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社區逐個捉|迎接十一國慶黃金周 九龍城如何做到優質旅行?
2023-08-15

【點新聞報道】九龍城區是九龍最早發展的地區,區內有超過2600幢樓齡逾50年的樓宇,不少已經老舊失修。新一期《18社區逐個捉》社區點論壇今日(15日)舉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勇繼續擔任主持,請來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蔡敏君、立法會九龍中議員楊永杰及多位地區代表,一起探討九龍城的問題及發展。

A4聯盟成員、立法會議員楊永杰形容九龍城是新舊共融的社區,區內不少大廈樓齡超過50年以上,加上不少唐樓,三無大廈多,管理難,期望民政處協助加強三無大廈效率,同時改善大廈管理工作。

專員蔡敏君認同區內的三無大廈數量多,有需要進行改善。她指出,早在疫情期間,政府已經派員到衞生情況惡劣的大廈公眾地方進行清潔及消毒,為了協助舊樓住戶改善樓宇管理,民政事務總署在2011年推出「居民聯絡大使」計劃,由業主及其他團體負責,協助政府部門聯絡居民,共同處理樓宇管理事宜,長遠協助大廈成立法團,令業主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物業,未來政府將推出更多樓宇維修計劃,以改善樓宇的安全狀況。

市建局近年積極研究各區重建規劃,以增加房屋供應,其中九龍城「龍城」區重建項目正式啟動。去年公布計劃把現時九龍城市政大廈及街市,重置在賈炳道公園、九龍城廣場。九龍城區議會副主席吳寶強議員關注區內的重建進度。專員蔡敏君回應指,市建局負責部分的重建項目,亦有部分由私人發展商負責,政府會確保重建工程的資訊流通政府在重建工作中設有聯絡小組,加強與市民的溝通及意見反映,並將求助個案轉交負責的部門,讓受影響居民的權益得到保護。

不少意見認為,啟德有良好潛質發展成為商業核心區(CBD2),只可惜交通配套不足,窒礙其發揮應有價值,土瓜灣分區委員會委員關浩洋表示,啟德新發展區正持續發展,不少市民反映指區內規劃未如理想,未能有效協調居民需要。專員蔡敏君表示,啟德是現時九龍城人口增長最快的區域,當中涉及不同階層的人士,包括公屋、居屋、私人屋苑以至未來的簡約公屋。人口增加市民對基建的需求亦越來越多,未來區內會再有幾個大型建築項目相繼落成,包括商業大廈、商場、地下街、車站廣場及明年年底啟德體育園,期望各工程的啟用帶旺區內的發展。

點新聞早前報道,本港與內地全面通關,網上先後傳出有旅行團,在街頭食兩餸飯及杯麵,而土瓜灣又再「塞爆」這類廉價團,影響居民。紅磡分區委員會委員李超宇表示,近日情況雖然大有改善,期望當局持續關注區內的旅行團情況,確保局民生活不受影響。專員蔡敏君指民政處一直留意情況的發展,在警方的協助下進行人流管制措施,限制旅遊巴進入人多的情況,旅監局亦要求旅行團將飲食及購物地點分開,以達至分流目的,國慶「十一黃金周」即將來臨,預期旅客人數將進一步提高,政府會繼續密切監察情況發展,並致力吸引高端的旅行團到來,帶動區內經濟。

土瓜灣分區委員會委員林博關注九龍城的經濟發展,期望透過經濟、體育、古蹟、文化的合作,帶動區內經濟,發展商業核心區。專員蔡敏君認同建議,指需要私人機構、社區組織及政府的合作,做好軟件及硬件的配備,將區內的歷史景點串聯一起,並推出更多特色活動,讓市民及旅行者認識區內的特色之處。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新聞鏈接: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308/15/AP64db691be4b0de7296c39fef.html

新聞来源: 點新聞
本文著作權歸點新聞平台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點新聞,商業轉載請聯繫點新聞info@dotdotnews.com

薪火相傳/倡設抗戰紀念館 增守護國家信念
2023-08-13

  本港不少民間人士長期致力保存香港珍貴的紅色記憶,感染着愈來愈多的港人。最近一段時間,除了有各區青年、婦女、社區組織自行組織悼念先烈的活動,尋找歷史足跡外,亦有團體為紀念設施義務進行修葺、翻新,還有新的紀念設施在民間力量倡議下落成。

  民間自發修葺翻新

  今年5月9日,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在屯門龍鼓灘中華白海豚瞭望台揭幕(見圖)。紀念碑由新界鄉議局、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香港廣州社團總會和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等愛國團體與政府部門共同籌備,是香港首次為列入國家級紀念名錄的抗日英烈立碑,也是繼斬竹灣、烏蛟騰之後,香港第三座大型抗戰紀念設施。

  8月9日,新界社團聯會、西貢斬竹灣抗日英烈管治委員會聯合舉辦了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園修葺工程竣工儀式。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園自落成至今已34年,新社聯於2023年6至8月組織了數批義工利用節假日,先後對碑園內的主體建築進行清洗、修葺及翻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新社聯會長陳勇建議,香港應設立抗戰歷史紀念館,希望更多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多了解和認識香港抗戰淪陷時期的苦難,明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和平來之不易,從而增強守護國家、守護香港的信念,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再出發大聯盟考察深圳 三建議促進兩地融合
2023-08-12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前日到訪深圳後,於昨日舉行記者會,總結此行三大體會。香港文匯報記者黃書蘭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書蘭)「香港再出發」大聯盟13位成員前日(10日)到深圳拜訪深圳市口岸辦、發改委等深圳市政府部門,以及赴鹽田區考察調研,探討港深融合發展的情況及規劃。他們昨日舉行記者會,總結了此行三大體會:一是建議特區政府更積極配合內地的便利化通關規劃,包括以蓮塘口岸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試點;二是推動香港「北部都會區」與「深港口岸經濟帶」合作發展,打造「港深都會區」乃至「大灣區新發展區」;三是與深圳市政府在沙頭角合作建設「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打造跨境消費示範區等。

參與此次行程的大聯盟成員包括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黃冰芬、李聖潑,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譚鎮國,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香港深圳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陳健平、曾燈發、方舟、陳秋嫻等,並得到深圳市政府支持,深圳港澳辦協調,以及深圳口岸辦、發改委和鹽田區的領導詳盡介紹港深融合發展的情況及規劃。

口岸智能化 提升過關效率

陳勇在記者會上表示,在香港復常通關後,深港過關的人流大增,建議特區政府爭取延長兩地關口服務時間,尤其在假期及星期六、日。據了解,位於深圳的新皇崗口岸預計於2026年建成,屆時將採用「一地兩檢」,更加入多項科技元素,提升整體通關體驗,他建議特區政府加強相關設備的智能化,配合內地的便利化通關安排,又建議在蓮塘口岸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設法在確保邊境安全下提升過關效率,達至「無感過關」。

陳勇透露,深圳正探討設立直升機和遊艇關口,有望未來讓兩地居民可以像去澳門般乘直升機往返深圳。

倡與深合建消費合作區

黃冰芬表示,沙頭角有完善口岸,特區政府應積極發展該區,包括探討與深圳合作建設「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在沙頭角中英街發展跨境消費、餐飲、購物及旅遊等服務型行業,打造跨境消費示範區,吸引內地遊客,並合作推進沙頭角口岸重建、活化中英街等項目,逐步形成港深東部生態旅遊圈等。

梁海明表示,根據大數據分析,香港市民在網上最關注的內地城市是深圳,其次才是北京,而在網上討論深圳的訊息中,99.6%持正面或中性態度,只有0.4%屬負面,證明港人很喜歡深圳。

應更積極加強港深合作

他指出,香港「北部都會區」與深港口岸經濟帶是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陸路連接最緊密的區域,應該更積極加強合作發展,為未來深港兩地在更廣泛區域進行合作積累經驗,希望爭取將「北部都會區」升級打造為「港深都會區」以至「大灣區新發展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橋頭堡,作為整個大灣區的合作典範。

港政界倡設主權基金 引入更多內地資本
2023-08-1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書蘭)針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制行政令,多位香港政界人士昨日表示,本地從事有關領域的企業過去兩年已作相關心理準備,早已放棄尋找美國投資,轉為找「國家隊」,故預期禁令對本地初創企業的影響不大。他們建議特區政府研究設立投資基金,以及爭取進一步打通香港與內地的資金通道,設法協助受影響科技企業物色投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廸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美國做法,批評是打着國家安全藉口,做法損人不利己。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和《創科發展藍圖》提到的很多領域,包括電動車、芯片、金融科技和生物科技等,與有關三個領域並非完全重叠,加上估計這次行政命令與美國大選有關,屬於政治行為,預期措施不會持續很久,更多屬於短期和心理上的影響。

他建議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有更多的溝通,打通內地資金流通的通道,建議政府向中央爭取兩地創科資金在一定額度下免手續費兌換,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循環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表示,過去兩年,於內地或香港從事AI或半導體的企業早已放棄尋找美國投資,轉為找「國家隊」,故禁令對本地初創企業的影響反而不大。他建議特區政府仿效新加坡設立主權基金,自行投資,彌補資金缺口,同時引入更多內地資本。他批評美國的新禁令「唔講道理」,違背市場經濟。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批評,美方做法等於是要放棄中國這大市場,製造「雙輸局面」,破壞自由經濟、全球化供應鏈,惟大部分香港的初創企業都應早已作好相關心理準備。

為長遠計,他建議特區政府設立投資公司,助力受影響科技企業,以及協助企業物色內地或海外其他地方的投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自由黨副主席、香港與內地法律專業聯合會會長陳曉峰表示,在未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美國是次行動是有違國際法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原則的「單邊強制措施」。拜登此舉違反了國際貿易法中不干預市場的一大原則,不但損害全球經濟自由,影響中國和美國企業及投資者的利益,更會令國際經貿秩序面臨巨大挑戰。同時,美方有關的行政命令也會阻礙中美兩國的科技交流以及良性競爭,拖慢全球創新科技發展,令全球創新科技行業失去百花齊放的良機。

珠海市邀港人遊斗門感受歷史文化
2023-08-1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隨着「港車北上」政策實施,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港人經港珠澳大橋到內地開展「自駕遊」也愈發便利。珠海市斗門區昨日在港舉辦招商旅遊推介會,是次活動以「築夢大灣區 共建大斗門」為主題,介紹斗門區「春賞花、夏採摘、秋收穫、冬精品」四季遊等豐富的文旅資源及產業園發展,冀更多港人到斗門感受深厚歷史文化,品嘗地道非遺美食,體驗山水田園風光,共享發展成果。

「港車北上」提供新機遇

「看龍舟競速,聽沙田民歌,品特色美食,賞非遺之美。」據推介會介紹,斗門有「文化節、旅遊節、美食節、體育節」四大品牌活動連年舉辦;有重殼蟹、黃沙蜆、白蕉海鱸、蓮洲禾蟲、大赤坎叉燒等特色美食;有御溫泉、黃楊山、金台寺、斗門舊街、接霞莊等文旅景點。

在產業發展方面,香港是斗門第一大外資來源地,截至去年到位外資約7.54億美元,而「港車北上」為斗門與香港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據悉,斗門區正依託四大產業園區,積極構建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和現代農業的「3+1」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戰略性產業集聚發展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雲在活動上致辭表示,斗門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營商環境、宜居氛圍以及政策優勢明顯,希望各個社團組織積極帶領香港各行各業人士到斗門參觀考察、投資置業,發揮香港連通國際、匯聚全球資源要素的優勢,進一步拓展合作渠道、推動兩地共融發展。

斗門區委書記蘇虎在推介會上致辭表示,斗門希望乘着「港車北上」的東風,充分利用「首站優勢」,推動兩地合作再上新台階、再續新篇章,又希望大家多到珠海、多到斗門走走看看。斗門將營造更好的產業環境、營商環境和宜居環境,厚植發展沃土,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政策、最佳的服務,讓大家投資放心、幹事順心、生活舒心。

港商盼北上助餐飲產業升級

不少港商有意到斗門投資興業,香港富臨集團主席楊維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斗門交通便利,未來會在當地建立預製菜生產鏈,生產盆菜、湯水、醬料等,希望在內地打響品牌,幫助餐飲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產值。

斗門港商代表還包括珠海御溫泉度假村董事長吳卓晉、顯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長羅衍瑩分享在斗門投資、生活的經歷及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