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安老應互相借鑒合作共贏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由李家超特首率領特區政府司局長及立法會議員一行的大灣區訪問團日前圓滿結束,這是疫情復常後,行政長官首次帶領立法會進行內地訪問。在李家超特首的帶領下,我們密鑼緊鼓地走訪深圳、東莞、佛山和廣州四個城市,參觀當地創科、環保、文體與青年發展等範疇的重點設施,亦有與廣東省領導與市領導會面交流,行程可謂滿檔。筆者與其他議員都覺得此行收穫頗豐,亦加深了對大灣區內地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認識。

緊接著,便是勞服局孫玉菡局長任團長帶領的大灣區社服機構考察團,由管浩鳴議員、中聯辦社會工作部周和副部長、譚贛蘭擔任副團長,蘇長榮議員與筆者亦有參與。三日的行程中,我們參觀了廣州、深圳、中山三個城市的養老服務中心與傷殘人士康復中心,深刻感受到內地社服機構的發展一日千里——在程序上活用科技,在服務上以人為本。如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綜合示範中心,我們見到平台運用大數據信息科技統合長者健康狀況和特殊需要,亦運用智慧養老創新科技了解和檢查長者需要,提供包括養老服務嚮導、助餐配餐服務、社區居家綜合照顧等服務,更設有認知症照顧專區。眾多服務非常細緻周到、「老人家友好」,務求滿足不同程度的安老需要。

從內地的安老服務中,可以見到不少香港的影子,如衛生監管、專業人士服務等。內地土地廣闊、人力充沛,本就有發展養老的先天性優勢,加上借鑒香港經驗,輔以政策支持、商界資助與創新科技,使得如今內地安老服務發展迅速。香港無法仿效內地的先天優勢,我們盼望特區政府在做法上借鑒內地經驗,未來互相助力、促進。特區政府可以從政策或資金上支持智慧化安老服務發展,早日打破「數碼鴻溝」,使得香港安老更上一層樓。

本港有近54萬名永久居民經常在廣東省生活,當中近9萬人為65歲或以上長者。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各行各業的大勢所趨,亦是為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港人實現多元化生活的不二選擇,相信通過香港與內地互相借鑒學習安老服務經驗,常年困擾香港的長者安養問題也將豁然開朗。

加強認識本地抗戰史和中國共產黨 更好維護國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夏寶龍主席早前訪港考察,既於「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致辭,又到訪了本地大中小學,可見本地國安和教育狀況關乎一國兩制事業能否再創高峰。我們必須更努力維護國安,讓香港安定安寧、繁榮昌盛,並持續完善教育制度,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世界視野和有抱負的新一代。

國安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要維護國安,除了要加強國安教育,更要加強國民教育,讓學生更全面準確認識國家歷史和現狀,從而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建立愛國愛港價值觀。這亦能增強他們的使命感,更自覺為國家貢獻己力,更自覺維護國安。

要認識國家近代史,本地抗戰史無疑是合適的切入點,容易引起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共鳴。香港這方面的歷史資源十分豐富,有大量有跡可尋的生動史料。現時,香港歷史博物館藏有約一萬一千件文物與本地抗戰史相關,另外尚有部分本地抗戰史料臨時分佈於香港海防博物館及由民間營運的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數量足以支撐起一所以本地抗戰史為題的永久性、高水平專門博物館。早前夏寶龍主席特意到烏蛟騰烈士紀念園,瞻仰抗日英烈紀念碑,可知中央甚為重視本地抗戰史,希望保家衛國的高尚精神能深入民心。

此外,要理解中國以至中國香港近代史,首要認識中國共產黨。其不但領導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於日軍入侵香港而英軍旋即投降之際,無畏無懼,與日寇長期周旋而深得人民支持,最終與全國人民一起取得抗戰勝利;更帶領人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香港市民有必要由認識、了解開始,繼而擁護、愛戴中國共產黨。惟香港目前缺乏由特區政府主導而又具規模的永久性、高水平博物館,相關的文物亦只有約七百件,令市民未能系統地接觸正規的中國共產黨史料。

《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康文署旗下將增加四間博物館,盼望特區政府盡快把其中一間設為永久性、高水平「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共同認證並整合分佈於香港各處的抗戰史料;另一間則設為永久性、高水平「中國共產黨展覽館」,並向國家相關部門借用史料,全面展出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及成就,而且定期舉辦各種課程和活動,助港人準確而深入認識國家執政黨。

習近平總書記於二十大報告強調「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夏寶龍主席於香港視察時亦再三呼應,強調我們要精誠團結。通過上述兩所官方主導的永久性、高水平博物館,將能說出更生動的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事半功倍地加強港人民族認同感和使命感,從而團結一致促成國安、港安、家安,團結一致讓香港由治及興之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越走越寬廣。

讓港澳居民居住證「升級」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一直以來,內地推出了眾多優惠措施,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創業、就業和生活。於2018年推出的《港澳居民居住證》(下稱「居住證」),便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港人只要於內地居住半年以上,並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或連續就讀條件,即可申請,從而享有三項權利、六項服務及九項便利,故深受港人歡迎。

 過往港人於內地生活,只能以回鄉證來證明身份,而由於回鄉證的號碼數量及編制與內地身份證相異(號碼數量分別為11位及18位),故不少網上平台及系統均無法識別回鄉證號碼,使港人難以享用這些服務。同樣為18位數的居住證推出後,令這問題得以持續改善。

 惟觀察所見,要廣泛應用居住證,依然有「大門開,小門未全開」的情況,而且無法完全取代回鄉證的功用。現時內地缺乏使用證件的統一標準,以規定兩種證件可以辦理哪些事務,導致辦理某些事務時只能用回鄉證,有時則只能用居住證。即使兩種證件均可使用,卻會出現信息不聯通的情況,造成混亂。

 因此,兩證號碼應盡快連結,打通信息系統,長遠則兩證合一,逐步提升其功能,最終與內地身份證看齊,讓港人享用內地日益方便和全面的公共服務。

 此外,居住期的有效期為五年,首批發出的居住證即將於本年9月起陸續到期。筆者盼望特區政府向中央有關部門爭取,參考回鄉證的安排,把居住證的有效期延長至十年,並於香港設立辦證地點,便利市民。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香港不能缺席。若能落實上述建議,相信能助港人更好把握發展機遇,讓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助力灣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 推動更多考察交流機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戰略。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但長此以往的產業鏈單一導致以青年為主的向上流動空間狹窄,自本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推動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致力為香港和香港市民創造機遇、創建更廣闊的平台。當然,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八大高校中有五間排名世界百強,人才培養、科研成果是香港所長,配合「一國兩制」得天獨厚的制度優勢,吸引世界企業通過香港進駐內地的同時,也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粵港澳大灣區土地更為廣闊,通過與內地城市深度合作,香港能夠迎來更新的發展機遇。

由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展開一連四日的大灣區訪問行程,是自「愛國者治港」原則下,政府官員與議員以提升本港治理水平為目標齊心協力,既互相監察,又互相合作,在行程中直接交流,是將「前廳交流會」搬到大灣區。大家既參觀了包括機械人、新能源在內的先進創科企業,也有環境保育、古建築活化及文創旅遊的熱門景點,體現着中國式現代化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融會貫通。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之間的關係,絕非競爭。筆者認為應該將每座城市想象成一對筷子,如果各自發展互相競爭,必然十分脆弱輕易即可折斷,可若是協同合作,十一對筷子在一起的力量就是堅不可摧、無比穩固。誠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指,大灣區11個城市都有優勢與樽頸,大家未必要競爭,而是優勢互補,令大灣區整體發展加速,比外國的其他灣區群更有優勢。在「一國兩制」方針和「愛國者治港」原則的保駕護航下,香港社會各界團結一致,朝着創造經濟共贏發展的共同的目標出發,而放眼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更要發揮各自核心優勢、攜手合作,為自己和彼此帶來無限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視察廣東省,明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強調要「擺在重中之重」,寄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足以體現習主席的重視。另外,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本月中來港考察,充分肯定了本屆特區政府的工作和施政表現,也充分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和關懷。

今次一連四日的行程,有助於香港社會各界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更新、更深、更全面的認識,參與者無不感慨內地發展之迅速。為了響應習主席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要求,應推動更多視察粵港澳大灣區的機會,切實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助力香港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在更廣闊的舞台展現更大作為。

【建評】優化旅客到訪內地體驗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內地與香港已經實現全面通關,這對於香港邁向復常有着重大意義,為民生和經濟發展注入更大活力。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的橋樑,在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擔當着重要角色。惟現時到內地旅遊仍存在部分困難,例如在內地過關時仍須出示俗稱「黑碼」的健康申報要求。

 「黑碼」即是內地部門採用電子方式生成,再讓各港人及海外旅客掃碼出閘。考慮到取得「黑碼」的過程需要使用智能手機,內地部門已加派人手於各口岸協助港人及海外旅客進行申報,以免因為停留進行申報而讓關口擠塞,造成混亂。但是,仍有部分長者不熟應用程序操作而滯留關口,為各口岸在處理人流方面帶來挑戰。筆者認為港府應積極與內地商討如何優化過關流程或取消相關「黑碼」要求,更大程度上便利港人及海外旅客過關。

 此外,內地日趨生活智能化,包括網購、乘車、實體消費已廣泛使用電子支付。但不少港人及海外旅客於內地遇上「支付難」的問題,他們希望可以開通內地電子支付賬戶,但內地開戶門檻較高,申請所涉程序較為繁複,包括需要內地銀行賬戶,以及已實名認證的內地手機號碼,令港人及海外旅客開戶意欲減低。另外,香港特區政府也在近數年積極推動電子消費,如推出電子消費券、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等等,但是仍有不少港人及海外旅客認為使用現金較能保障個人私隱及減少發生網絡安全問題,看來社會仍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支付模式的轉變。

 同時,根據內地現行法規,已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現金,但仍有旅遊景區出現拒收現金或不設現金找贖的情況,這無疑令港人及海外旅客疑慮。為希望上述的情況能得到完善,民建聯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將會致函內地有關部委作出反映,希望可以優化港人及海外旅客到訪內地的體驗,從而更加促進人員往來,讓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內地五一長假期將至,香港也需積極準備,迎接內地旅客,讓同胞體驗我們中國香港的繁榮、朝氣,便是以實際行動說好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