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昨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圓滿閉幕。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表示,中央已為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指明發展方向,香港必須以實際行動回應中央的期望,包括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加快推進河套區和北部都會區建設,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聯手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繼續擴大海外商業網絡及國際化專業服務人才隊伍,發揮好香港自身優勢,協助國家對外建立更多民間友誼,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發揮好內聯外通的雙向跳板作用。
展示履職盡責貼地務實形象
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在會議後舉行記者會,香港代表團團長馬逢國表示,今年兩會期間,香港代表團依法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港區人大代表圍繞政府工作報告、預算報告、代表法修正草案、人大常委會報告、兩高報告等充分討論,共發表意見建議154人次,以及共提交229件建議。在大會期間,各位代表還通過集體採訪、個人專訪、網絡連線等多種方式,接受境內外媒體採訪超過400餘次,展示了香港代表依法履職、貼地務實的良好形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表示,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同時為「十五五」規劃奠定良好基礎。香港的產業結構需要加快升級轉型,並按照三中全會對香港提出的要求,鞏固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還同時要加快新質生產力、創科發展,尤以河套區和北部都會區為重中之重,希望特區政府加快推進。
香港代表團副團長吳秋北表示,香港代表團將會全力把全國兩會精神宣傳貫徹到方方面面、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有效高質量施政,團結各界共同維護社會穩定,為發展經濟創造有利條件。
他表示,灣區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比以往具有更堅實的民意基礎和民生訴求。香港需要積極回應,在制度銜接、人流、物流、資金流上做好準備,以更大的信念和創新力,用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迎接加速融合的大灣區建設。
香港代表團副團長陳勇表示,國家已為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指明方向,香港應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把握內聯外通的優勢,說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在為國為港拚經濟、謀發展之際,發展應與國家安全並重,不要忘記外部環境衝擊。
他強調,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定必認真履職盡責,更好地承擔起踐行「一國兩制」的重要使命,全力把全國兩會精神宣傳貫徹好,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維護社會團結穩定。
推動大灣區各城市併船出海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梁美芬表示,今年兩會令她進一步認識香港的角色,就是必須發揮好香港自身優勢,協助國家對外建立更多民間友誼,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通過制度對接、規則銜接,與大灣區各城市併船出海,將香港的軟實力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共享,將深圳等高科技強項一齊發揮,加強產學研,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曼琪表示,今年全國人大會議展現了國家穩健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經濟與民生緊密結合,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香港獲新機遇,可助力國際交流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表示,今年兩會期間,他除了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體會議外,餘下時間均在集中討論大會議程內各項工作,見到代表們均建言獻策,各相關部分均有領導參與聆聽,並於翌日正式書面個別回應,效率之高令他印象深刻。透過各工作報告,他了解到國家雖然面對世界複雜形勢,但圍繞在黨中央核心領導下可克服重重困難,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嚴格公平司法,全力打擊犯罪活動,帶領國家邁向高質量發展。
發揮好內聯外通跳板作用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文頴怡表示,深刻感受到中央政府對香港始終如一的支持和關懷。香港必須鞏固提升自身競爭力,以行動回應中央的期望。香港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有關鍵作用,未來應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聯手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並繼續擴大海外商業網絡及國際化專業服務人才隊伍,發揮好內聯外通的雙向跳板作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學怡、黃子龍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提出兩項聯名建議,包括「購房資金通」及發展碳排放交易市場。 全國兩會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繼續爭取中央有更多惠港措施,「購房資金通」的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提出,建議參考股票通或ETF機制,在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前提下,容許兩地居民以密閉匯款及有限額度方式,直接在香港或內地置業。 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稱:「我們見到兩地的人才都需要買樓,在一個密閉式的管理下,我們建議兩地的人才都可以去買房子,讓他們安居樂業,配合二十屆三中全會,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地的配套措施。稍後我都會在常委會繼續推動,希望特區政府、中央政府可以全力支持。」 另一項建議由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帆及陳曉峰提出,推動香港碳交易體系建設,獲與會的全團35名人大代表聯名。陳帆認為,香港在碳排放交易市場有很大發展空間,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帆指出:「我們在綠色能源方面,風能、太陽能發電量,或綠色能源建設,佔全世界百分之30,節省回來的碳排放量,可轉為碳排放權拿出街賣出去。不同標準可以對接、換算。」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曉峰表示:「成立構建一個碳權的交易中心和生態圈,方便我們國家那麼多碳權,如何連接到內地的碳權市場,香港可發揮獨特的優勢,有望為香港帶動過萬億的經濟收入。」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副團長陳勇就指,相信中央惠港政策會陸續有來,對於已提出的建議,就要視乎部委研究和兩地實際運作而定。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今年合共提出超過一百項建議,陳勇稱當中不少好的建議,會繼續努力推進。 【延伸閱讀:兩會用詞之「議案」、「提案」和「建議」如何分辨?】 每年一度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是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甚麼是兩會?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協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人大代表聯署提出的叫「議案」。人大代表團透過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議案」進行審議,「議案」一經通過,就具有法律效力,分為法定主體提出,或一個代表團30名以上人大代表聯名,一般只在大會期間提出。 至於「建議」,主要指人大代表向大會提出、對各方面的工作建議、批評和意見,可由一名代表單獨提出,亦可由多名代表聯名提出。 全國政協是統一戰線組織,政協委員向政協組織提出的叫「提案」,再透過政協組織,向人大或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時間不限、人數不限、內容不限。 資料來源:新華社、香港中聯辦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香港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地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黄锦良表示,近年香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愈发浓烈,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建议联合内地历史学者开发教材,将国家历史与中华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培育香港青年家国情怀。同时他建议,借鉴近期《哪吒2》等优秀影视作品的传播经验,以贴近香港青少年的表达传递爱国精神。
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指出,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香港作为具有深厚红色革命基因的城市,应该更注重抗战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并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相结合。他建议引入AI技术,协助进行文物修复,并进一步推动AI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通过科技赋能,让香港青年少深刻理解抗战精神内涵,加强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潮州商会会长高佩璇经常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访实践。她认为亲身感受祖国发展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关键。她建议未来应该通过拓展考察领域、丰富互动形式,组织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帮助其建立对国家发展成就的直观认知,让青少年在亲身经历中筑牢爱国根基,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培养生力军。









代表委員透過符合香港民情創新方式 深入考察調研發掘發展需要契機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任期由2023年3月開始,到今年即將迎來任期過半。一眾港區代表委員們積極履職,透過符合時代特色、香港民情的創新方式傳遞兩會精神;透過深入的考察調研,發掘發展需要和契機、搭建香港助力國家發展的橋樑;透過自身多年的積累和耕耘,為兩地有需要群體提供幫助……香港文匯報特地製作了「我的履職相冊」融媒產品,透過一張張生動的照片,向大家講述代表委員們的履職故事,分享他們履職路上的點滴。●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圖片均由被訪者提供
陳勇:走入群眾解疑難聽意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是香港市民與內地的溝通橋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陳勇說,自己會定期走訪全港各區,會見市民;落區設街站聆聽民意;透過民建聯和新界社團聯會在全港各區的地區辦事處接收市民涉及內地事宜的求助;參與民建聯人大政協辦事處舉辦的免費法律諮詢內地服務等。
民建聯人大政協辦事處在2023年和2024年共接獲34,238個有關內地事務查詢以及622宗求助個案。陳勇說,國家發展機遇處處,愈來愈多香港商人到內地發展。
隨着兩地經商活動愈趨頻繁,港商有可能遇到不同法律問題,甚至各類型商業糾紛,不少可以透過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轉介,在調解下順利解決,無須透過法院提出申訴,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律師費,也避免影響港商在當地的合作關係,達成雙贏。
對能夠成功幫助香港市民處理各類問題,他直言很有成就感,定將秉持人民至上的服務精神,繼續走入群眾了解香港市民所需,切實向中央反映民意,努力為人民謀福祉。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林至頴盼露天分享會傳遞兩會精神
將全國兩會的精神更廣泛地傳播到香港各界,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重要責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去年積極探索新穎的分享方式,期望透過面向所有市民的露天分享會傳遞兩會精神,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這創新的構思展示了他傳播兩會精神的熱誠,更為基層市民了解國情開創了新的可能性。
林至頴於去年3月26日在深水埗舉行露天兩會精神分享會,接觸到不同階層的市民,「這不僅是一場分享,更是一個與公眾對話的機會,讓市民能夠直接聆聽和提問,從而增進他們對國家政策的理解。」
露天分享會不但吸引了當區居民報名參與,許多路過的市民也停下腳步參與。他收到大家的熱情反饋,表示之前只是透過媒體了解全國兩會的消息,但通過今次的分享會親自聆聽,感受到國家政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讓他們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展望未來,林至頴計劃今年在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各進行一場露天分享會。他認為此類活動能促進社會各界交流,讓更多市民參與到國家發展的進程中,從而形成更強的社會凝聚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李鎮強:推動晉港特產中藥材合作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李鎮強前年推動成立「晉港通」,通過該平台展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和「中華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的美好形象,推廣至港澳台地區及海外地區。近期,他們計劃聯合「晉港通」及「海晉會」引入超過30個山西品牌、非遺文化和紅色文化進駐不同家鄉市集,讓市民了解更多山西特色,攜手央企與晉品在港落地跨界項目,以及打造山西在港非遺精品店等。
李鎮強到山西考察了解當地情況,令他深刻體會到親身到訪一個地方,能夠更真實地了解當地的文化、經濟狀況及發展潛力。這種第一手的經驗,無論是對於政策制定還是促進商業合作,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展望未來,他希望能夠透過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角色,加強香港與山西之間的官方聯繫,推動雙方在特色產品、中藥材等領域的合作。他認為,香港的金融機構可以協助山西的企業融資,擴大生產能力。這不僅能夠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也能夠幫助山西的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實現雙贏局面。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蘇紹聰:從宣講感受港各界對國安重視
「身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也是香港法律界代表,肩負幫助香港市民更好了解中央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規,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團結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蘇紹聰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自己未來將繼續在香港為推動國家安全教育和國民身份認同的工作作出貢獻。
香港國安法在港頒布實施初期,當時身為第十三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蘇紹聰就踏上他持續推動國家安全教育之路。他當時意識到,不少香港市民缺乏國家安全教育,不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2022年1月,他推出了由自己參與主持的節目《國安法事件簿》。
「第一輯《國安法事件簿》是沒有什麼製作費,要自己搵地方、搵嘉賓,好彩律政司很幫忙,說『你找不到地方拍可以來我這』,於是整輯節目都在律政司借出的場地拍攝。」他笑說:「今年,我正參與拍攝《國安法事件簿》第三輯,將於今年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啟播,成功請來了香港很多學校安排學生來參與。」
蘇紹聰從自己宣講國家安全的經歷中,感受到香港社會各界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愈來愈了解和重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黃冰芬冀激活香港碳交易市場
過去兩年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多次前往西北甘肅等地調研三北防護林工程成果。曾經的荒漠化地區,如今有了大片的綠色,更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能源,一座巨型光熱發電站可實現綠色電力的全天候供應,讓她更深刻認識到,國家「雙碳」政策不僅對生態環境有好處,更能產生經濟效益,啟發了她思考香港對接國家「雙碳」政策的角色與方向。
黃冰芬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她首次去甘肅調研是2023年,沙漠體驗、敦煌文化固然吸引,但當地的風能、光能發展更令她印象深刻。2024年,她再次前往甘肅等省份,走訪多個三北工程實踐地,了解到沙漠如何變成綠洲,看到密鋪的草方格和上面的綠苗,是當地三代人努力防沙治沙的成果。
在山西,曾經環境受污染,總是灰濛濛的天,如今恢復藍天白雲,當地市民都為此感到驕傲,而黃河旁的莊上村,通過「光儲直柔」技術,成為中國首個「零碳」示範村,她不禁感嘆人定勝天。
內地在綠色環保以及新能源方面的快速發展,令她思考香港融入國家「雙碳」政策的角色。在港調研相關產業期間,她關注到「雙碳」與金融的結合,希望激活香港碳交易市場。她建議香港打造亞洲自願性碳市場,在香港建立亞洲自願碳市場標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
冼漢廸:探索粵港跨境飛行試點
「從『刷證』到『刷臉』,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心的相通。」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廸這句感慨,源於去年他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通關白名單」建議。這一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實現「無感通關」的構想,今年已在深圳灣、拱北口岸試點落地。「未來希望這一模式能推廣至更多口岸,讓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更名副其實。」冼漢廸說。
今年全國兩會,冼漢廸將圍繞數據跨境流動、科研要素互通等提出建議,其中多項靈感來自去年6月的廣東調研之行。「大疆的無人機早已飛遍全球,但跨境物流飛行仍受政策限制。」冼漢廸說,內地的無人機技術發展成熟,應用場景廣泛,這為與香港合作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巨大機遇。
調研期間,他與企業負責人深入探討了兩地低空經濟的合作前景。今年全國兩會,他建議探索粵港跨境飛行試點,「這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是大灣區規則銜接的突破口。」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楊莉珊:爭取京公校開設港DSE課程
通過在北京市朝陽區的調研,讓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楊莉珊發現,很多以招收流動兒童、打工子女為主的學校,存在圖書館硬件落後、圖書老舊等問題。2023年,由楊莉珊擔任副理事長的北京楊孫西公益基金會與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方寸公益專項基金合作,做了一個名為「寸熙書齋」項目,先在朝陽區選取了兩所小學作為首批試點,於2024年暑期順利完工交付使用,可以為近2,500名學生提供舒適的兒童友好型閱讀空間。
楊莉珊一直把與兩地青少年發展相關的工作擺在重點關注和研究的位置。港澳子弟如在北京上公立學校只能是借讀的形式,沒辦法在北京參加高考,北京公立學校也未開設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點,公立學校就讀的港生就只能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或回到香港考試,這就給留京工作的港人造成不少困擾。
她了解到北京日壇中學率先開設了香港DSE課程,於是前往該中學調研,了解情況後,她針對性地寫了一篇全國政協提案,建議以北京日壇中學為試點,在政策方面批准北京市朝陽區公立學校先行開設香港DSE課程並納入全市統一招生範疇。2024年6月,北京市教委及時研究並予以回應,表示將指導督促日壇中學規範開展試點,認真總結進展情況,進一步向國家教育部反映意見並爭取政策支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
莫華倫:用歌聲向世界唱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賬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伴隨着悠揚的手風琴,世界著名男高音莫華倫帶着香港的青年演員們,在新疆伊犁與當地維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的演員一起,為觀眾即興表演了一首經典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受到音樂的感染,台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同胞們,忍不住起身在這悠揚的旋律下翩翩起舞。這一幕,發生在新疆伊犁,是莫華倫擔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帶領香港青年演員走遍全國20多個城市表演的其中之一。
除了新疆、敦煌、成都、武漢等地,莫華倫的足跡更遍布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在演出交流之外,他還致力向世界訴說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每場演出,除了經典的外國歌劇曲目外,我都會加入中國的民歌和香港的流行歌曲。」
莫華倫特別提到在法國的一場演出,自己最後返場時演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國》,現場反響特別熱烈,華僑們一同大聲齊唱,連不懂中文的法國人也都跟着哼唱,「音樂無國界」的含義在那一刻具象化。
「民族的東西、美好的東西,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莫華倫強調,香港不只是金融中心,也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身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我有義務去推動香港成為一個更好展現中外文化的窗口。」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子京)香港特區政府去年12月24日宣布對潛逃海外並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行為和活動的13名涉案逃犯,依法採取進一步執法行動。英國國會前日(7日)進行緊急質詢,多名議員聲稱要求當局「制裁」香港特區官員,以及保障在英港人安全免受所謂的「跨境鎮壓威脅」云云。多名香港立法會議員昨日批評英國政客罔顧事實,惡意抹黑特區執法部門嚴正執法,是赤裸裸的政治操弄和雙重標準。
議員李鎮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英國國會今次的行為,絕對是一項政治操作,認為此舉是完全沒有理據,只是為了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對此表示強烈譴責。
他批評外國政客多次罔顧事實,抹黑香港國安法,企圖破壞在香港國安法保障下的社會安定和秩序,是赤裸裸地干涉中國內政,亦是對香港特區法治的蔑視。
李鎮強強調,將繼續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繼續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依法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同時依法保障香港市民的權利和自由。
議員葛珮帆譴責英國政客惡意抹黑香港特區執法部門嚴正執法,並堅決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行徑。她強調,香港特區的執法部門一直根據證據、嚴格依照法律採取執法行動。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下的危害國家安全罪行的域外效力,亦完全符合國際法原則、國際慣例和各國各地區通行做法。
批西方政客雙標
反觀英國前年通過新版《國家安全法》,嚴打任何「外國干預」行為,英國政客的言論完全是赤裸裸的政治操弄和雙重標準,她敦促英方立即停止以任何形式插手干預香港事務。
議員陳勇批評英國政客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抹黑香港的法治。他說,這些被通緝的香港逃犯都是證據確鑿的,特區政府採取的一系列行動都是具有充分的法律基礎,是保障香港市民、維護香港穩定以及國家安全的必要之舉。
他表示,英國自身的《國家安全法》嚴防外國干預,一眾英政客卻不斷干預中國內政和香港特區事務,企圖破壞香港法治和社會穩定,是徹頭徹尾的雙重標準。
議員梁毓偉表示,香港國家安全法律在域外適用是完全必需的,也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通例中的「保護管轄」原則。針對那些身在外地卻對香港構成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人士與組織,國家安全法律必然需要作出積極回應,否則就等同縱容別有用心者在境外從事分裂國家和顛覆國家政權等活動。
他表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多條國家安全法例及反恐法,同樣也包含域外適用條款,足見這些西方政客的雙重標準,目的只是為背後的政治利益及圖謀。英國政客要求「制裁」香港官員,更是公然恫嚇、干預香港事務的惡劣行徑,香港社會對此應表示強烈不滿並予以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