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於3月5日開幕,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將於3月4日開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即將赴京參會。
民建聯過去有多項建議在中央的支持下得到落實,其中包括《建議延長回鄉證使用期限》、《關於與取消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健康申明卡的建議》、《推動高鐵公交化的建議》、將香港長者醫療券擴大至大灣區更多合資格的醫院以及國家剛剛公布的增加西安、青島為自由行城市。民建聯感謝國家對香港的大力支持,2024年兩會即將召開,民建聯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就多項推動兩地合作與國家發展的議題提出建議和提案,詳細如下:
一、促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1.推出「新股通」推進股票市場互聯互通
建議在「滬港通」及「深港通」框架內推出「新股通」。參與「新股通」的投資者限制為專業投資者及機構投資者,為進一步提高風險控制,建議為納入「新股通」資格的新股設立市值、盈利、或銷售額等的門檻。在上述投資者保障的前設完成後,首階段先在「深港通」推出「新股通」試點,透過「深港通」作「新股通」試點,允許內地與本港合資格投資者,投資購買對方市場首次公開發售的新股認購。待「深港通」的「新股通」試點運作一段時間且順暢後,再把計劃擴展至「滬港通」。由此,令合資格投資者可涉足到兩地上市新股的投資市場,為市股市場增添交投量。
2.推動香港、上海和深圳金融市場發展,建立更具規模的金融中心配合國家長遠發展
建議整合香港、上海和深圳,三大金融中心的資源,挑選100至200家現時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優質公司到香港發行H股,讓海外資金可以直接投資,增強股份的流通性。與此同時,亦挑選50至100家現時只在香港上市的優質公司到上海或深圳發行新股,讓內地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這些公司,活躍投資市場。在這個機制建立後,亦有助香港吸引一帶一路和其他海外國家的優質公司到香港上市,繼續進入內地資本市場,促進香港成為國際優質公司的集中地。
3.優化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及納入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互聯互通安排
ETF互聯互通自2022年7月啟動以來一直運作暢順。目前僅有8隻香港合資格ETF產品獲納入,與合資格內地ETF數目相差頗大。香港業界都殷切期待ETF通能放寬現有資格要求(如降低香港合資格ETF的平均資産管理規模要求及其跟蹤標的指數的合資格的港股權重要求),並且擴大産品範圍(如納入債券ETF和海外市場股票ETF),使更多香港ETF可以參與ETF互聯互通,支持ETF市場的發展及鼓勵新產品的開發。此外,亦建議把REITs納入互聯互通機制,增加香港REITs市場的深度和廣度,讓兩地公募REITs產品成為更多樣化的融資工具。
4.關於明確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第一選擇地的建議
建議有關部門在審批內地企業境外上市時,強調香港是第一選擇,特別是鼓勵更多的優質國企,以H股的方式到香港上市。進一步加快審批的進度,爭取更多的企業能夠如期來港上市。研究內地A股優質公司直接來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可能性
5.大灣區跨境企業徵信互通
金管局正在與人民銀行建立溝通機制,推展大灣區企業徵信互通(溝通機制的討論內容包括資訊主體覆蓋範圍、雙向跨境資訊互聯互通的模式、參與跨境徵信合作的徵信機構、資訊交換內容,以及監管合作等)。金管局亦已就企業徵信互通試點與銀行和徵信機構開展討論,以物色試點測試案例。建議加快跨境企業徵信互通試點測試進度,盡快實現大灣區跨境企業徵信互通,讓香港銀行能獲取客戶在內地銀行的徵信資訊,同時,灣區內地城市的銀行亦能獲取香港客戶在香港銀行的徵信資訊,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融資,有利業務拓展,同時提高銀行服務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
6.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開展港澳非處方藥品跨境電商進口試點
2021年5月8日,河南省取得《國務院關於同意在河南省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藥品試點的批復》(國函〔2021〕51號),同意以已取得我國境內上市許可的13個非處方藥進行為期3年的試點期,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將河南的方案擴展到粵港澳大灣區進行試點。我們又建議可以首先梳理出國內需求較大的港澳OTC藥品,從中篩選出已在港澳註冊超5年、未發生過醫療事故的OTC藥品詳細資訊,作為申請試點的藥品清單。
7.推動大灣區共同打擊非法入境
中國一直與國際社會合作打擊跨境有組織犯罪,建議外交部可指導特區政府更多地約見駐香港的外國領事,共同商討如何防止濫用免簽證政策,以及委託領事代向其國民澄清一些犯罪集團的虛假訊息,包括非法進入香港是違法行為,以及絕對不會獲准工作取酬。同時,加強大灣區執法部門的各項合作,包括加強情報交流,做好源頭堵截工作,以及組織更多聯合練習及執法行動,在海陸空方面織出嚴密的打擊網,以便更有效地堵截非法入境人士,以及打擊這些在背後組織非法入境活動的犯罪組織。
8.建設大灣區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
短期內,建議將取消打鼓嶺垃圾堆填區二期擴建工程為主要目的,並設定垃圾填埋區一期的關停時間表和路線圖。為盡快開展「無廢」灣區建設,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可共同探討合理利用大灣區的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加快處理現時的城市固體廢物問題。長遠而言,我們希望能利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構建的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最後,我們希望和內地相關部門一起建立相關專班做議題研究。
9.加強兩地合作培訓技術人才
進一步推動兩地職業技能互認,透過香港教育局和廣東省教育廳進行資歷框架一般對接,再由香港和廣東省相關機構落實職業資格的互認。當中重點推動「持證上綱」行業的技能互認,相信推動互認能鼓勵更多具資深職業技能的外勞來港工作,有助提升香港職業教育的認受性,推動與內地共同探索跨境培訓的學習模式、職業教育貫通的培養模式,深化兩地在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合作。而在落實互認時需考慮雙方人力配置及需求等因素,以求考慮周詳。
10.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旅遊發展措施
現今遊客旅遊模式的轉變,許多來港遊客都改變了以購物為主的旅遊模式,有不少旅客來港參與文化藝術和展覽活動。隨着疫情結束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提速,加快發展「一程多站」式旅遊成為灣區各方的共同盼望。因此,希望能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合會的運作,尤其可以共同探討如何推動政策對接、營運管理規則對接以及共同開發更多灣區「一程多站」式旅遊產品等。此外,其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旅遊發展的建議還包括:將遊艇自由行推廣到更多的城市、推動更多的內地郵輪來港、增加更多的內地來港航線等。
11.優化內地旅客離港免稅購物額
內地旅客離港返回內地時,在香港購買的個人自用物品,僅在5000元「自用、合理數量」範圍內免稅,難以滿足過夜旅客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削弱香港商品價格競爭力。建議提升內地旅客離港免稅購物額度,將在港免稅購物額度從5000元放寬至30000元,以吸引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其次,調整免稅目錄表。赴港旅客攜帶物品受1996年推出的《中國籍旅客帶進物品限量表》約束,旅客的購物習慣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因此期望限量表能與時俱進進行調整,建議參照海南免稅目錄以及當前消費習慣修訂免稅商品目錄限量表。最後,適當放寬大灣區內地居民赴港及外國居民來大灣區旅遊的簽證安排。建議將「自由行」城市數目由51個擴大至更多省市,以及放寬外國居民來大灣區旅遊的簽證安排。
12.爭取更多中央政策加快河套發展
為促進生命健康產業在河套發展,需要有政策配套滿足從事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的機構和租戶,例如讓內地生物樣本和相關數據跨境流動到香港園區作科研用途,以及容許設於香港園區的臨床試驗所可以跨境使用和處理所需的內地臨床樣本。因此,希望中央相關部門支持批准內地的科研及臨床試驗採集的生物樣本及相關數據可進入河套香港園區,在做好風險管控的情況下,供合資格的香港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香港園區內使用。這同時可以促使未來設立於香港園區的數據庫及樣本庫、實驗室等能成為可同時處理來自內地、香港,以至其他地區進行的多中心臨床試驗的生物樣本和數據的地方。
13.兩地牌機動車輛可自由選擇口岸出入境
香港與深圳邊界現時有7個陸路連接口岸,分別是羅湖、文錦渡、落馬洲(皇崗)、深圳灣、落馬洲支線(福田)、沙頭角及香園圍(蓮塘)口岸。然而,兩地的車輛不能自由選擇口岸出入境,現在香港有6萬多輛車擁有兩地車牌在指定口岸出入,未能達至人員通關便利、物資高效便捷流動的目的,不利於香港與深圳的經濟發展共融。建議取消持有粵港兩地車牌的車輛要指定口岸出入的規定,容許該等車輛按照路程方便,選擇口岸出入。參考貨櫃車「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通關政策,在減輕口岸交通壓力的同時,便利更多兩地市民開車通關。
14.深港合作共建梧桐山-紅花嶺-八仙嶺生態走廊
深港合作共建生態走廊,有利於拓展深港交流合作領域,為深港兩地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一個新平台,對促進香港人心回歸具有積極意義。建議建立梧桐山-紅花嶺-八仙嶺生態走廊共建合作機制。充分發揮黨總覽全域、協調各方的作用,成立由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牽頭、各部門和兩地政府參與的工作專班,從頂層設計着手,深入研究邊防開放、人流通關等涉及中央層面事項,完善政策支持,細化責任分工,有效推動專案落地。加快打造首個國家深港生態融合示範項目。深港兩地共建生態走廊,將有效促成兩地邊防開放、生態旅遊及青少年研學交流等多項深港融合工作,以生態融合成為深港規則銜接、共治共管的全國範例。
15.內地與香港有關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合作
國家生態環境部已經制定發布了造林碳匯、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探討以香港作為平台,將相關方法學推廣國際,例如吸引「一帶一路」合作夥伴政府及企業使用相關方法學作自願減排項目設計、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據。長遠探索內地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與香港國際碳市場CoreClimate交易平台互聯互通,例如項目互掛及買賣交易互通。
16.進一步發展可持續金融
內地近年來一直積極推動碳排放交易系統的發展,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與此同時,內地亦積極重新啟動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登記和交易的市場基礎設施工作,積極推動CCER交易的恢復。建議推動CCER及相關減排項目和國際認證標準接軌,並鼓勵CCER通過「香港標準」簽發自願減排量,用於抵消強制性碳排放配額清繳,從而將CCER延伸到國際碳市場。這不僅可助力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低碳轉型,同時有助於打破當前自願減排標準被國際標準壟斷的局面、牢固國家的碳定價權、深化國家對國際碳價格的影響力。
三、發揮香港所長,推動人心回歸
17.進一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法》在港落實
為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提升社會各界的國家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特區政府不遺餘力建立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建議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軍營在重大節日的開放次數;將參觀軍營或展覽館等活動納入到香港中小學、以至幼稚園課程;邀請駐港部隊為香港中小學生進行軍隊歷史、展覽館的解說員培訓;爭取中央相關部門支持幫助香港特區政府盡快建成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發展成就和抗戰歷史;為新入職及初級公務員提供實習計劃,允許他們在國家公務員體系任實習生;及期望四川再次贈送大熊貓給香港。
18.藉助推動體育、文化協助香港說好中國故事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不單是國家對香港文化藝術工作的肯定,更是鼓勵香港在新時代發展下,為國家作出貢獻。建議爭取中央支持,讓更多的體育、文化盛事在港舉行,或讓香港參與協辦。邀請內地文藝團體來港共同參與演出,同時廣納人才,招募香港文化演藝從業員進入內地文藝團體,讓港人有吸收和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的機會。推薦在專業界別有突出成就的香港人到國際組織,如國際奧委會、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等任職,讓香港的專業人才在國際層面一展所長,說好中國故事。
19.進一步完善香港和內地文物展覽
現時香港的文博單位,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列為境外機構,在內地文物運港展出時受到不少的限制,包括展出時間限定為一年,只能續期一年,一級文物估全部展出文物的比例不能超過百分之二十;一些被列為「禁止出境文物」的珍貴文物不能運港展出。建議內地相關部委在立法和行政措施上可給予更多支持,研究添加條款,給予香港文博單位與境內機構同等待遇,例如,允許文物運港展出三年,一級文物佔全部展出文物的比例超過20%等。在《文物保護法》中加入特殊條款,允許「禁止出境文物」到香港進行展出,讓香港充分發揮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作用,為建設中國為文化強國作更大貢獻。
四、優化營商環境
20.優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
2023年是CEPA簽署二十周年,CEPA的發展和落實,為兩地貿易和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效益。建議在主要服務貿易領域(包括法律、會計、建築及相關工程、醫療、檢測和認證、印刷和出版、電信、電視、電影、金融、旅遊等等)等方面,進一步在設立企業方面取消或放寬股權比例、資本要求、業務範圍的限制,逐步可以容許港資在企業的全額持股,讓香港服務提供者及專業人士可更容易在內地設立企業和發展業務。我們亦建議除了極少數內地認為必要保留的領域外,全面對香港服務提供者實行「國民待遇」,以實現最高水平的開放。
21.鼓勵國家和民間企業在香港設立自保公司以管理企業在境外的各種風險
自保公司作為企業優化保險風險管理的窗口,可以充分運用集中採購的優勢,以達到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風險成本最小化的效果。國家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內地企業以及國企到香港設立自保公司,一方面能發揮香港在管理國際風險上的優勢及壯大香港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規模。另一方面由於自保公司主要承保各企業自身在海外資產風險,包括一帶一路大型建設和工程的風險,這既避免與國內保險業的競爭,更可以通過自保公司的再保險方式將在境外的保費、承保技術轉移到香港及內地。
22.發揮人才集聚優勢,打造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服務業高地
我國ESG需求仍在起步階段,國內碳市場、ESG標準、體系結構等與國際互通互認尚待時日,ESG服務業態處在逐步深化和多元化初期,國際化水準有待提高。建議建立國際化交流平台,積極參與國際準則制定。可依託現有ESG研究院、綠交所等平台,率先研究並規劃ESG制度體系,同時積極參與ESG國際交流,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促進形成兼具國際性與中國特色的ESG制度體系。建議金融監管部門與國家幾大交易所聯動,參照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披露準則,結合中國實踐,發布ESG資訊披露和評級指南,推動ESG報告使用協力廠商鑒證,公布ESG評級結果。
23.優化營商環境 助企業引進來走出去
為提高我國營商環境對外的吸引力,結合以科技創新,建議出台跨境外商服務貿易相關指導平台,對跨境外商服務貿易等進行系統性指導,明確海外服務貿易商在華的營商指引,提供一站式營商服務平台。建立完善企業出海官方全流程指引,從出海籌備、落地、運營等各階段涉及的政務服務及其他服務事項提供指引;充分利用「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完善並優化官方出海資訊分享;提供並細化簽證辦理、境外用工需求、對外援助資訊等,助力企業出海。
24.優化外國人來華生活、旅遊措施
當前我國旅遊環境在吸引外國遊客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建議針對外國旅客推出英文頁面的政務、旅遊APP,一站式為外國來華人士提供一系列的政務及旅遊服務,讓身處海外而即將來華的人士,來華前就可以護照在網上辦理政務,如入境、暫住、銀行服務等,同時建議平台亦提供旅遊相關預約服務,包括購買景點門票、預訂酒店、餐飲服務等。亦可探討建立方便外國遊客的支付渠道,如參考香港的「八達通」,兼具儲值以及消費功能,為遊客提供方便,提升我國的形象。
25.加強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及企業家權益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建議完善行政程序法等法律,例如制定全國統一的行政程序法,為行政權定規矩、劃界限,規範公權力的行使。過去2020年和2021年,一些地方如浙江省和山東省已就民營經濟發展推行了地方性立法;現時廣東省廣州也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制定廣州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建議更多地方政府仿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五、推動兩地民生發展
26.完善港人在大灣區安老服務
積極擴大香港「長者醫療劵」在內地的適用範圍,除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屬下指定的健康服務中心,以及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外,應積極擴展至大灣區認可醫院及診所/健康服務中心;適用範圍也應擴大至住院服務及日間手術程序等,使居於內地的港人長者毋須返港,也可以獲得基本醫療服務。此外,建議進一步完善個人的醫療病歷涵蓋的「雙向互通」範圍,包括研究互通放射影像,化驗結果資料等,以方便大灣區安老「就地在醫」。以及將「允許香港居民在內地購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繼續擴大,兩地可以探討建立實報實銷機制,以減輕長者的醫療負擔。
27.容許入住廣東省養老機構的香港長者在定居首六個月內參加城鄉居民醫保
限於目前內地的醫保政策,在內地養老的香港長者因首六個月內未能獲發港澳居民証而未能參加城鄉居民醫保,期間須自行承擔全部醫療開支,部分香港長者因此對入住位於廣東的安老院卻步。建議容許入住香港特區政府指定廣東院舍的香港長者在內地定居首六個月內也可參加城鄉居民醫保,令在內地養老的香港長者得到更多醫療保障,進一步推動粵港兩地養老服務融合,促進大灣區養老服務產業優質發展。
28.優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增添以下內容:國家積極推動內地與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建立全國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在發生全國性或區域性的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時,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協商,聯防聯控,共同抗疫。具體而言,立法強制為所有高風險的寵物注射狂犬病疫:高風險動物指的是貓、狗以及流浪或野生的食肉哺乳類動物,如狼、狐狸等;立法強制若民眾被有機會患上狂犬病的動物咬傷或抓傷後,需儘快到醫院或衞生醫療機構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
29.增加更多符合標準驗車公司
據運輸及物流局數據,兩地牌車輛總數(包括貨車)約63000多輛。兩地逐漸回覆正常通關,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兩地牌車主需要驗車服務,若只有一家驗車公司未必能滿足日漸增多的驗車服務,參考「港車北上」的做法,現時港車北上的驗車機構為中檢和中旅兩家,很好緩解了驗車輪候時間長的問題。因此建議增加更多的符合標準的驗車公司為跨境車輛服務,必要時可外判本港其認可的驗車公司,更好為市民服務。
30.兩地通關便利措施
目前只有皇崗及港珠澳大橋作24小時通關,因此我們建議,落實「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策略,實現深圳東部(深圳灣)、中部(落馬洲)及西部(香園圍)均有24小時通關口岸的總體布局。另外,延長現有口岸的通關時間,包括深圳灣口岸開放旅檢24小時通關,羅湖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建議先把兩個口岸的服務時間看齊至晚上12時,再研究於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將兩個口岸的開放時間延長至凌晨2時;在重建、升級改造或新口岸落實「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旅客只需排一次隊、檢查一次證件便可經過出入境雙方的檢查區域完成兩地的出入境手續;以及建議中央有關部門能研究「電子回鄉證」,增加兩地通關的便利性,進一步推動國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31.增加關愛通道或預約服務便利老年人等行動不便人士過關
在內地各出入境口岸,尤其是每年過億出入境人次的深圳各個口岸,增加提供優檢服務的通道,並將之命名為「關愛通道」,讓符合年齡或特定要求的老年人、小童以及行動不便人士可在「關愛通道」排隊、檢查以及過關,在最大程度便利以上人士過關。在過關車道,亦可適當增加「關愛車道」或優檢車道,讓老年人、小童以及行動不便人士在不下車的情況下檢查過關;如有特別需要,相關人士亦可以透過預約,再在指定時間以優檢方式過關,免卻排隊、下車檢查的不便。
民建聯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即將舉行的全國兩會,提出31項建議和提案,包括建議放寬內地訪港旅客購物免稅額,由5000元增至3萬元。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周五(1日)指出,5000元免稅額在10多年前訂下來,有進一步上調空間。在兩會期間,有機會與財政部官員會面,將向對方反映。
民建聯提出的議案,涉及促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推動人心回歸、優化營商環境,以及推動兩地民生發展。當中包括爭取更多中央政策加快河套發展,例如容許內地生物樣本、相關數據跨境進入香港園區作科研用途,供合資格香港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使用;又建議推出改善外國人來華生活和旅遊措施,可用外國護照在網上辦理入境、銀行服務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議爭取中央支持,讓更多體育、文化盛事在港舉行,或讓香港協辦。他另提出,深港合作共建「梧桐山—紅花嶺—八仙嶺」生態走廊,將有效促成兩地邊防開放、生態旅遊及青少年研學交流等多項深港融合工作。
中評社香港2月29日電(記者 林艷 袁曉麥)2024年全國兩會前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陳勇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振興香港旅遊業、香港經濟復甦情況、“全面撤辣”穩樓市、愛國愛港政團發展等議題分享觀點。
陳勇,香港中文大學法律與公共事務碩士,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議員、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理事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副秘書長。
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利於香港長治久安
中評社記者:近來特區政府已經啟動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程序,您如何看待23條立法的必要性?以及對於香港長遠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陳勇:《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不但是特區政府責無旁貸的憲制責任,而且是維護國家安全、保障香港繁榮穩定的必要之舉。然而,這項立法工作被推遲了26年之久。在過去的咨詢過程中,有反對派表面認可23條立法是特區政府理應承擔的憲制責任,但實際上卻不願意採取行動,只因假如完成了相關立法工作將限制外部勢力和分裂勢力在香港的影響力,這些不法勢力更不希望香港擁有穩固的法律防線。而正是因為缺乏23條立法的保護,特區政府沒有合法手段打擊外部勢力煽動的“港獨”、“黑暴”行為,也無法有力制止一些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最終釀成了2019年的政治風波。
隨著中央政府的介入和香港國家安全法的實施,香港得以邁入“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這就證明了國安法是守護香港、守護國家安全的“金鐘罩”。儘管香港國安法為香港提供了大框架的保護,但由於“一國兩制”政策,香港作為實施普通法體系的特別行政區,還需要在這個框架下進行本地立法以完善香港國家安全法律。23條立法相當於為每一個家庭加裝了防火防盜設施,可作為國安法的重要補充,為香港社會築起全方位的安全防線,從而真正實現國安、港安、家安、人人安。由此可見,完善國家安全法律體系不僅僅是國家安全,更是為了切實保障每一位香港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從而為他們創造一個繁榮穩定的社會環境。
各界通力合作振興香港旅遊業
中評社記者:疫後全國旅遊業正在復甦,您認為,應該從哪幾個方面發力提升國內外遊客來港的吸引力,並進一步振興本地旅遊業呢?
陳勇: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旅遊及金融中心,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通過中央政府的支持及開放政策,例如自由行和簽證便利化,有效地振興了經濟並加快了經濟復甦。但這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比如旅遊與居民生活空間的衝突、基礎設施的壓力以及由於不同利益群體和政治因素引起的社會糾紛。為進一步振興香港旅遊業,首先,香港需要更新和升級旅遊設施與服務,以吸引高端遊客。這就包括提供全新的旅遊產品和游覽體驗,比如創新娛樂設施和更新傳統的購物區。讓來港遊客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傳統景點,而是創造更多獨特的購物和文化體驗,使旅遊業呈現一定新意。同時,要確保遊客感到賓至如歸,無論是商務旅遊還是休閑旅遊,都應得到專業和熱情的服務。
其次,香港需要通過更好的城市規劃和管理,解決遊客與本地居民之間的矛盾,包括合理規劃旅遊區和生活區的空間布局,避免擁堵和衝突。例如,提供免費的穿梭巴士服務,直接將遊客從關口送往旅遊或商業區,減少與本地居民生活區的交集。
此外,政府應加強與旅遊業的溝通與協調,優化遊客在入境關口的體驗,以及在旅遊過程中的便利性。建議發展高效的交通網絡,比如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等主要景點的直達交通工具,提升遊客的整體旅遊體驗。香港還應利用其獨特地理優勢,作為連接國際旅客與大灣區的橋梁。通過便利的簽證政策促進大灣區內的旅遊循環,包括澳門、珠海以及其他城市,形成區域旅遊協同效應。
最後,香港可以通過文化旅遊增加其吸引力,例如推廣故宮博物館、紅色旅遊等,結合傳統與創新,讓遊客每次來香港都有新鮮感。同時,還可以爭取引入新的吉祥物,如國寶熊貓這樣頂級的親善大使,也可以成為未來香港吸引國際遊客的重要名片。
堅信自身優勢 重塑經濟光明前景
中評社記者:過去一年受地緣政治衝突、美國加息、全球經濟放緩等衝擊,香港股市、樓市也受到一定影響,一些西方媒體唱衰香港的經濟論調也影響了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您認為在這樣的形勢下,香港應該如何講好自身優勢的故事,重塑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任和信心呢?
陳勇:歷史已經證明,對香港持悲觀態度的人最終往往會後悔。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香港股市、樓市的基本盤是健康的。儘管短期內市場會出現波動,但從中長期來看,香港的市場表現總體上是向好的。目前,香港的市值和股價表現良好,盈利能力依然強勁。然而,由於所謂的金融戰,一些國家可能出於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針對香港的開放市場進行操作,通過沽空等手段壓低股價,迫使資金流向美國。這種策略旨在削弱香港的吸引力,使潛在的上市公司對在香港上市產生猶豫。
為了保障股市的健康發展,香港特區政府的財經官員需要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一方面,可以借鑒過去香港抗擊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經驗,採取合適的措施確保市場正常運行。例如,可以設立均衡基金,在股價被低估時買入,維持股價的真實價值。此外,香港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制定措施防止市場操縱行為,但不必採用過激的手段,維持市場的正常運營就足夠了。同時,要確保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被外部勢力濫用,將健康資產配置在真正符合香港利益的金融機構中。
另一方面,香港也需要更好地講述自己的故事,突出自身國際化的優勢。這包括吸引更多央企、內企和有潛力的民營企業到香港上市,首先應該鼓勵那些考慮海外上市的公司優先選擇香港。這就需要金融管理局和香港交易所等相關部門需要展現更多的服務精神,突破單一的監管角色。與其簡單地告訴企業什麼不能做,不如更加積極主動地告訴企業應該怎麼做。比如指導企業如何成功上市,幫助他們展示盈利前景,同時使得上市公司能在合法、合情、合理的範圍內發揮自身優勢,吸引更多的全球資金,尤其是來自中東和東南亞的資本。
及時調整策略 積極迎接挑戰
中評社記者: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2023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3.2%,第四季升幅更錄得4.3%。從這些數據可見,香港宏觀經濟正在恢復正常,然而社會上有很多聲音認為香港經濟體感溫度還是很冷的。請問您如何看待宏觀數據改善與社會感受落差?如何進一步增強經濟復甦給市民帶來的獲得感?
陳勇:這種感受的落差與短期數據和長期發展預期有關。我們必須認識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其經濟狀況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很大。例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政治勢力可能出於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對香港進行了一些負面操作,這也對香港經濟產生了副作用。在國際資金流動方面的一些策略可能加劇了市場的波動,這種外部壓力對市民的感受有著直接的影響。再者,相較全球其他地區,包括遭遇政治衝突的國家,香港的狀況其實已經相對較好。但我們仍希望能在全球經濟“過冬”的情況下率先迎來復甦的“春天”。
要增強經濟復甦的獲得感,首先需要建立市民的信心。我們寄希望於在李家超特首的帶領下,相關政府部門和負責官員拿出頑強拼搏精神,以優質服務推動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以及其他行業的快速復甦。此外,政府應當深入瞭解市場和市民的需求,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來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舉例來說,在樓市低迷時,政府的相關“辣招”也應當有所調整,及時“撤辣”以刺激樓市需求。同時,在經濟下行階段,應該對原先重監管的模式進行調整,減輕企業負擔,讓更多企業輕裝上陣。此外,特區政府也可借鑒內地政府一站式服務模式,大幅提升審批速度,減少企業和市民在辦事過程中的時間、精力等成本。目前香港在公共服務和工程項目中,存在許多效率低下的問題。例如,項目審批過程中必須經過多個部門,每個部門分別用時,導致整個過程耗時過長。香港可以借鑒內地政府的經驗,多個部門同步進行審批,從而大幅縮短整個流程的時間。
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來李家超特首的團隊在效率提升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將許多原本需要數年的工作縮短至一兩年內完成。但現在的經濟形勢要求更快的進度,希望每個季度都能讓公眾明顯感覺到的進步。這就需要更加合理的人才、資源配置方式以提高效率,就像不同的交通工具適合不同的速度和功能,政府部門也應該根據職員的能力和適合度進行合理安排。適合高速發展的人才應該被放在關鍵崗位上,以發揮他們的最大潛力,而不是讓所有人都做相同的工作,這樣能夠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同時,政府應該大膽啟用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才,即便他們的職位並不高。在危機時刻,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就是英雄。
積極作為穩樓市 全面“撤辣”正當時
中評社記者:日前,香港特區政府公佈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並宣佈樓市“全面撤辣”,此前民建聯也曾提出樓市“全面撤辣”的有關建議,您如何看待此時全面撤辣的必要性?
陳勇:民建聯提出的“全面撤辣”建議,主要是基於當前樓市的實際情況和對經濟生態的綜合考量。相關專家和商界人士,尤其是直接參與股市和樓市的人,對市場的感受最為直接和深刻。如果樓市繁榮,不僅對他們自身的企業和員工有利,也能帶動整個香港的經濟,惠及千家萬戶的家庭。反之,如果樓市不景氣,影響的將不僅僅是個別公司,而是整個社會。
在之前,由於對樓市過熱和泡沫的擔憂,政府實施了“辣招”,這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但現在,隨著樓市泡沫的逐漸減少,加之美國利率的持續上升,樓市已經進入自然降溫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辣招”就像是在已經非常熱的天氣下開暖氣,或是已經飢餓的人士還要其減肥,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眼下是經濟急救的關鍵時刻,特區政府根據當前樓市狀況靈活調整相關政策,採取積極果斷的措施讓樓市恢復正常,也有助於為香港經濟及時輸血。
事實上,我們應該致力於吸引更多的人來香港置業,因為衹有更多的人願意來香港投資和購房,樓市和股市才會好轉。當樓股市行情看好時,人們消費意願也會提升。如果政策選擇對購房徵收高額稅費,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進行交易,最終政府收入也將減少;而如果我們減輕稅負,歡迎大家來置業,從而帶動經濟整體繁榮,政府的整體收入反而會增加。無論是哪種方式,最終政府收到的都是稅收,關鍵是選擇正確的渠道。
區議會重回正軌 堅持服務為本
中評社記者:新一屆區議員已上任履職一個多月,根據您的觀察,新的地區治理體系運行如何?您曾有過從事地區工作的經驗,在您看來,現在地區工作的環境與過去有何不同?新選制下有聲音擔憂,委任區議員難以像直選區議員一樣“接地氣”,請問您對此如何看?
陳勇:以前的區議會是泛政治化的,2019年區議會的混亂就是泛政治化的結果。比如當時出現的打砸搶燒等行為,這些都已經偏離了優質民主選舉的本質。現在我們已經糾正了這一局面,新的區議會恢復了其應有的軌道。根據《基本法》,區議會是一個咨詢機構,它的作用是輔助特區政府在地區治理上的完善。現在的區議會議員,無論是直選、建議選還是委任,他們都被稱為議員,而且都有明確的KPI要求,比如必須開辦事處,正常履行職責。我們不再容忍像過去反對派那樣,開會只坐十分鐘就離開,不做實事,還歧視不支持他們的市民。
我們鼓勵區議員提出建言獻策,關心民生改善的具體措施。議員必須服務於市民,結合關愛與服務,參考新加坡和內地的模式,更有效地在社區中為民眾服務。議員定期進行家訪,關注弱勢群體,致力於讓社區服務回歸正軌。我們在愛國者陣營中秉持正能量,不再有任何推翻政府或搞事的政治化動作,這讓社區更加和諧。議員們還有責任疏導矛盾,不僅是緩解民怨,也要解決問題,並通過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方式,改善與政府的溝通。
在新的區議會制度下,區議會主席由擔任民政事務專員出任,他們雖然做兩份工作但只領取一份工資,這體現了他們的奉獻。他們的角色是凝聚智慧,幫助政府部門的施政更符合民意,並在政策制定前提出改進建議,扮演“紅隊”角色。他們幫助政府完善政策,確保政策更加接地氣,使政策不僅出發點良好,過程也順利,從而達到理想的結果。
此外,我們也看到退休公務員和官員參與選舉,以及那些可能對直選沒有興趣的專業人士,如律師、會計師、測量師和醫生等,他們通過委任的方式參與到區議會的工作中。這樣,區議會不再是單一聲音的平台,而是變得多元化。我們不僅關注民生問題,還涵蓋了城市規劃等各個方面。這樣的結構使得議會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社會實驗。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這個區議會就沒有那種吵吵鬧鬧了,都是讓大家建言獻策,和政府的溝通也更加理性了,大家更願意心平氣和的去討論問題,和以前那種的劍拔弩張,人還沒發言先發火,那是不一樣的。
愛國愛港政團展新風 建言獻策促發展
中評社記者:我們知道,愛國者治港時代對愛國愛港政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段時間民建聯高層也順利進行了換屆。作為民建聯副主席,請問您如何看待愛國愛港政團改革方向?民建聯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
陳勇:以前,我們主要是與反對派、港獨包括外國勢力代理人之間做鬥爭,但隨著香港恢復安全、平穩、法治,這種鬥爭方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需要,純粹的議會鬥爭、選舉或是示威遊行已經不符合現在市民的要求了。現在,我們更加注重於恢復和維護香港的安全和法治,在此基礎上致力於建設性的工作,積極提出建議,服務市民,體現我們的關懷。我們需要識別政府政策中的不足之處,強化其優勢,並更好地傳達政府的善政給市民。
我認為我們可以在政府內部扮演“紅隊”的角色,相當於國家隊一隊分兩隊之間的對練,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確保政策制定和執行更符合民心,提高善政的效果。隨著香港逐漸恢復正軌,我們也見證了所謂“旋轉門”制度的成型。不少資深議員加入政府擔任政治助理、副局長甚至局長。以麥美娟局長為例,她曾經是委任議員、直選議員、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她的經歷就體現了這種制度是有利於培養復合型的政治人才的。
中評社記者:在即將到來的兩會中,您準備提出哪些具體的建議或方案呢?
陳勇:今年在兩會上,我們民建聯一共提出了超過30項建議與提案,這些提案旨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我們的建議和提案在所有代表中名列前茅,雖然不能保證每一項都是質量最高,但我們確信它們涵蓋了廣泛的領域,並能反映出多方面的需求。
經濟發展方面,我們特別關注促進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以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全球資金,促進股市和融資活動,這不僅有助於香港經濟,也是國家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一部分。我們還提議推動香港、上海和深圳金融市場的發展,建立規模更大的金融中心,並改善交易所和跨境企業征信系統。此外,我們關注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包括跨境電商、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等領域。
環保方面,我們看到高端焚化技術能夠有效處理城市廢物,避免廢氣和有害物質的排放。這些技術不僅能夠將廢物轉化為能源,還能生產可用於建築材料的結晶體。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原本的垃圾填埋場變成可以恢復的可用土地,提升土地價值。對於香港這個土地有限的地方,我們認為可以與內地城市合作,共同投資建設,打造綠色生態產業鏈。例如,我們可以將香港的惰性固體廢料運到江門填海,利用那裡的廉價土地發展環保產業,如舊電池翻新利用和舊船修理分拆等。
交通方面,我們建議加強港深兩地的聯繫,比如通過改善港車北上和北車南下的機制,以及擴大使用港珠澳大橋,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務於大灣區的發展。目前,港澳與內地的車流量存在不平衡,香港尤其容易受到車流量的影響。我建議在港珠澳大橋香港一端建設超級轉乘車場,以分流車輛,減輕城市中心的交通壓力。同時,這種超級停車城也可以發展成為商業城,活化橋頭和大橋經濟。
另外,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落實是我們文化領域的重點建議。我們提議進一步豐富香港與內地的文物交流與展覽,例如借鑒國外成功的案例,互借珍貴文物進行展覽,以吸引全球遊客,提升國民教育及民族文化教育的水平。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從中央引進更多的文化符號,比如熊貓,以增強香港的文化吸引力。
在民生方面,我們認為應優化外籍人士在港生活旅遊的便利性,如通過大橋經濟使其更易於進入大灣區的各個城市。最後,我們建議加強支持民營企業家的發展。在全球經濟逆勢中,政府應該提供更親商的環境,讓民營企業家在香港及內地大灣區有更穩定的發展,增加投資,吸引全球合作夥伴。這不僅能增強經濟活力,還能在不依賴政府資金的情況下,通過民間投資推動經濟增長。
中評社香港2月29日電(記者 林艷 袁曉麥)昨天上午,香港特區政府公佈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並宣佈樓市“全面撤辣”,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指出,在經濟急救的關鍵時刻,香港特區政府根據當前樓市狀況靈活調整相關政策,採取積極果斷措施幫助樓市恢復正常,有助於為香港經濟及時輸血。
陳勇表示,在《財政預算案》發佈前,民建聯就曾提出有關“全面撤辣”建議,這主要是基於當前樓市的實際情況和對經濟生態的綜合考量。他說,相關專家和商界人士,尤其是直接參與股市和樓市的人,對市場的感受最為直接和深刻。如果樓市繁榮,不僅對他們自身的企業和員工有利,也能帶動整個香港的經濟,惠及千家萬戶的家庭。反之,如果樓市不景氣,影響的將不僅僅是個別公司,而是整個社會。
陳勇指出,在之前,由於對樓市過熱和泡沫的擔憂,政府實施了“辣招”,這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但現在,隨著樓市泡沫的逐漸減少,加之美國利率的持續上升,樓市已經進入自然降溫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辣招”就像是在已經非常熱的天氣下開暖氣,或是已經飢餓的人士還要其減肥,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眼下是經濟急救的關鍵時刻,特區政府根據當前樓市狀況靈活調整相關政策,採取積極果斷的措施讓樓市恢復正常,也有助於為香港經濟及時輸血。
陳勇認為,事實上,我們應該致力於吸引更多的人來香港置業,因為衹有更多的人願意來香港投資和購房,樓市和股市才會好轉。當樓股市行情看好時,人們消費意願也會提升。如果政策選擇對購房徵收高額稅費,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進行交易,最終政府收入也將減少;而如果我們減輕稅負,歡迎大家來置業,從而帶動經濟整體繁榮,政府的整體收入反而會增加。無論是哪種方式,最終政府收到的都是稅收,關鍵是選擇正確的渠道。
【大公報訊】多名知名人士昨天在一個活動上表示,香港必須加強教育多元化、國際化,培育適應新時代新形勢優質人才,打造國際化教育樞紐,需要官方、民間以全社會力量協同努力。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表示,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考察香港,重視青少年成長和教育工作,重視人才培養,體現中央的特別關愛。
香港優才國際教育全球總部昨天舉行東九龍新址揭幕儀式。陳勇致辭表示,香港未來要「搶人才」,是指國際性的優秀人才,期望教育機構能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的優秀人才,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國人大代表胡曉明致辭表示,香港教育面臨為「一帶一路」培養人才的機遇,他希望香港優才國際教育這樣的機構再接再厲,繼續支持「帶路先鋒計劃」。原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也希望為來港學生做好適應、服務配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