月樓」、「御善私房菜」等群組的傳播,說明伴隨着防疫抗疫措施的放寬,病毒有了更多機會在本地社區中悄無聲息地繁衍和傳播。

那麼是否有必要突然收緊防疫抗疫措施呢?筆者認為,市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來現今這一刻,和家人共度佳節、約上許久未見的三五好友在這沉悶冗長的抗疫生活裡把酒言歡,受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終於得以復工,「手停口停」的打工仔終於可以不再依賴政府援助,靠雙手搵食……此時收緊,恐會讓一切復甦戛然而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政府需要根據疫情發展隨機應變,做好一切準備,不斷加強強制檢測的範圍、提升能力,對確診者實行「早發現 早隔離 早治療」方案,加強對病毒的追蹤功能,查找並及早斬斷本地隱形傳播鏈等等,如此才能在放寬防疫抗疫措施的前提下,遏制本地疫情的爆發。放寬防疫抗疫措施來之不易,市民更要倍加珍惜,切勿因為放鬆警惕而「大意失荊州」。

「外防輸入」 死守外國新變種入侵

歐洲疾控中心日前將Omicron亞變種病毒BA.4和BA.5列入「高關註變異株」,根據其發布的報告,新變種病毒可避開由感染或接種疫苗帶來的免疫保護,進而導致感染風險增加,預料未來少則幾星期,多則幾個月,歐洲病例將激增。專家擔憂一旦BA.4和BA.5侵入本港,恐引起第六波疫情。

回顧本港前五波疫情,皆因輸入病例流入社區引起爆發,各界多次強調「外防輸入」一定要嚴謹、一定要滴水不漏,奈何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愈來愈強,對「外防輸入」工作的要求愈來愈高。政府早前因應疫情放緩,取消針對九國的「熔斷機制」,惟國外普遍採取對疫情放任不管的「與病毒共存」模式,相信將淪為新變種病毒不斷繁殖的溫床。從最近的疫情走勢來看,單日新增200多例中,輸入病例佔三四十例,比重並不低。對此,為了防止亞變種病毒BA.4和BA.5傳入本港,一定要嚴防緊守,政府要隨時關註國外疫情變化,適時調整針對海外抵港人士的各項措施,將病毒拒之門外,這是最重要亦是最省事的一步,否則輸入病例流入社區,一傳十、十傳百,後果不堪設想,屆時全港社會又將重蹈第五波疫情覆轍,投入諸多資源,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不說,750萬香港市民的生命將再次受到威脅,代價之慘痛,不容鬆懈,政府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防止爆疫悲劇再度上演。

改善公務員內部文化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公務員奉「按本子辦事」為圭臬,為市民所議久矣,尤其是在抗擊疫情上。每當事情進展至實行階段,卻時常受阻於一些無關核心的「規章」,而頗多部門和部分公務員卻甚少運用其智慧與魄力,多寧願選擇遊走於模糊處,而非勇於突破困難,取得快速成果。

值此之際,選舉制度漸臻完善,愛國者治港的格局陸續展開,公務員制度及內部文化若不與時俱進,不但無法符合市民期望,亦阻礙新一屆特首大刀闊斧,帶領香港由治及興。

李家超已於5月8日圓滿順利當選為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其政綱第一部分即着墨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可謂綱舉目張,點出改革關鍵。「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單靠有魄力解決問題的公務員隊伍而沒有與時俱進的績效獎懲制度,又怎能達到良政善治?反之亦然,故需並舉兩者。

我們喜見李家超政綱兼具二者,既強調培養團隊精神,亦有制度變革。在此拋磚引玉,分別就改善制度及內部文化提出淺見。

制度方面,要由「規章為重」轉為「結果為重」,着眼為民解困,就要首重市民與地區服務者對結果的反饋,並以此為獎懲的準繩。很多部門與市民密切接觸,如運輸署、食環署、房屋署等,市民口碑尤其能反映相關人員為市民排難解紛的熱誠及方法。

同時,獎懲機制和結果宜定期公諸於眾,促使市民踴躍反饋。為民解困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視解困過程中的全程溝通。新一屆政府宜審視部門回覆個案的全流程,確保公務員能一步步向市民展示進度。據悉,有些部門回覆個案的流程欠妥,市民心急如焚,卻遲遲未有回音。部分曠日持久的個案,如建議增設社區設施,即使部門應允落實,往往沒有定時匯報,只概略交代竣工時間。工程延誤時,更不會另函通知。即使最終能解決問題,卻難讓市民信服。如真正為民,何必吝嗇於交代?短期內要令市民感到政府效能明顯提升,這更是重要舉措。

至於使公務員內部文化煥然一新,士氣高昂,部門首長更負有重大責任,必當身先士卒。一直以來,有評論政府以至建制派均側重實幹而較弱於宣傳。李家超提出「不分你我,積極互補」的公務員團隊精神,部門首長不但要身體力行,更要善於向大眾「展現」。新時代便該善用新科技,聘請專業人士,針對不同受眾宣傳,務求向社會上下傳達訊息:「我們公務員團隊現正變得更優秀了!」

從硬件到軟件——支持中國香港傳統戲曲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是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道出的至理明言。

回歸以來,各屆政府均強調文化產業發展。經長久規劃,多項大型設施陸續建成。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更計劃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於李家超候任行政長官的政綱中也列為重點。既有國家鼎力支持,又適逢政府換屆,將之逐步實現,正是最佳時機。

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就要能吸引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前來,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故復興香港既有的華夏文化猶為重要,否則交流產生的可能不是火花,而是不中不西的四不像。

政府應從何着手?普及中華傳統戲曲正是其一。

位處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於2019年運作,外觀美輪美奐。油麻地戲院亦預計3年內完成第2期建築工程,主要用於培育粵劇接班人。發展中華傳統戲曲行業需要的「硬件」,政府不惜工本提供了,惜「軟件」仍未完備。

例如,現時經城市售票網售票處購票,暫時多付現金或使用信用卡,十分不便兼落後。由於政府於去年推出消費券計劃,市民現在到店舖購物時,多數已可以使用八達通或支付寶。連普通店舖也能做到,新落成的戲曲中心又怎能有藉口?

第二,有意見認為: 相關的管理者不懂中華傳統的戲曲,且較忽視業界意見,為業界人士抱怨久矣。歸根究底,興建戲曲中心是為了助業界發展,而最明了業界需要的,是業界人士和戲迷市民,故戲曲中心的的運作安排應以他們的意見為先,這些都是軟件的主要內容。

第三,戲曲中心要自負盈虧,故租金高昂,據悉日租高達七萬元。與此相比,高山劇場則不足一萬元。高昂租金,一般中小劇團根本無力負擔,不利百花齊放,窒礙行業發展。要「以結果為目標」,短期內,自負盈虧的「原則」應有彈性。政府可加大撥款資助劇團,隨着行業發展才逐步減免;又或鼓勵、甚至提供誘因(如稅務寬減)來吸引商業贊助。

第四,戲曲傳承不足,觀眾主要為中老年人,年青人多未能欣賞到中華傳統戲曲的精粹。戲曲既要與時並進,又不能削足適履,以免面目全非,但宣傳戲曲的方式卻可天馬行空。苦於資金,業界宣傳乏力,推廣戲曲的工作只能由政府承擔。政府可以新潮的方式宣傳,吸引年青人接觸。

如缺少「軟件」,再華麗的「硬件」可能也只是擺設。戲曲中心已矗立在西九海傍,何時我們細心把「軟件」做好,何時這裏就是閃耀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廣納內地海外醫生 予港人更大保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在本港爆發第五波疫情的嚴峻時刻,中央果斷派出400多名抗疫經驗豐富的內地醫療隊人員來港支援,隨著疫情逐漸緩和,這批無私援港的逆行者也功成身退。港人除了要獻上感恩外,也應汲取沉重教訓,正視本港長期欠缺醫生的問題,積極引入海外和內地醫生,以免再有患者因醫護人手不足而無辜受苦甚或喪命。

第五波疫情來得既急且猛,特區政府眼見公營醫療系統爆煲,主動向中央請求內地醫護支援,而經歷了約兩個月的「抗疫戰」,本港疫情回穩,醫管局人手已回復正常,普通科門診服務也陸續恢復。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內地醫護團隊不僅咬緊牙關協助港人度過「疫境」,更展現了內地醫生醫術的高水平和高效率。

但話說回來,近年香港社會尚未走出政治撕裂,在內地醫護來港初期,有少部份港人仍自以為高人一等,戴上「有色眼鏡」點評內地醫護,甚至製造恐慌,揚言一旦出現醫療事故將無從追究云。惟真金不怕烘爐火,今次援港內地醫護充分發揮了在救治新冠病患方面的豐富經驗,改變了港人對內地醫術水平的偏見,為往後兩地醫護合作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醫管局表明一旦本港出現第6波疫情,不排除重啟與內地醫護協作。但為了更好地抗擊疫情及優化本港醫療體系,我們期盼特區政府能正視本港醫護界長期缺人的老問題,不能再任由業界只維護本地受訓醫生的利益,諸多設限抗拒引入海外及內地醫生來港工作。尤其今次抗疫經驗突顯了中西合璧療法成效理想,本港更應不失時機,盡早為香港醫療體系注入新思維、新力量,給予港人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