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參與精準扶貧 着力培養正向價值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香港的貧窮問題由來已久,是各屆政府的必答題,不容忽視。惟此問題「老大難」,一直未有良方解決,更容易引致跨代貧窮。現時,香港的貧窮人口已超過160萬人,當中更有20多萬人蝸居劏房。「榮枯咫尺近,惆悵難再述」,香港實在忝稱先進發達的城市。此時此刻,香港正「由亂及治」邁向「由治及興」,政府以至各界愛國愛港者均應矢志不移,徹底解決該問題。

筆者喜見新特首李家超甫一上任,便果斷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並於昨日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招攬社會人士成為導師,指導來自弱勢社群的初中學生。

此舉展現政府格外重視貧窮及跨代貧窮問題,而且體現精準扶貧原則,很值得支持。民建聯率先響應,迅即成立影子小組,出謀獻策,期望收拋磚引玉之效。最近,民建聯更邀請了政務司司長、局長及政助探訪劏房戶,切實體會基層之苦,掌握第一手資料,竭盡所能改善民生。

眾多研究發現家庭很大程度影響個人成才與否,不少基層學生受限於家庭條件,很難計劃人生,難有擴闊眼界的機會,難以擺脫貧困。工作小組推出上述計劃,讓基層學生得到合適指導,可謂對症下藥。惟筆者要強調:培養學童正向價值觀是重中之重。

過往10年,香港發生多次社會動盪,讓愛國愛港者痛心。2014年違法佔中、2016年旺角暴動、2019年黑暴,多少青年缺乏正向價值觀,思想偏激而遭別有用心者利用,罔顧法紀,最終鋃鐺入獄,斷送錦繡前程。當中更不乏專業人士,專業資格隨之岌岌可危。可見一個人即使有才幹,沒有正向價值觀,得到的成就便沒有保障。

要有正向價值觀的青年,便需有愛國愛港、正向價值觀的導師言傳身教,政府必定要嚴格挑選導師,以達成計劃目標。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各個愛國愛港團體、企業亦不妨主動請纓,向政府提供稱職的導師人選,並全力支援導師,共同參與其中,貢獻所長,互補不足。多方參與,學員以至其家庭的日常困難便有望緩解,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惟有官、商、民——「民」既是民間,民建聯亦是當仁不讓——鼎力合作,創造一個互助互惠的社區環境,貧窮及跨代貧窮問題才能根除,讓青年成才,貢獻社會。

「我們殷切希望,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採的人生。」讓我們努力實現這共同願望。

香港絕非英殖民地 國民教育需由下而上——淺談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推行國民教育是每個國家教育政策的一部分。有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會否定國民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呢?五千年文明古國與二百多年的新大陸,有各自獨特的國民教育,有些人硬要比較,然後要文明古國跟從新晉,無論情理與邏輯上都說不過去。所以,每個國家都會推行國民教育,每個國家都必然有自己一套的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是一套組合拳。國民教育應廣泛地、縱深地滲透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中。從小接受國民教育,青少年對國家不單有客觀知識上的認知,還能產生文化上的連繫與情感上的歸屬;宏觀地更能看到國家一路走來的榮耀光輝和傷痕痛點,從中有所累積領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青少年對國家的愛與忠誠,點點聚攏;再加上成長階段有重要事件的加持,例如看到國家有智慧有尊嚴地回敬外國的敵意霸凌行徑,青少年的愛國心會更濃。長大後,能更好地建設國家,貢獻國家。

香港是當今中美角力的戰場,國民教育必須也要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地推行,追趕上時代與政治發展的需要。香港教育局及11個教育相關機構、22所頒授學位的教育院校,均責無旁貸,必須走在前端。

課程規劃上,從幼兒教育、小學、中學、大專、大學,都應檢視現有課程,積極考慮加入祖國元素。說到這兒,難免有些人會大叫大嚷,這是洗腦!古人説「為官避事平生恥」,還説「任其職,盡其責;在其位,謀其政」,於現在的位置上做應該做的事,心無旁鶩。只要認清目標意義與肩膀上的責任,不必把這些耐不住寂寞的青蛙太當一回事。

每個國家都會推行國民教育,國民教育亦能滋潤青少年的德育、素質和品格。東風拂過寶島,列根號退而又返,香港不能嘆慢板。

協助赴內地港生刻不容緩 建立新力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6月28日,內地宣布放寬入境隔離規定至「7+3」,即7天隔離加3天居家健康監測。香港人喜聞樂見,往內地的機票及金巴車票隨即售罄,一票難求,深圳健康驛站名額亦競爭激烈,不少港人——特別是到內地就學的青年紛紛向我們民建聯、新社聯求助,希望盡快前往內地。

根據統計數字,約1萬6千名香港學生正在內地高校就讀,其中廣東地區就讀港生近8千人,而2022年香港中學畢業生報名到內地升學的人數達1萬3千人,其中近5千人經文憑試招生報名而獲錄取。

開學在即,大量港生急欲到內地註冊及上課。惟現時香港入境深圳,每日只有2千個配額,嚴重短缺,而且從過往「先到先得」改為「搖號抽籤」分配,故只能聽天由命,祈求運氣到來。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曾寄語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故兩地政府部門責無旁貸,須想方設法為港生解決上述燃眉之急,讓他們不致喪失學位,錯過於內地學習生活的寶貴經驗。

就此問題,筆者建議政府:

一、爭取擴大深圳「人文關懷通關」對象,加設「赴內地就學和升學的學生」類別,讓他們順利通關。

二、鑑於隔離酒店房間的配額「僧多粥少」,擴大「人文關懷通關」對象無疑會擠壓其他類別的配額,容易衍生其它問題,而讓港生及時赴內地就學的理由充分,毫無疑義,故政府應藉機促成在本港設立「在港驛站」,令隔離房間數量大增,供「人文關懷通關」的各類對象隔離,日後再延展至其它赴內地市民。

三、即使成功落實上述兩項建議,政府宜同時促請國家教育部發出指示,讓各高校延遲港生報到及上課限期,以防缺漏。

赴內地就學的港生是香港的「預備役」。他們於內地生活數年,能熟悉內地民情,建立人脈,畢業後將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無可比擬的「戰力」。本人再次促請兩地政府部門快馬加鞭,讓港生及時赴內地報到及上課。

星洲沒有星洲炒米 香港絕非英殖民地——淺談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港人一直喜歡吃星洲炒米,直至知道星洲沒有「星洲炒米」,不禁疑惑地問:「真的嗎?」起初難以置信,但很快就會接受曾深信不疑的「真相」,原來是以訛傳訛!

以訛傳訛這個現象,亦同樣地發生在嚴肅的歷史上。

香港傳媒於6月報道,「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科書明確表示英國在香港只是實施「殖民管治」,香港不曾是英國殖民地。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教育局先後重申,《基本法》第1條和序言均清楚指出國家是恢復行使主權,主權從來都在。

早在1972年,「香港是殖民地」的概念已從課程中摘除。可是,2019年黑暴事件,有黑衣人高舉英國國旗,以香港曾是「殖民地」的錯誤依據來為自己劃定立場,有年青人更激動地以「我在殖民地長大」作情感歸邊。到底,誰在刻意引導,習非成是?誰在利用政治偶像、教育、傳媒、娛樂、商品、時尚潮流等等渠道繼續進行軟推銷呢?

星洲沒有星洲炒米,但顧客看餐單看多了,就真以為星洲有「星洲炒米」。有人說過去半個世紀內成長起來的香港人少有國家觀念,「中國人」身份缺失。錯誤的歷史觀誤導了何止兩代香港人!更令人傷心的是,人們因此以「殖民地」記憶作為成長印記,為此背離真正的故國故土,去追逐虛幻的情懷。

香港國安法實施近兩年,香港由亂及治,由治而興。未來,怎樣使港人,尤其是年青人,人心思定、思歸呢?袞袞諸公,刻不容緩啊!必須有勇有謀,以五年任期為限,糾正半世紀的錯誤,肅清遺毒,正本清源。

清潔運動跨部門多合作 目標為本加快改進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為新一任特首李家超成立的四個工作小組之一,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導。不日內,該小組將開展「香港新市容」全港清潔運動,為期三個月,以求短時間內改善環境衞生,並結合實際經驗,訂立常規程序,鞏固成果。

各屆政府均把改善環境衞生列為施政重點,並多次推出大規模的清潔運動,獲得一定成效。惟相較鄰近地區,如上海、新加坡、東京、台北等,香港的衞生狀況顯然有未及,有待改進。針對此問題,筆者樂見政府以新架構應對,多管齊下,務求全方位解決。

一直以來,政府部門普遍畫地為牢,講究「職責分明」。若收到「職責以外」的投訴,便卸到其它部門,然後自覺大功告成,不理會問題是否解決——不少市民早已領教此做法而有所抱怨。更關鍵是,衞生問題總是環環相扣,過於強調職責分明,只會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故政府設立工作組,由副司長領導相關部門,可謂對症下藥。此舉將有助跨部門合作,全面解決問題,進而促使部門間的關係更緊密,打破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讓市民感受到團隊式互補。

要治癒沉疴,除了要整合部門力量,亦要讓力量用對方向。副司長指出,「香港新市容」清潔運動將有三大行動方向:第一,更頻密執法;第二,加強日常清潔工作,重點處理衞生黑點;第三,加強宣傳教育,鼓勵社區參與。第一、二點為短期治標工作,頻密執法能阻嚇缺德行為,加強清潔則是「補鑊」,處理漏網之魚。但要建立保持環境清潔的文化,長遠則要提升市民的公民素養,故宣傳教育亦不可少。小組亦會就跨部門環境衞生問題釐清責任,梳理流程,並督導政策局和部門制定持續行動計劃及績效指標。此種種舉措兼及官民,思慮全面,值得稱頌。

讓我們的家園變得乾淨,提升國際形象,不只是政府責任,更有賴官民政商戮力同心。民建聯率先響應小組的工作,日前發布全港衞生黑點名單,日後更會持續監察。盼各位愛惜家園,注重公德,並一同監察,使東方之珠更為潔淨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