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宜集中票源選特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隨著兩位前特區司長林鄭月娥及曾俊華宣佈正式參選特首,競選形勢更為複雜。一旦建制派陣營內票源分裂,甚或有人為「入閘」不惜與破壞派走得太近,與虎謀皮,定必影響候選人和建制派,乃至愛國愛港陣營的凝聚力和互信。倘特首選舉因「自己人分票」而流選,更加會對中央、特區以及建制派團隊帶來沉重打擊。

香港近年泛起所謂的「分離主義」、「港獨」思潮,為遏歪風,正本清源,誰更能夠贏得中央和特區民眾的信任,此人作為特首的效果才是最佳。綜觀而論,林鄭月娥在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及港人擁護這四個中央開列的特首標準方面,表現顯然更勝一籌。近日嶺南大學調查也指,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下任特首候選人中,林太的機會較大。

此消彼長,破壞派當然最不樂見才德兼備、眾望所歸的有能者當選。因此,自林太有意「去馬」,破壞派已雞蛋裡挑骨頭般打擊她,情況猶如上屆選舉,當唐英年勝選大,就對他窮追猛打,但最後梁振英機會大時,又反過來批梁。

如今破壞派已伸出「攪局魔爪」,策動「佔禍」的戴耀廷又再另搞一套,揚言要以「公民提名」形式產生「民間候選人」,試圖削弱特首選舉的認受性。但更吊詭的是破壞派的「大佬」,竟不惜大吹「棄長毛而挺曾」的怪風,難免令人腦海中留下許多問號。為顧全大局,無論是建制陣營的特首候選人或選委,也必須審時度勢,切勿分散票源,免得陷入親痛仇快的局面。

林鄭有遠見魄力領香港高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特首選戰如箭在弦,剛獲免去政務司司長職務的林鄭月娥正式宣布參選,表明熱愛香港,願意與廣大市民再創新高峰。在當今複雜尖銳的政治氣候下,林鄭月娥無畏風雨,當仁不讓肩負重任,贏得社會各界支持,更被普遍認為是符合中央標準的最合適特首人選。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開列中央對特首的4個標準: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及港人擁護。林鄭月娥07年出任發展局局長,到 2012獲任命為政務司司長,任內一直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在推動政改諮詢一役,她更頂著破壞派壓力,強調偏離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普選只是「鏡花水月」,穩守憲制基礎的底線,贏得了中央及主流民意的認同。

林鄭月娥的施政能力有目共睹。她開宗明義指良好政策需要延續,同時提出八大治港願景,展現了她的遠見、魄力和決心。事實上,她服務香港市民36年,曾游刃於社福、民政、發展等政策範疇,豐富的實戰經驗,配上果斷、「好打得」的作風,定必助她駕馭複雜時局。

特首要高膽遠矚卻又不能「離地」,林鄭月娥深明有效管治的竅門就是深入群眾。她過去長期是民望最高的問責官員,親和力強、與各界關係良好。惟任內遭破壞派抹黑攻擊,自她表明考慮參選後,更被政客挖空心思進行「人格謀殺」。

正因破壞派為反而反的劣根性改不了,香港更需要一個勇於擔當的特首,與全港市民同舟共濟,逐步化解深層次矛盾,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東風,帶領香港乘風破浪。

堵塞「棄選」漏洞 維護公平選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去年立法會選舉日前夕,多名破壞派候選人突然宣告棄選,「佔中三丑」之一的戴耀廷更發動「雷動計劃」,透過發佈民調數據,引導選民支持或放棄個別候選人,進行所謂的「策略配票」,連串政治小動作顯然是要干預選舉結果,違背民主真諦。針對相關漏洞,選舉管理委員會日前發表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報告書時,建議考慮是否需要修例及禁止候選人公開發布「棄選」的言論。

消息一出,破壞派即上綱上線,宣稱當局要限制候選人行動自由、變相「滅聲」,又把「臨陣縮沙」粉飾為為大局「偉大犧牲」,甚至要陷入連保證金都被沒收的困境。但根據現行法例,候選人在提名期結束後根本不容退選,倘有候選人宣稱「棄選」,卻未能清楚交代箇中因由,的確會引起不必要的猜測,也不能排除有幕後黑手左右選情。

事實上,在「雷動」操弄下,多名寂寂無名的激進分離派候選人高票跑出,相反一心成為「票王」的「大佬級」卻險些「墮馬」。利益當前,大家當時也黑面狠批被打亂部署,「多得戴耀廷搞嘢」,如今他們卻假惺惺說「棄選策略」是候選人的自由,選民始終有自由意志云,實在難以服眾。

歸根究底,選舉理應讓候選人比拼政綱實力,讓選民依法選賢任能。無論是「雷動」或「棄選」伎倆,均打着民主的旗號反民主,衍生出選舉經費計算不公、訊息混亂等問題,社會各界應支持當局盡快堵塞漏洞,維護公平、公開、公正的選舉制度。

別再向西九「小故宮」潑污水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特區政府在西九文化區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既可提升西九成為國際知名文化活動場所,也可提升港人文化生活質素,本港旅遊界更期盼「小故宮」能重振業界發展。奈何,破壞派抹黑花招盡出,有議員向廉署舉報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涉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又揚言引特權法調查事件;有人矮化建館決定是「獻媚」、「文化统戰」;「支聯會」也爭先恐後在港鐵站展出的「故宮全接觸」展覽前集會「做騷」。

多年來,破壞派為政治私利,把大量經濟民生議題泛政治化。港珠澳大橋、高鐵工程及機場三跑等大型基建,都淪為他們政治角力的籌碼,工程延誤超支則由公帑「埋單」。至於新界東北項目、版權條例修訂、成立創科局等與時俱進政策,同樣被大潑污水,扣上「內地後花園」、「網絡23條」等罪名,不少利民措施葬送於政治噪音之中。

如今破壞派向「小故宮」張牙舞爪,把「公眾諮詢」變成撲擊政府、自抬身價的武器,說到底都是「利字當頭」。更無恥的是,政客明知建築設計師嚴迅奇了解西九規劃、具備設計內地博物館經驗、在海內外獲獎無數,但仍大肆炒作當局「欽定」他主理項目云。一心為港出力,卻無辜捲入政治漩渦,他朝還有誰願意為香港的未來籌謀獻策?

約千件故宮國寶級珍藏來港展出,機會難得,實屬美事一樁。破壞派口口聲聲關注西九故宮發展,就應聚焦其設計營運、展覽及未來路向提出建設性意見,而非繼續網羅罪名,禍港殃民。

落實港深創科園 肥水流進自家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港深政府日前簽署備忘錄,攜手在落馬洲河套地區87公頃的空間,共同發展創新科技。消息一出,不少本地創科人才乃至普羅市民視之為喜訊,皆因河套區可塑性高,惜港深兩地多年來就土地業權及發展機制問題各持己見,合作項目一直「只聞樓梯響」。如今雙方同意在遵循「一國兩制」及「共同開發、共享成果」原則下合作,勢必拉動兩地經濟發展大引擎。

回歸後,歷屆政府空談經濟升級轉型,具體政策卻欠奉,業界只能單打獨鬥,香港整體科技發展大大落後於日韓、新加坡及台灣等地。相反,毗鄰的深圳卻在高科技發展上大放異彩,打造了躋身世界舞台的企業與產品,更有中國「矽谷」之稱。

事實上,香港不缺科技人才,例如大行其道的航拍機,其創造原型就是在香港的大學裏孕育,但由於深圳創業條件優勝,香港只能眼白白看著肥水流進別人田。隨著全球創新科技不斷演進,香港如不想淪為明日黃花,定必要把握好河套項目,讓香港國際自由港的優勢結合深圳科技創新產業優勢,締造共贏格局。

河套區發展前途光明,但阻力不容小覷。有環保人士稱科技園會破壞具生態價值的濕地;破壞派又打「諮詢」牌,揚言政府未問市民就包底出錢,加上地理位置遠,變相為深圳「作嫁衣裳」;有議員更恐嚇指,一旦附有便利通關措施,內地員工湧入會搶走本地人才「飯碗」云。謠言滿天飛,當局在公開透明開展項目時,必須及早「拆彈」,掃除謬誤,別讓一兩顆老鼠屎壞了整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