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與港區人大政協深化交流 共謀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李家超特首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秉承國家領導人對他的讚揚,我們看到一個愛國愛港立場堅定、致力維護國家安全及香港繁榮穩定的特區政府,以及李家超特首對香港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作為內地與世界「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和「超級合夥人」角色的重視。

其中,《施政報告》強調特區政府將加強與港區人大代表及港區政協委員交流,透過定期及不定期的交流會面,聆聽他們對施政的意見,更有效地收集民意。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我們很高興見到政府願意與香港各界的代表建立恆常交流機制,他們都是熟悉國情、了解港情的香港人,一定能夠幫助香港和國家增值。此機制的落實,不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能為特區政府提供更全面的國情資訊,同時也可幫助市民更了解特首施政方向,實現雙向交流、互利共贏。

作為特區政府的代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曾國衛局長將帶領執行這一政策,確保雙方交流有組織、有力度、有深度。相信透過這些定期、不定期或是專題交流,局方能夠更深入了解內地事務,特區政府將能夠更全面地考慮國家發展和政策方向,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制定更具遠見的策略。

當然,此類交流活動還有更多空間值得拓展。未來,政府可考慮將交流對象擴大至全國性團體和各省市同鄉會,如全國婦聯、全國僑聯、全國工商聯、全國海外聯、全國青聯等全國性團體,以及香港各省市政協。這些團體內人士都是港人領袖,又對所屬聯會專業範疇和各省市事務及最新政策有較深了解,相信能夠為政府提供更專業、更深入細節的施政意見,同時也能藉助他們多年累積的網絡協助政府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我們盼望特區政府深化完善政府部門與港區全國人大、政協的恆常交流機制,亦期待未來更多全國性團體和同鄉會能夠陸續加入交流平台,攜手共建更加繁榮的香港,同時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

免費播放大型體育盛事 增強國民身份認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隨著全球化,大型體育盛事已成為各國展示綜合實力和提升形象的重要平台。很多蕞爾小國便是由於在大賽取得傑出成績,而廣為人知。若國民看到國家代表於大賽全力以赴,展現出不屈不撓的鬥志和努力成果,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便油然而生。

2008年我國首次主辦奧運,並勇奪金牌榜第一。當年港人和內地同胞共同為國家隊和港隊熱烈打氣,市民依然歷歷在目,奪金運動員的名字更是如數家珍。至於2021年東京奧運、今年的亞運會,亦牽起陣陣熱潮。當中,中國香港足球代表隊史無前例晉身亞運四強,猶為受眾人矚目,得到港人和內地同胞一致支持,心連心地為港隊吶喊助威。這種團結氛圍讓港人更能感受到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能跨越方言和地域阻隔,促進民心相通。

然而,大型體育盛事播放權的價格高昂,免費電視台往往沒有足夠財力競得播放權,變相令港人觀看這些盛事的機會大減。我們建議政府策略性地購買體育盛事的播放權,特別是國家隊和港隊參與的賽事,再分發予本港三間免費電視台播放,務求覆蓋每個角落,塑造熱鬧氛圍,吸引港人投入賽事,全民支持國家隊和港隊。這亦能提升市民恒常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達致體育發展普及化的政策目標。此外,建議政府與央視合作,用更實惠的價錢團購播放權,從而以最少資源達致最大效果。

隨著國家和香港的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國家隊和港隊均於體育大賽中屢創佳績。這些體育健兒於賽場上全力以赴,無疑展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堅毅的精神面貌,必能激起市民為國家奮鬥的愛國情懷﹗還盼政府加強推廣這些賽事,讓市民能免費觀賞。

從「香港海防博物館」到「香港抗戰紀念館」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李家超特首於上月發表今年的《施政報告》,我們看到政府將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旨在增強市民對國家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令人感到十分鼓舞。

其中,康文署將設立專館介紹國家的發展和成就,並會將「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為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抗戰歷史。特區政府對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建造及改建計劃視終於提上日程,引起市民的廣泛討論。我們民建聯、新社聯一直以來全力在港尋找香港抗日遺跡、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為期三年零八個月的本港抗戰歷史、倡議籌建永久性高水平「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對特區政府此次重視香港抗戰歷史、提升市民愛國精神的新政策感到非常高興,並會全力支持。

對於計劃改建成立的「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其館名將「香港抗戰」和「海防」兩詞並列,不少朋友向我們提出了一些擔憂。現時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所在地是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建立的鯉魚門炮臺,其初衷是展示英國駐軍生活和防守歷史,「海防」的本意也是英國殖民者防禦與英國爭搶香港的法國、俄羅斯等國,還包括廣東沿海的華人海盜。九七香港回歸前,英軍鯉魚門炮臺軍營活化為「海防博物館」,近年雖然增加了中國元素,但「海防」遺跡睹物思情,終究難以抵消殖民基因的歷史影響。

實際上,香港有非常豐富的抗戰史、紀念地和文物,香港歷史博物館藏有約一萬一千件文物與本地抗戰史相關,另外尚有部分本地抗戰史料臨時分佈於香港海防博物館及由民間營運的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因此我們一直主張建立一間以本地抗戰史為題的永久性、高水平專門博物館,如「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全面展示香港在抗戰歷史中的獨特地位。

我們期望政府在改建海防博物館前,能夠仔細思考本港抗戰博物館的定位,並協同民間力量,認證及整合抗戰史料,並在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合作指導下,建立具「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準抗戰博物館。這將不僅是香港抗戰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中心,更有望成為香港遺跡保育活化及抗戰文創產業的統籌機構,開創香港愛國教育的新局面。

更智能、更易用,建設數碼鴻溝更小的智慧城市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立法會大會近日就「提速智慧城市社區設施建設,消除數碼鴻溝」議案做出辯論,我們民建聯、新社聯對此十分支持,筆者也想補充一些對於智慧城市與人工智能的看法。

有人認為,「智慧城市建設」與「消除數碼鴻溝」兩個目標是互相矛盾的,城市越智慧,將更大拉開與難以使用智能科技人群之間的數碼鴻溝。不過,我們認為,只要特區政府在設計智慧城市建設時做到兩點,即「更智能、更易用」,便可使兩個目標並駕齊驅。

根據入境處此前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7成長者用智能手機,我們高興見到此比例對比十年前進步相當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多數長者使用智能手機是為聯絡家人,而不是搜尋資訊、使用智能服務,這與年輕人大為不同,說明本港不同人群之間尚有數碼鴻溝有待縮小。

如何合理、高效運用人工智能,長遠做到「全智能」式服務?入境處做出了很好的示例。現時,我們可以見到各大口岸過關通道有人工服務有自助通道,在提供更智能的方式同時,也保留了最「原始」的方式,讓市民能夠自行選擇過關方式。我們民建聯此前到澳門考察時,見到澳門橫琴和港珠澳口岸已經普及「兩地一檢」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進一步便利市民過關。未來,我們期望口岸能夠利用生物識別等科技,做到「無感過關」。讓口岸過關一步步從利用智能設施輔助,逐漸變成不需要人手的「全智能」。

近年來,特區政府在創科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令市民和企業都感到鼓舞,我們盼望香港各界一同建設智慧城市,也希望未來「智能」和「便利」能夠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區政府可以積極聯繫各局,通過打通各政府部門的資料和數據,為市民打造一站式服務。就如即將到來的區議會選舉,在選民登記方面,打通政府數據能夠便利市民登記資料及縮短工作人員查驗資料時間,令選民登記變得更快速方便。

更智能、更易用是推廣數碼科技的兩點重要原則,香港能夠成為新一代數碼鴻溝更小的智慧城市。

以四點希望指引公共財政政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如同其它發達城市,香港正面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問題,人口逐漸老化,公共開支亦隨之增加。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香港逾四成人口為65歲或以上,將為公共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經過三年疫情,加上疫後經濟尚待復甦,本港財政儲備已由2018-19年度高峰約11,700億降至現時不足7,000億。這引起各方關注,希望政府能調整公共財政政策,以符合基本法107條要求的「量入為出」,並能未雨綢繆,為邁進老齡化社會做好萬全準備。

事實上,如何調整公共財政政策,習近平主席寄語我們的「四點希望」已指明了方向。

現時香港已邁進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必須全力「追落後」,更要應使則使,應省得省,把資源用得其所,致力於開源節流。

開源方面,香港必須「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就此,新一屆特區政府對內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大灣區各級政府共建大灣區;對外致力擴闊朋友圈,尋求與世界各國加強經貿往來,並且努力延攬人才,吸引企業落戶香港,以加快建設「八大中心」。

現時相關措施已初見成效,各項人才計劃有多達16萬宗申請,並已獲批10萬宗;引進辦則接觸超過200間重點企業,成功讓當中30間計劃落戶香港或在港擴充業務,帶來逾300億投資額。

2022-23年度,利得稅佔政府收入28%,年薪百萬元人士交的薪俸稅則佔政府收入約8%。只要政府繼續循上述方向努力,把「經濟餅」做大,稅收自然持續躍升。

除了吸引現成人才,這次施政報告亦提出多項措施,培養更多人才,包括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一倍至40%、暫免在港就讀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的工作限制等。建議政府鼓勵本地大學與內地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以吸引更多青年來港升學,並向他們提供免費課程,學習廣東話及普通話,從而提升他們留港發展的意欲。

要由治及興,「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是應有之義。這意味我們必須應使則使,同時增強資源運用效率。

大灣區發展一日千里,愈來愈多老人選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退休。建議政府善用大灣區內地城市豐富而實惠的資源,進一步落實跨境安老及跨境醫療福利。這既讓港人有更多安老和醫療選擇,亦能減輕本地相關財政負擔。此外,政府亦要把握好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從而以更少資源,提供更「多快好慳」的公共服務。

國家發展為香港帶來極大機遇,只要我們好好把握,拼好經濟,定能理好香港大家庭的健康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