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司長日前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普羅市民最關注的莫過於政府今年會繼續派電子消費券。我們十分歡迎“財爺”接納民建聯和新社聯建議,派發不少於5000元電子消費券,也見到特區政府在面臨財赤的情況下,仍撥款紓民困、全力拼經濟,體現了對市民生活質素和香港發展大局的重視。
香港正處於經濟復蘇的重要階段,預算案中有不少從短長期入手刺激經濟、吸引人才和資金來港的措施,可謂相當全面。而隨著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各大口岸再度恢復熱鬧,香港與大灣區的交流合作重新變得緊密,相信面積遼闊、人口活躍的北部都會區將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以創科產業和生態旅遊為經濟引擎推動香港發展。特區政府可考慮投放更多資源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加強港深合作,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大灣區。
至於社會福利方面,特區政府可以更加積極進取。很多市民和地區團體關心的“關愛隊”若能成功落實,不僅能提供全面的社區關愛,還能在發生事故時做好動員協助居民度過難關。“關愛隊”的功能與關愛基金相輔相成,都是為了更好服務基層市民。惟是次預算案中未有提及對“關愛隊”的撥款,希望特區政府早日將“關愛隊”資助詳情提上日程。
最後是筆者早前於立法會提出的“完善選舉制度”安排倡議,現時選舉一些制度與行政程序過於繁複,費事費力。若特區政府接納我們意見,包括採用全民自動登記制度、落實電子投票點票、簡化選舉申報制度,不僅可以便利候選人選舉、市民投票,還能直接減少未來特區政府用於選舉事務的開支,可謂三贏。
總括而論,雖然預算案在部分項目支援上尚有不足之處,但整體能夠照顧不同界別、不同階層的需要。期望政府未來能夠繼續聆聽議員和市民的聲音,並作出必要的財政安排,促進本港發揮所長引領牽頭,為本港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活力。
美方自推出所謂“重返亞太”戰略以來,為了遏制中國發展,不斷向中國製造麻煩,全面唱衰中國。中國外交部日前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有根有據地揭露美國霸權惡行,批評美國長期打著所謂“民主”和“人權”旗號,企圖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塑造世界秩序,赤裸裸地讓國際社會看清楚美方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危害。
該報告從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和文化五個方面,通過列舉事實,指出美國處處遏阻其他國家的發展,甚至炮製各種藉口,圍追打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此外,報告也揭示美國常常發動顏色革命,挑唆地區爭端,甚至直接發動戰爭,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
多年來,中國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制都採取防禦戰略,惟隨著美國的咄咄逼人,中方態度轉趨強硬。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中,也強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近日,中方就“氣球事件”強硬指控美方“濫用武力”,更表明美方若執意擴大事態,中方“必將奉陪到底”。今次中方發布關於美國霸權主義的報告,更突顯中國不會啞忍西方的傲慢與強權。作為特區香港的一份子,我們在背靠祖國優勢和《香港國安法》保障中,踏上由治及興的新台階,我們不僅要提防西方文化霸權操作,更應堅定落實“一國兩制”,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向全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是香港擺脫疫情困擾而邁向全面復常後的第一份預算案。面對外圍起伏不定的嚴峻環境,加上本地經濟正值復甦,財赤實在難免,但我們民建聯及新社聯喜見司長仍能調節有度,善用資源,交出一份穩中求進有擔當的預算案,力求平衡維持財政穩健、推動經濟復甦及紓解民生困境三項目標,而當中更吸收了我們不少建議,包括紓困、延攬人才及吸引旅客等措施。
美中不足的是,陳茂波司長雖就着關愛共融的工作着墨不少,卻未有提及關愛隊的總預算。關愛隊為李家超特首競選時提出的重點新猷,社會各界均熱切期待,相信此舉不但能進一步完善社會保護網,發揮兜底作用,更能加強延續疫情期間民間熱心團體提供的關愛服務,重建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精神,繼續弘揚「獅子山下奮鬥精神」。早前政府公布關愛隊的執行細節後,不少有意參與的團體均擔憂資助額不足而難以提供較好較周全的服務,故我們冀盼財政司及民青局會於稍後提出向關愛隊給予更多財政支持,包括提高資助額、設立關愛隊支援中心及豁免活動場地租用費等,讓關愛隊也受到更好的支持關愛,而能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服務社區。
此外,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形成更廣泛的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一戰線」。筆者身為全國人大政協及全國性團體代表界別的議員,一直與各界包括僑界人士密切聯繫,深深理解華僑華人對國家與香港的發展貢獻良多,故盼望政府會於稍後提出支持預算好如何推進僑務工作,更好地實現「以僑為橋」,讓港僑聯繫好分布於全球、多達6000萬的華僑華人為港經濟復甦,為國家經濟騰飛發揮更大作用。
為了達成習近平主席寄語的「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加強國民教育是重要一環。我們盼望財政司及文體旅局能承接施政報告提及的「將康文署旗下博物館的數目增至19間」,撥出資源盡快成立由政府主導的永久性、高水平「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和「中國共產黨展覽館」,助市民更深入全面認識國情。
香港正有序邁向全面復常和復甦經濟,我們認為是次預算案名符其實,能助香港穩中躍進,共拓繁榮新願景,讓市民對未來更有信心。於稍後的預算案會議,我們會積極建言,協助政府進一步完善預算案,讓香港加快再出發,再騰飛。
立法會大會近日就「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議案做出辯論,聽到各位議員就議案分享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就像是一堂最好的中國歷史課。
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能夠更好地了解「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歷史長河中最長時間位列世界第一的國家。我們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在世界上都是偉大的。因此學習中國歷史,不僅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而且對個人成長都頗有裨益。正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真實案例的紀錄,我們可以借歷史上許多的人、事、物的成敗得失學習經驗、少走彎路,這也是古今中外領袖都熟讀歷史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歷史是「己身所從出」的地方,是祖先為今人打出的根基,正所謂飲水要思源,做人更不可以忘本。習主席的七一重要講話,一開始便提到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從嶺南歷史,到鴉片戰爭近代史,看完會更明白國家與香港從苦難到輝煌的經歷。香港在頑強抗日3年零8個月期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熱血香港青年拯救香港於水火之中,他們是香港迷茫時期真正的英雄。諸如這些事跡,只有熟讀歷史才能更好了解。
很多人提到歷史時都說歷史「有用」,其實它還很「有料」、「有趣」。雖然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目處於討論階段,但教育者、專家等持份者仍需要思考如何在現有框架上講好、傳承好中國歷史,讓更多青年有興趣學,才能更好地建設自己、建設香港。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提出“四點希望”,其中之一是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二十大報告再強調我們要堅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特區政府必須銘記在心,視之為最大的KPI,更積極為民解困,並特別照顧基層和弱勢社群,切實做到執政為民。
特區政府扶貧助弱的工作素來有之,在2011年成立的關愛基金,旨在援助經濟上有困難的市民,至今已逾12個年頭,共推出59個項目,在扶貧工作方面發揮補漏拾遺的“兜底”作用,取得很好的成績。如醫療援助項目資助合資格病人使用特定藥物和醫療裝置,“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為合資格長者提供免費鑲活動假牙及其他牙科診療服務,多年來惠及無數基層,十分受歡迎。
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強調他的做事風格是“以結果為目標”,因此,本屆特區政府自上任以來便馬不停蹄推行推動新政策,竭盡所能著力基層。例如,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跨部門行動小組推行的“共創明‘Teen’計劃”,以及現已開始接受報名的十八區“關愛隊”,都是政府切實回應社會訴求的體現。
我們有目共睹特區政府在致力解決“老、大、難”問題時果敢尋求突破的做法,在此筆者願淺抒己見,建議特區政府可積極考慮將這些關愛項目整合,共建社區保護網。
關愛基金與關愛隊都是為保障、服務市民生活,區別在於關愛隊提供人力負責社區前線服務,關愛基金則提供金錢後援協助推展更多社服項目,歸根結底都屬於社區保護網的一部分。既然兩者功能互補、殊途同歸,何不整合到一起,更好地發揮“兜底”作用?
若是關愛基金和關愛隊等其它項目可以整合到一起,未來市民遇到困難,只需找專責負責“關愛項目”的部門就好,特區政府可以直接為該統合項目注資、提供政策支援等,不僅更有成本效益,還能達到便利市民和特區政府的雙贏局面。整合部門也方便分配調配資源,有助解決現時關愛隊撥款不足問題。
我們期望在關愛隊落實後,特區政府可積極考慮整合關愛項目,進一步完善社區保護網,共建關愛共融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