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優勢互補 共建一流灣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整個灣區GDP總量逾10萬億人民幣,是國家開放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日前正式出台,進一步為區內建設提供指導性方向,《規劃綱要》賦予香港龍頭角色,更明言香港能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確實令我們感到鼓舞。

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背靠祖國,成功抓住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如今國家高速發展,港人積極融入國家大局乃「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尤其近年環球經濟發展不明朗,《規劃綱要》帶來了新時代高層次的改革開放良機,並強調共建共享、互通互聯互惠的概念,全面提高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都非常有意義。

去年底,港珠澳大橋及高鐵香港段的開通,為整個灣區發展奠定了穩定基礎,讓大家看到整個規劃不僅是偉大的藍圖,反而像蓋摩天大廈,地基已經打穩,未來發展定必越來越好。更難得是,《規劃綱要》提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指導,並建立行政諮詢體系,邀請粵港澳專業人士出謀獻策,這都有助各地之間有商有量,集思廣益。

《規劃綱要》涵蓋面廣,亮點處處,無論是特區政府、香港的金融界、創科界,以致各界專業人士及年輕新一代,都必須具備區域視野,好好探索發展新路向,做優做強。只要掌握定位,發揮比較優勢,我們定能在推動大灣區發展上作出貢獻,同時藉此更融入國家整體發展之中,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得著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

摒棄猜忌對抗 修例刻不容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去年一宗港男涉嫌在台殺害女友的案件,暴露了港台之間因無引渡條例,而可能導致殺人兇手逍遙法外的問題。特區政府為堵塞法律漏洞,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惟破壞派議員表面稱「同情」遇害人,卻又捏造大堆陰謀論恫嚇公眾,甚至單憑臆測宣稱修例是為將來引渡在港「政治犯」返內地受審「鋪路」云,徒添爭議。

破壞派的政治抹黑屢見不鮮,多年來,政客們往往站在道德高地,從自身的政治立場出發,令不少涉及香港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及民生議題討論失焦,蹉跎歲月,更經常挑撥兩地人民矛盾,激發社會對立情緒。

今次,驚動港台兩地的殺人案拖足一年仍陷入膠著狀態,遇害家庭心力交瘁。保安局按既定司法程序提出修例,不單可讓受害者沉冤得雪,彰顯公義,更可避免香港再因為沒有與某些地區簽訂協議而淪為逃犯的窩藏點。奈何破壞派竟將修例建議政治化,聲言建制派與政府「打龍通」,乃屬無限上綱、含血噴人的失實指控。相反擺在眼前的,就是法律漏洞再不處理,香港隨時成為縱容疑犯逃避罪責的幫凶。

事實上,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使修例成功,法例已規定倘涉及政治罪行或行為在港不屬刑事罪行則不得移交,而法庭亦會就移交個案把關,故此不存在特區政府可隨意移交犯人之可能。總言之,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發展是大勢所趨,破壞派不應再事事猜忌對抗,只顧意識形態的為反而反,必須摒棄以政治凌駕一切,才能真正維護港人的權益。

開放港澳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進入廣東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世紀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開通後,使用人次不斷上升,為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居民及旅客提供便利,大大縮短了粵港澳三地的交通時間,實現「一小時生活圈」。不少市民使用過大橋後,都對其便捷讚不絕口,恨其不能更早開通。大橋上使用人次日益增加,然而車流卻不見相應提升,面對「人多車少」的問題,我認為粵港政府可參考粵港自駕遊計劃,放寬私家車使用大橋往內地的規限。

大橋正式通車滿百日,單日人流升至10萬人次左右,仍有向上的趨勢。車流方面由初期日流量2千輛左右,上升到目前平均約3千多架次,但與此前預計的約9千至1萬4千輛相比,的確存在較大差距,車流情況未如理想。車輛中又以穿梭巴士為主,佔65%,私家車及出租車只佔3成多,可見大橋使用者以乘搭穿梭巴士為主。

不過要搭乘穿梭巴士,始終還需乘車到大橋再轉車,有什麼比大家可以直接從家中坐私家車,經大橋直通珠海更方便呢?珠海市近日宣佈,沒有兩地牌的港澳單牌車輛,可通過網上申請臨時電子車牌通行大橋,但不能進入珠海市內。因此我將在三月兩會提議,可參考粵港自駕遊計劃,讓港人經申請後,可以直接駕車到內地,省卻轉車的麻煩,亦可令大橋發揮更大作用。

珠海市近日亦說,有意為港澳的車輛爭取,不用申請其他牌照,能暢通無阻直入珠海。一旦成事,就能更方便三地人員往來。誠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如港珠澳三地政府可共同研究,簡化申請牌照程序,逐步開放車輛經大橋進入珠海,將吸引更多港澳市民自駕遊到廣東公幹或旅遊,推進三地交流,為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輸入外地醫護 刻不容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大家有沒有試過,在公眾假期間身體不適,但私家診所不營業,唯有到公立醫院急症室。一入內就見到人山人海,不知等到何時。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在1月22日,如果你在等聯合醫院急症室,輪候時間為全港最長,需八小時;廣華醫院、北區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亦要等七小時。

公立醫院急症室爆滿,對香港人來說已經不是新聞,特別是在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及公眾假期,急症室輪候時間一定是幾小時以上。但為何問題存在這麼久,情況仍不見得改善呢?要改善社會問題,通常都是資源調配,即是錢和人。為應對流感高峰期,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宣布,政府預留五億元供醫管局推行即時措施紓緩人手,不過醫院管理局就指,本身有足夠內部資源應付冬季流感高峰期,政府預留的5億元撥款能令他們安心,但在有必要時才提出動用款項。

既然錢不是問題,自然就是人手不足了。公立醫院被迫爆,多間醫院的病床佔用率超過百分之一百,供不應求,醫護人員需求極大,醫管局亦說,最大困難是增聘人手。政府多年來都是從加大培訓醫護名額著手,難以解決即時所急。要解決現時醫護人手極度不足的問題,輸入海外醫護人員就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早幾年前,香港曾討論過引入非本地受訓醫生,但遭部分醫生團體大力反對,最終不了了之,埋下今日逼爆醫院的伏線。要輸入海外醫護人員,當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政府可以制定一套標準及機制,審核外來醫護人員,如考慮於外地認可醫學院畢業的港人,豁免考本地執業試回港執業,保障本地醫療質素。

香港人口老化是事實,社會對醫護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輸入海外醫護是最直接及有效的應對方法。過程中也許會引起社會討論,但只要政府與相關團體作充份諮詢,並做好應對人口老化的政策,做好本港醫療系統,相信本港醫護都會歡迎高質素的外援幫手。

防政客毀港譽撈本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年近歲晚,不少內地遊客來港旅遊兼辦年貨,帶旺本港經濟。惟破壞派政客近日分別在上水及紅磡土瓜灣一帶發起遊行,表面「捍衛」當區居民利益,實際上將內地遊客正常的旅遊購物抹黑為「走水貨」,甚至宣稱要「源頭減人」云,顯然是挑撥兩地矛盾,撈取政治本錢。

香港今年連續25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令人欣喜,但環顧經濟全球化及區內競爭日趨激烈,港人必須保持自由市場良好運作,並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提升競爭力。尤其是旅遊業向來易受外圍環境影響,面對環球經濟及匯率波動等不明朗因素,旅客訪港意欲也易受牽連,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可幸是香港在地理及文化上與內地相近,加上隨著高鐵及港珠澳大橋相繼啟用,加速了內地訪港旅客在去年第四季的增長。單計去年10月,訪港旅客已按年升約一成,當中內地旅客升一成半,旅發局表明會加強宣傳,吸引更多過夜旅客來港。可惜,當社會各界致力維護香港「旅客之都」的形象,破壞派卻挑撥欺凌旅客的「倒米」行為,隨時令香港蒙上「趕客之都」的污名,令人髮指。

說穿了,破壞派上演「大龍鳳」,皆因區選會選舉年底舉行,政客地區實績欠奉,自然想「慳水慳力」靠煽風點火吸晴。不過,港人見識過當年「驅蝗行動」、「光復行動」等暴行,都深明損害兩地人民正常交往,猶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奉勸破壞派回頭是岸,如果真心為香港好,更應與政府、旅遊界及建制派合作,研究分流遊客措遊,締造保民生、促經濟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