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國人大代表馬逢國引述丁薛祥期望香港保持及發揮好自身優勢。
六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7日上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發言,他們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進一步提升愛國者自身水平、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發展、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等議題分享建議。
李慧琼說明23條立法情況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昨日在會上發言時,介紹了香港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總體情況,她建議整個立法過程、立法完成後,由司長帶頭,負責官員等要繼續向市民解說,讓大家更明白相關情況,別有用心言論出現時亦要指出錯誤言論。她表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是愛國愛港力量的一分子,會做好帶頭角色,發揮好自身網絡優勢,把基本法第23條的情況進一步向大家說明。
陳勇代表表示,自己發言的內容是香港各界愛國者要更團結一致,不斷提升自身水平,凝聚更多民心民意,大家全力支持香港特首李家超拚經濟、惠民生。
鄺美雲代表在發言時表示,「十四五」規劃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對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建設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責無旁貸。同時,應當更好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加強中西文明互鑒,為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積極貢獻。她建議,第一,要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打造中華文化傅承基地;第二,要加強兩地文化交流,共同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第三,要加強文化創新傳承,將中華優秀文化推向世界。
黃錦良代表結合自身工作體會,分享想法:第一,愛國主義教育理應成為香港教育的濃重底色;第二,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在撥亂反正中迎來了好時節;第三,新階段推進香港愛國主義教育,要保持清醒、壓實責任、抓住機遇。
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柴婧 兩會報道
在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向前之際,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發展新階段。「香港必須全力以赴抓住經濟機遇,也必須全力以赴抓住文化機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他強調,香港應該打好文化基礎,包括創新香港精神、構建主流價值觀、搶抓人才,從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更加密切地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在粵港澳大灣區擔當文化復興排頭兵的使命中,香港必須發揮至關重要的獨特作用。\大公報記者 馬靜、李薇、文琰、朱燁、張帥、程同
圖: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龍舟邀請賽暨東莞龍舟錦標賽在東莞市沙田鎮舉行。邀請賽以傳統龍舟文化為紐帶,推動粵港澳城市人文交流,促進非遺保護傳承。
在張頤武看來,香港雖然具有獨特優勢,但是仍要發揮主動性、先行性、引領性,把握優勢,打好自身基礎,既為國家文化復興作出貢獻,又可以令香港自身獲得更好發展,提升自身文化吸引力,快速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張頤武指出,「香港首先應該打好文化基礎,香港人多年來創造出的獨有的獅子山精神,是香港奮鬥精神的象徵,如今面對新的世界格局,應該在此基礎上創新香港精神。」這要求香港不僅要繼續堅持其過往特有的機遇意識、應變意識、闖蕩意識、冒險意識,更要敢為人先、視野長遠,在全球變局的考驗之中,善於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其次,要構建香港的主流價值,那就是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同時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拚敢贏的優良傳統。
融貫中西 培養創新優質人才
搶抓人才也至關重要,張頤武表示,特區政府已經推出一攬子招攬人才的政策,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取得了很大成效。他認為,香港還是應該以務實可行的人才政策和策略,搶佔新階段人才高地,尤其是以網絡技術、創意產業、新興藝術、現代傳媒、影視綜藝等為主要領域的中西文化藝術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道揚書院院長呂宗力提到:「香港的國際化人才很多,從事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的人才都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溝通能力。加上香港有很便利的國際交通的網絡,香港的學者們和內地的學者、國際的學者可以多做交流和合作。」呂宗力建議應把香港的年輕人培養成具備全球視野的、也熟悉中華文化的世界公民。「我覺得香港的大、中、小學的教育體系應該更開放一些。在傳承華夏文脈、建設現代文明方面要積極充實高端的師資,同時完善這方面的課程體系。」呂宗力表示,香港的教育應做多一些嘗試,方能把握好未來的發展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勇提到,在中央的關懷之下,香港目前已經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同時香港還計劃通過建設博物館等方式推動抗戰歷史普及,「未來還有國家成就館,我們在努力更好地用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平台傳播好中華文化,助力我們的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向世界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香港故事。」
主動對接灣區其他城市 實現整體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香港要在粵港澳大灣區擔當起文化復興排頭兵的使命中發揮重要作用,除了加強自身文化建設外,亦需要更加主動地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對接與溝通。張頤武指出,香港應該更加密切地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主動與內地互動,實現灣區整體文化優勢合成。
隨着越來越多的香港藝團北上大灣區演出,經常帶團赴內地演出的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姚珏說:「對香港的藝術家來說,香港的演出地方相對有限,很難發展他們的事業。現在大灣區內地的城市的音樂廳都建造得非常好,在內地的巡演令我們香港的青年藝術家真正體會到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香港導演高志森亦指出,香港與大灣區的合作必須上升到產業化層面。廣東擁有世界級製造業基地,與香港優勢互補,大灣區內高度的工業化可以為香港文化發展繁榮打好基石,他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互相取長補短,未來的藝術作品應該包含整個大灣區元素,在方方面面共同合作。
備受鼓舞 | 31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香港藝文界展示扎實實力
圖:香港演藝學院粵劇《海珠灣》巡演今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受資助名單。
國家藝術基金於201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旨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培養藝術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
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公布「國家藝術基金將向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的港澳台藝術工作者開放項目申報」的消息,並鼓勵內地(大陸)藝術單位、機構與港澳台藝術機構合作開展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2021年開始,港澳特區全面開放一般項目申報。2022年度、2023年度,香港分別有9個和10個項目入選,今年更以12個項目入選,創三年新高。
縱觀香港這三年的31個入圍項目,其中涵蓋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項目、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美術創作項目、傳統交流推廣項目、藝術人才培訓項目以及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等。這些項目既有自來本地大型藝團,如香港中樂團的民族管弦樂作品《蒼龍引》(入選2022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也有來自年輕的藝術家或是本地小型藝團,如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的跨界融合作品《相遇在敦煌,永續在故宮》(入選2022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粵劇花旦林穎施的地方戲曲《昭君出塞》(入選2023年度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
這些項目的成功申請,展示出香港文化藝術界的扎實實力。作為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獲得者,香港青年粵劇藝術家謝曉瑩認為,國家藝術基金會的鼓勵和認可,是助力自己推動本地粵劇藝術的新契機。今次成功申請到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香港畫家沈平也認為,項目成功入選對自己而言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和厚待。
立足香港 將中華文化自信傳向世界
圖:立足香港 將中華文化自信傳向世界
莫華倫(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
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使得它在國際上的便利性更高。以香港為基地,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自信傳遞到全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更加容易的。
最近香港藝術節就有非常多節目,中外都有,所以作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的地位無疑是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香港的平台和資源讓內地更多優秀的作品在香港展示;並利用香港作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窗口,讓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化作品通過香港在全世界展示,推動藝術成果的轉化。
林天行(香港美協主席)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政策對於我們文藝界而言,是一件特別好的事。
特區政府愈來愈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演出活動也愈來愈蓬勃,但我覺得培養觀眾也很重要,香港不止是一眾海內外藝術家的展演平台,更要在留住觀眾上多下功夫。
潘耀明(香港作家聯會會長)
如今香港處在長期穩定的狀態,我覺得應該制定一些長期發展的文化政策,比如可以舉辦更多國際化的文學交流研討會,通過這樣的活動將香港這個城市的自身優勢展現出來。
如今,坐落在灣仔、面積約2000呎的香港文學館成為了香港作家們的「家」,希望能在開幕後,舉辦南來作家手稿展覽,與中小學合作開展文學教育,並在社區內開展流動讀書等活動,從而提升市民對香港作家、香港文學的濃厚興趣。
鄭培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香港長期受困於場地不足的問題,但大灣區內地城市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不足,而香港與內地在交通來往上的便利,又有助於文化的引進來、走出去。我時常來往香港與內地,過程中體會到了文藝發展的日新月異,未來,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一定是一體化共同前行。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也是為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短評 | 不在優越感上享太平
「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是民族復興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抓住中國式現代化的香港機遇、作出香港貢獻,就必須駕馭文化復興、注重文化現象、研究文化規律、把握文化機遇、煥發文化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香港作為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發達經濟體,要有強烈的先行意識、棋眼意識,還要有港人特有的機遇意識、應變意識、闖蕩意識、冒險意識,不能在優越感上享太平,必須全力以赴抓住文化機遇。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香港兼具「一國兩制」優勢和高度國際化優勢,在服務文化復興、發展大灣區世界文化中心的道路上,在主動性、先行性、引領性方面,可以更加主動一些,做出一些示範來。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是文化復興的排頭兵,香港應當是排頭兵中的中堅力量,發揮關鍵作用,例如率先做好一些基礎性、平台型的準備工作,迎接文化復興、世界文化中心的到來。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柴婧、藍松山 兩會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昨日參加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全體會議。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會後表示,在丁薛祥的講話中,他們感受到中央對香港,特別是對年輕人的關懷。他們強調,香港要發揮好自身的獨特優勢,包括用好普通法和金融方面的優勢,積極進取地推動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八大中心」的發展,致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等重要國策,為國家發展繼續貢獻香港的力量。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表示,自己特別感受到丁薛祥副總理對年輕人的關懷,特別關心到愛國主義教育在香港的實施情況,又希望更多年輕人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好自身優勢,從而得到更多發展的機會。
陳勇代表表示,丁薛祥副總理對香港各界朋友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都相當了解,在每位代表發言結束後,他都會講幾句感受,丁薛祥副總理也會用很多生動的例子和大家分享,給人留下溫文爾雅的感覺。
梁美芬代表透過丁薛祥副總理的講話,令她感到丁薛祥副總理非常了解香港。她引述丁薛祥副總理會上特別提到普通法數次,希望香港用普通法好好保護香港金融、經濟制度和自由經濟的體制,用法治保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倡離岸人民幣業務進一步發展
陳振英代表表示,會上,有一位代表提出離岸人民幣業務進一步發展的建議,丁副總理即表示這些建議具體會交給相關部委詳細研究,顯示對大家下一階段如何幫助特區政府拚經濟相當重視。
陳仲尼代表認為,丁薛祥副總理的講話堅定了香港人的信心,特別是他提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功能不只是香港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中央的支持讓我吃了『定心丸』。」
陳曉峰代表表示,感受到丁薛祥副總理非常關心香港尚未解決的民生問題,又表示中國對外開放大門只會愈開愈大,而香港是中國通向國際市場的大路,香港應該發揮好普通法、金融中心、新興產業、聯通世界等的自身優勢,全力拚經濟,全速走上由治及興的道路。
陳帆代表表示,感受到丁薛祥副總理非常關心香港,也對香港事務認識得非常透徹。
林至穎代表表示,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各界應堅定自信,抓住機遇,在國家的堅強後盾下,一方面全力保持香港的獨特優勢,鞏固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定位,持續提升高水平高效營商環境,用好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發力持續在科技創新、專業服務、文化藝術等方面建構新質生產力,大力拓展國際交流,開放擴大各方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同時依託「北部都會區」、河套、大灣區、「一帶一路」等,發揮香港所長,對接國家所需,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要推動更多香港年輕人積極地投身國家及香港的科技和經濟發展。
胡曉明代表表示,香港一定要努力建設好自身獨特優勢,增強愛國愛港力量,其中青年是香港的未來希望,期望香港做好青年工作,令青年日後積極投身中國現代化建設。同時,發展是香港的關鍵,要把握現在的機會,繼續提高香港的國際地位,拓展國際交往,尤其鞏固和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重中之重,未來香港要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香港所長,與國家的優勢互補。
把兩會精神全面準確地帶回港
朱立威代表表示,他會履行好職責,把兩會精神全面準確地帶回香港,向廣大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宣講好兩會內容,讓港人更了解國家的發展策略,更好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會繼續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協助特區政府做好地區治理,主動走入社區解決市民民生問題及推廣好特區政府的各項政策落地。
(大公報記者 黃釔淼)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香港特區代表團昨日在人民大會堂香港廳舉行團組會議。現場16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分享了對政府工作報告、香港事務發展的建議,內容涵蓋大灣區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等等。
在列席聽取港區代表的建議後,中央港澳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周霽表示,中央情繫香港,新增青島及西安為內地赴港澳個人遊城市。他透露,後續還有一系列優惠政策來挺港、支持香港。
周霽在會上感謝各位代表的發言,指出各位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集思廣益,形成集體智慧,體現了民主集中、有序民主、優質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們的真知灼見,有不少都汲取進了政府去年的工作。
周霽表示,各部門接下來將梳理好並深入研究港區代表所提的建議。相信在總書記掌舵領航、黨中央決策下,大家克難奮進,辦好自己的事,香港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香港金融航貿地位牢不可破
周霽表示,總書記、黨中央情繫香港,在開放西安、青島兩個城市的居民來港個人遊之後,中央還會推出其他挺港措施。「後面還有一系列優惠政策來挺港、支持香港,也要試一下我們的基礎設施、通關、住宿、消費等等容納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是互動的,所以『一國兩制』是一個偉大創舉,需要我們全面準確、堅定不移來往前探索、推進。」
周霽又強調,對香港的長期發展,不要被一些媒體帶偏了,特別是一些不實之詞。香港面臨高質量發展的轉型,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香港的經濟增長以GDP來算,有3.2%,大部分(發達經濟體)達不到3.2%,反而說香港經濟不好,這樣唱衰香港,本身就應該底氣不足。
周霽強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牢不可破,中央政府亦一直視香港為「掌上明珠」,會全力以赴支持,但本港也要靠自身努力、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辦好。
高等教育可成第九大中心
團組會議上發言的16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都高度肯定政府過去一年的工作,表示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姚祖輝發言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科教興國和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性,香港有機會成為國家的高等教育樞紐。高等教育是香港新的高質量服務行業,是朝陽行業,完全有希望成為香港第九大中心,提升國家在全球教育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發言時表示,香港在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應該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通過科技發展,在鞏固已有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外,繼續發揮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優勢,尋找新的增長點,在自身爭取發展同時,也更好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更多貢獻。他關注香港的能源供應安全,建議提升國有企業在香港能源市場的保障能力,穩定內地出口油品供港,保障香港能源安全。
特 寫|讚譽香港「掌上明珠」 代表:特別感動
「以前我去銅鑼灣、去南區,這次到西貢一看,這麼美。」談到香港,中央港澳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周霽讚嘆道。
談到與香港的淵源,周霽提到,上世紀90年代他在企業、經濟界工作的時候,內地從香港、澳門這些橋樑紐帶,學到了管理、促進了發展。而內地也一直支持香港,除了東江水,後來他到省裏工作的時候,也從河南向香港提供肉類和蔬菜。
事實上,香港和祖國的命運從來都密不可分。周霽特別提到,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時,剛下飛機就到機場考察,講到「這個機場不光是香港的機場,也是大灣區的機場,是祖國的機場。」
「國家就是我們最大的靠山」
會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表示,聽了周霽的講話,「發現我們香港的飯碗和菜籃子都是靠着國家大量的支持,國家就是我們最大的靠山。」
中央政府一直視香港為「掌上明珠」,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表示,聽到以「掌上明珠」形容香港,令他特別感動,「在我的理解中,這四個字是用來形容自己最親的親人,我形容自己女兒也是『掌上明珠』!」
(來源:大公報A3:要聞 2024/03/07)
務實高效的會風,昨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現。人大代表們都希望在兩會期間多發言,把人民的聲音、把好的建議帶到會上,昨日下午的會議就有16位代表報名發言。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副團長陳勇在會上介紹說,團內開會有個特別安排,就是每位代表僅有5分鐘,更會有代表負責計時,在4分鐘時響鈴提醒,5分鐘時響鈴結束。因此,代表們就要思考,如何把辛苦調研的內容濃縮到這短短幾分鐘內,而這也保證了會議的高效進行。
昨日下午會議期間,人民大會堂香港廳的記者區域座無虛席,不僅有香港媒體,亦有內地媒體、外國媒體在場,希望了解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們開會的情況。相信他們昨日展現的會風,不僅展現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的形象,亦展現了整個兩會的會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康敬 兩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