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優勢互補強強聯手 迎創科發展「黃金時代」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國務院日前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三大發展定位,包括: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規劃》的公佈得到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歡迎,指特區政府會繼續積極與深圳協同推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發揮港深強強聯手的優勢。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惟過往香港經濟結構長期側重傳統產業,忽略對創科行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援,亦缺乏相應人才,導致行業發展一度滯後。近年特區政府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支援力度,在鞏固固有優勢的基礎上建立創科產業鏈,又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加強與內地創科合作等建議。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深圳河兩側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構建,涵蓋面積約300公頃的深圳園區及87公頃的香港園區。近年特區政府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就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聯合專責小組保持緊密聯繫,時刻關註和了解園區最新建設情況,期待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能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合作平台之一,為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發揮重要引擎作用。

「一國兩制」方針不僅給香港特區帶來了「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亦助力「一區兩園」理念得以實現,更好推動深港兩地創科產業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規劃》的公佈從極大程度上顯示國家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香港發展,當中30項措施為香港發展國際創科行業指明方向,亦是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提供大力支持,為兩地創科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值此機遇,香港將迎來創科發展的「黃金時代」。

為圓滿完成《規劃》部署的主要任務,特區政府務必與深圳政府保持緊密溝通與合作,從各方面加強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令兩地通關模式更加便利快捷,方便人員交流往來和確保物流暢通無阻。行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貢獻,要積極吸引優秀企業和人才,促進產業蓬勃發展。放眼未來,香港應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與國際創新科研接軌,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地位,擔當好聯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

警惕日本核污水“洗白”謠言 必須長期監測影響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近日,日本當局無視國內國際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啟動核污水排海計劃,隨後辯稱非核“污”水,又要求中國和特區政府撤回針對日本的水產禁令,可謂一個國家演了一台戲。

必須要說的是,福島核事故後產生的“核廢水”,是與核原料棒直接接觸過的水,含有60多種放射性元素,這與一般核電站運行用來冷卻發電的廢水完全不同,稱其為“核污水”是完全不冤枉的。然而,日本政府一直宣揚核污水無害,或稱核污水裡放射性元素氚的含量少,或引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日本水產廳的報告表示排放計劃符合安全標準。

有趣的是,日本政府和外交官的“核污水無害說”打得也是一手“科學牌”,看似公正合理,可只要稍加探究就能看出端倪。首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評估基於日本單方面委託開展,屬於技術援助和諮詢評估性質,不具有國際法效力。其次日本水產廳檢測魚類樣本只有2條,樣本之少令人咋舌。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看到第三方參與及檢測有關日本核污水的輻射數據,其對水域和人體的危害性依舊未知,故採取嚴格的禁令是十分必要的。

自日本8月24日開始排放核污水,特區政府密鑼緊鼓出台緊急政策、進行各種監測,包括檢測所有日本進口水產、於天文台網站每小時更新實時輻射水平。這種做法才是科學檢驗,旨在透過大量監測、記錄數據、進行對比累積正面證據,用實際行動和數據讓居民安心。我們相信任何“行得正企得穩”的行為都禁得住科學檢驗,若是兩、三年後特區政府發現日本進口食物和臨近水域輻射水平並未受到影響,屆時取消日本水產禁令也不遲,日方又何必焦急呢?

日本核污水排海影響後患無窮,香港難免被波及,引得人心惶惶。特區政府必須堅持監測日本核污水影響,動態調整監管措施,累積長期科學數據,切實防範、遏制核污水對香港市民健康、食品安全帶來的風險。

支持特區政府管制日本核污產品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8月22日宣布,將從8月24日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消息一出,全球嘩然,特區政府立即表示啟動進口管制措施。日本政府不顧國際社會嚴重關切和反對,罔顧各國人民安全健康與全球海洋環境堅持排放核污水,強烈反對這種極端自私、不負責任的做法。

自日方公布計劃後,已不斷遭受日本民間和國際社會的反對。日本政府雖然不斷宣稱核污染水安全無害,但不少環保團體和教授均質疑就算是處理過的和污水還是會有超標的放射性物質,會對世界各地海洋生態和食品鏈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全球專家提出過最少五種安置核污水的可能方案,包括增建新的儲存槽、過濾加熱排放到大氣等,然而,日本政府對這些擔憂置之不理,在一眾處理核污水方案中選擇了最「便宜」、「便利」的做法。日本政府將自國的划算立於世界公共利益之上,這種極度自私、不顧公德的態度令人震驚。

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可我們絕不願被日本「一齊拖入水」。研究表明,日本核污水一旦排放,在太平洋循環帶動下只需不到一年便會蔓延至香港海岸,屆時受到直接影響的就是香港市民。特區政府表示自周四起會每個工作天公布本港水域、漁獲及日本進口食品的樣本輻射數據,務求盡力遏制日本核污染產品進入香港,保障每位市民健康。國家對此深切關注,我們期望特區政府和國家海關總署、食安中心等相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繫,建立通報機制,堅決抵制核污染產品。

我們都希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這種災難不再發生,也希望日本勇於擔起責任而不是進一步加強「人為災難」禍害全球。我們呼籲世界各國積極行動起來,採取果斷措施向日本施壓。同時,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和世界衞生組織,應該起到帶頭作用維護世界公共利益,這樣我們才能維護長遠的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

開發紅色旅遊促經濟 善用古蹟弘揚愛國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旅遊業一直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而內地遊客長期穩佔數量首位,惟七月份數據顯示,訪港內地旅客不足三百萬,不及疫情前七成。同期,港人北上人次達五百八十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憂慮本地市道復甦之路漫漫。

三年疫情改變了不少內地遊客的旅遊偏好,由過往以購物為主,轉變為熱衷於文化深度遊,着重特色、創意與體驗。這對本地旅遊業而言,既是挑戰,又是契機,促使旅遊業向多元、高增值方向發展。

本地歷史資源豐富,國家現代史上不少大事均與香港息息相關,眾多革命先烈曾於香港留下足跡。中國香港抗戰史更是一曲英雄凱歌,容易引起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共鳴,激發愛國情懷及使命感,相關史蹟有潛力發展為紅色旅遊景點。

眾多史蹟中,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和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惟兩者現時均由民間團體管理。於黑暴期間,暴徒曾肆意塗污損毀前者,侮辱了為保衛家國而犠牲的先烈,後來由民間團體自發修復;後者則因年月而積聚水漬,字體顏色甩脫,最近由新社聯完成修葺及翻新。這些紀念碑意義非凡,建議文體旅局肩負管理責任,撥出資源作日常管理和保養。其它抗戰遺址,如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成立地點黃毛應玫瑰小堂、營救文人與愛國者的根據地適廬等,都印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文體旅局亦宜納入管理。

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於疫情期間,中旅社曾組辦多條本地紅色旅遊路線,反應熱烈;觀乎內地,紅色旅遊發展蓬勃,遊客已超過一億人次,佔內地旅遊市場份額超過一成。可見,本地紅色旅遊大有可為,既能推動旅遊業發展,更能發揮教育功能,培養市民愛國精神。

多年來我們一直建議政府推出「東江縱隊香港抗戰史蹟遠足郊遊路線」(由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編制),整合抗戰遺蹟,產生協同效應,吸引更多市民及遊客遊覽。若能善用科技,於景點加入VR、AR等元素,為旅客提供沉浸式體驗,並開發相關文創產品,相信能引發「打卡」熱潮,讓愛國主義和和旅遊深度融合。

粵港信息化交流開啟1小時生活圈美好未來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自香港今年初與內地實現全面通關,粵港兩地重啟頻繁的商旅往來,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提速提效,粵港高鐵走向「公交化」,「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1小時生活圈」加強了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繫,縮短了空間距離,也拉近了心理距離。另一方面,作為新一代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粵港信息化領域的合作交流正在加強,從大數據和互聯網等線上方面,進一步推動灣區聯結。

事實上,自「粵港信息化合作專責小組」成立以來,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與特區政府每年都會聯合舉辦一次會議,專門討論粵港信息化領域發展,進一步推動粵港在智慧城市、聯動發展、通信、創科等領域交流合作。粵港雙方在ICT(信息、通信和技術)的合作不僅構成諸多新興產業的基石,促成的成果亦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疫情期間,廣東省火速組建醫療物資供應組幫助香港度過疫情擴散難關;香港連續6年應邀參加中博會為港商拓展大灣區龐大中產市場;粵港跨境電子商務日漸成為兩地居民購物新趨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早前到訪大灣區,與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交流粵港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合作情況。為了進一步加強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建設,未來粵港合作將總結過往幾年合作互認的經驗,爭取更多線上互聯互通模式促進商旅往來。如推動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方面的應用,又如協調內地與香港無線電業務改善邊界地區通信干擾問題。相信隨着粵港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合作加深,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將更加優質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群,能夠帶動粵港澳更多、更廣、更「絲滑流暢」的產業合作,反之亦然。城市發展和城市的信息化密不可分、互惠互哺,盼望大灣區各城市加快深入合作,形成長期正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