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成為教育強國應有的國際教育樞紐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習近平主席一語道出了教育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性。其於去年明確提出「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李家超特首於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要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無疑是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香港的優勢是什麽?世界上國際化的城市很多,但只有香港能緊密連接國際與內地,而且是粵港澳大灣區這台豪華客機的重要引擎。不少人時常以新加坡比對香港,惟筆者早前外訪新加坡時,當地不少商界領袖均艷羨香港有國家關愛。若香港進一步善用「融入大灣區,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自然指日可期。

2023年施政報告提到把資助院校非本地生限額,由本地生的20%增至40%。有人認為要把目光放至歐美,吸引更多歐美學生來港就學,讓本地大專院校更為「國際化」。但事實上,這只是「歐美化」。

香港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吸引歐美學生之餘,更要吸引東盟和中東等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才算真正的國際化。建議政府牽頭於一帶一路國家舉辦教育展,宣傳香港教育的優勢及未來機遇。當地華商更應是重點的宣傳對象——筆者外訪東盟國家期間,聽聞不少華商安排子女入讀當地華文大、中、小學,讓他們認識自身根源,而本港各類院校無疑為他們提供優良選擇。

恢復通關以來,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再次高速融合發展,為香港帶來極大發展機遇。於2023年,中文大學與其深圳分校合辦跨學科數據分析的雙主修課程,深受歡迎。修讀者需於兩地交替學習,從而能兼具兩地生活的寶貴經驗,更容易於未來抓緊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發展自身事業。若特區政府與大灣區內各級政府共同推出優惠政策,鼓勵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大學,又或本地大學與其內地分校合辦雙學位課程,並讓學生畢業後能獲得兩地的工作簽證,必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學生報讀,提升香港大專院校國際化的程度。

香港得天獨厚,擁有巨大而獨一無二的優勢,更應繼續秉承「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把自身建設成為中國的國際教育樞紐,助力國家成為教育強國。

政客造謠抹黑其心可誅 法院依法執法合情合理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相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的案件正在審訊階段,隨著控方舉證公諸於世,心清眼亮的香港市民都心裡有數。惟西方外力卻繼續自欺欺人,又再搬出“打壓言論新聞自由”等謊言試圖抹黑香港國安法。不過,大話講一百次都是大話,對於西方勢力黔驢技窮,一再重彈舊調,只能說你不厭,人家都悶了。

黎智英案審訊以來,西方政客和傳媒妖言惑眾,樂此不疲,一時把亂港頭目黎智英粉飾為“言論自由的捍衛者”,一時又詆譭法院的起訴是“出於政治動機”云。正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評論文章所指,對那些美西方政客和媒體的撒謊成性、造謠上癮,世人早已將之看透;又強調黎智英案必將依法得到公正的審理。

必須重申,全球都有防止危害國家安全的相關立法,而言論和新聞自由從來不是沒有底線的,更加不是反中亂港份子肆意違法的擋箭牌。無論是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向來保障香港市民享有新聞和言論自由,而香港國安法第四條亦清楚訂明,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應當依法保護香港特區居民享有的該等自由。

2019年“黑暴”是“香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可幸自從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三年半以來,香港社會恢復穩定發展,也堵塞了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漏洞。如今,香港特區執法及司法部門針對涉嫌違法人士或機構的行為,嚴格根據證據和依照法律採取執法行動,乃合法合情合理之舉,美國和西方政客媒體,一而再三地為了自身利益肆意造謠抹黑,其心可誅。

香港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西方政客的失實指控,不僅對香港司法極不尊重,而他們借題發揮揚言“要求中國履行其國際義務”云,顯然是要挑起事端來干涉中國內政,極其荒謬和無恥。

真理必勝,正義長存。特區香港的繁榮穩定,從來不是靠西方政客的花言巧語或“空頭支票”,唯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中央堅實無私的支持,才是我們自信發展的底氣所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們有責任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的根本利益,支持法院秉公辦理黎智英案,還要將潛逃海外的反中亂港分子繩之以法。

加快建設北部都會區 打造成大灣區新都會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坊間流傳一則故事:回歸前,某新上任港督傍晚時分到邊境一遊,想看看香港在英國的管制下發展有多好,結果誤把燈火通明的深圳市區當作香港,令人乍舌。可見英國管制香港時期,將今時今日我們大力發展的北都作為禁區分隔港深,令這片風水寶地變作荒廢邊境,阻礙港深攜手並肩。回歸後早應糾正,至今二十幾年,新界北部卻變化不大。單看照片,恐怕不少人會誤把羅湖作中環。

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其中,港深合作一直是重中之重,兩城可以憑藉各自金融與創新科技優勢互補不足,創造更大經濟價值。如果說大灣區是祖國的豪華客機,那麼香港和深圳就是這架飛機的兩個巨大引擎。而北都擁有接壤深圳的先天優勢,是香港與深圳的連結窗口,也是香港對接大灣區建設的橋樑。

李家超特首的《施政報告》重點提出進一步推進北都發展,《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將北都分為四大區域重點發展,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這些範疇都是北都能夠給港深帶來的動能和勢能。北都擁有發展成未來國際創科新城的巨大潛力,利用其先天的土地和資源,能夠配合很多現行創科政策同步發展。如提供土地、興建設施給國家目前唯一跨境創科合作區河套區,應付龐大創科項目需求,使河套深港科技園區產生最大效益;又如批出用地給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的合作企業,幫助它們在港落地設研發中心或區域業務總部,允許企業設立基地,和北都同時間、同頻道發展。

相信社會各界都認同重點發展北都,之後如何能多、快、好地發展則是此刻的課題,最重要的是要更「快」。北都的發展已經缺失了英國管制下的幾十年,而現在北都可以主動銜接國家策略,時不待我,政府更應以倍速加快建設北都,包括減少顧慮、在政策上拆墻鬆綁發展跨境創科產業;以先行先試方式探索港深商業和民生合作等。北都發展日新月異,政府也應以每半年或一年的頻率向市民宣傳最新成果,讓市民看到北都建設的進步。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新格局,未來北部都會區之重要將並不局限於香港,憑藉其在整個深港、大灣區的中心地段,相信北都未來將成為整個大灣區重要的「大灣區新都會區」。

國安法保港繁榮穩定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特區政府下月28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各界近日紛紛為香港未來建言獻策。但對於有意見稱,當局應調整《香港國安法》以令外資重返云云,顯然是硬把香港肩負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跟香港的經濟發展置於對立面,確實不能苟同。必須重申,香港各界必須堅定落實維護國安責任,才能令香港在由治及興的新征程上穩步前進,社會才能增強發展動能,人民才能安享繁榮。

《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底推出後,坊間一直傳出「外資撤出香港」、「動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等流言蜚語。隨着新年度預算案下月出爐,近日有傳媒報道,有學者亦提出現階段要思考如何吸引外資來港,更舉例稱需要在《香港國安法》作出調整,以令外資重返云云。

事實上,《香港國安法》在港頒布實施三年半以來,國家安全得到有力維護,香港社會秩序也迅速恢復,這是港人有目共睹的。更何況,鼓動政府修改《香港國安法》以吸引外資重返香港,本來就是偽命題,因為香港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及責任,不存在為了經濟就可以犧牲國安的說法,想也不要想。

外界常常把《香港國安法》影響了香港營商環境的說法掛在嘴邊,但縱觀環球局勢複雜多變,過去數年香港受到黑暴拖累,又遇上世紀新冠疫情的挑戰,加上西方勢力聯手打壓中國、多國戰火持續等因素,全球經濟受創,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也難以獨善其身,各界斷不能輕率地把香港面對的經濟挑戰,簡單地與實施了《香港國安法》畫上等號。

相反,《香港國安法》實施三年半以來,相信每一位市民都切實感受到香港社會由亂到治再由治及興。回想2019年的「黑暴」和港版「顏色革命」,嚴重危害社會安寧和特區管治權,小市民外出上班上學、搭車、購物等,連人身安全都受到極大威脅,惶恐終日。試想想,一旦沒有落實《香港國安法》,目無法紀的暴行無日無之,香港經濟發展又從何談起?

動搖經濟說法子虛烏有

事實勝於雄辯,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早前發布的《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在全球排名第7位。特區政府上月亦公布,2023年母企在海外及內地的駐港公司數目達9039間,按年增加61間,回復至疫情前的高水平,在香港的總就業人數約為46.8萬人。此外,「2023年初創企業統計調查」顯示,香港的初創企業持續蓬勃發展,數目較去年增加272間至4257間,創歷史新高。數字會說話,所謂《香港國安法》動搖了經濟的說法是子虛烏有,港人及外資仍然對香港營商環境投下信心一票。

總言之,維護國家安全是香港整體社會的責任,這是我們務必堅持的底線思維,不能輕言調整《香港國安法》。反之,港人在打拼經濟、改善民生之時,更要高度警惕外力干預,時刻居安思危。在政治上,我們不能忘記「黑暴」的沉痛教訓,必須在今年內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以完善維護國安的法律系統。在經濟上,香港各界應在特區政府帶領下,鞏固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定位,確保香港的競爭力,同時靈活應變,多提「好橋」,齊心擦亮香港旅遊消費的金漆招牌,搞活地區經濟。

支持關愛隊服務 把愛心傳遍社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自2022年李家超特首《施政報告》宣佈在18區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後,各界熱烈迴響,關愛隊的關愛活動造福了不少地區街坊及弱勢群體。對於有個別關愛隊承辦團體因個人理由退出營運,我們予以尊重,同時深信社會上尙有很多有志之士願意持續加入,期望特區政府及各界人士繼續支持關愛隊義工們的工作,把愛心傳遍社會每一角落。

政府成立關愛隊的目的,是凝聚社區資源和力量,支援政府地區工作和加強地區網絡。事實上,自關愛隊籌組以來,他們所推展的工作都能急民所急,務實貼地。例如去年超強颱風襲港後,多區關愛隊積極參與協助市民應對風災工作,充分展現民間力量;寒冬襲港期間,關愛隊義工們又出動到臨時避寒中心及四出派發禦寒物資給區內有需要人士,讓人感受到人間溫暖。

 

近日有傳媒報導,有關愛隊承辦團體因個人理由退出營運,尊重。必須重申,關愛隊是出心出力出資源的義工和各界善長為主,大家都是一片熱心為社區,各界對他們的無私奉獻深存感激。我們也堅信關愛隊的信念及表現,社會上還有很多有心有力的朋友,願意持續加入義工隊伍行列,為社會綻放正能量。

年近歲晚,我們樂見各區關愛隊已密羅緊鼓,將聯同義工們陸續上門探訪居民,尤其為獨居及雙老長者送上節日祝福和關愛。隨著特區政府全面落實完善地理治理體系,推動地區治理更有效運作,我們深信關愛隊的工作,不僅能造福有需要人士,同時能全面配合好民政事務處及區議會的工作,肩並肩在社區吹起關愛風,鼓勵港人發揮守望相助的鄰里精神,18區更好發展,人人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