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昨事隔兩周後復會,李家超昨出席前主動交代地區行政檢討已進入尾聲,檢討主要目的是讓區議會「去政治化」和加強地區治理架構。他指出,今屆區議會自2020年開始以來,有大量區議員作出違反區議會職能的行為,損害市民福祉和破壞香港利益,及後亦有多名議員因不願意宣誓辭任或因宣誓無效被取消資格,使原有的479名議員最終只剩下146人在任,形容情況不能接受、必須撥亂反正。
議席數目將與現屆相若
李家超續稱,港府不會容許區議會成為「港獨」平台、干擾政府施政等,因此要從制度上防止有關「亂象」再次在區議會發生。他表示,區議會作為地區行政和諮詢重要的一部分,認為仍值得保留,而區議會產生辦法有多種方式,包括會保留一定選舉成分,並強調議席數目會與現屆相若,以及可考慮酬金和津貼維持不變。
早前盛傳改革後區議會將引入間選、委任議席,亦有意見指參選人應先取得選委提名,李家超昨未有正面回應有關提問,僅稱細節將盡快公布。他又重申,區議會檢討必須堅持3個原則,包括國家安全須放首位、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以及須充分體現行政主導。
前委任議員:不怕被批只顧所屬選區
過往兩度獲委任為北區區議員的民建聯陳勇認為,委任議員可按其專業背景,為議會提供更廣泛、專業的意見,與勤力落區的區議員互補,而部分有能者更可擔當統籌的角色,協調區內不同選區的議員,促進討論效率。他憶述當年因不屬任何一個選區,既可專注議會工作,在決策或分配議會資源時,也不會被其他人批評只顧及或優先照顧自己選區。
前公民黨、深水埗區議會副主席伍月蘭則指出,若按照早前政圈消息改用分區委員會劃區,每個直選議席所服務選區範圍或等同現時的7個區議會選區,質疑直選議員如何以一份資源服務多個選區,又透露現時兼顧深水埗區約6個選區都感到十分吃力,坦言「(下屆)我選唔選就視乎辛唔辛苦」,又揚言不會接受須爭取選委提名的「入閘」條件,「如果要『乞』提名就一定唔選。」
民主黨要再商討會否參選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前年在區議員要宣誓的消息傳出後,辭任南區區議員。他昨表示,該黨要再商討會否參選來屆區議會,正收集黨友、前區議員等意見,又期望新制度能容納不同聲音及意見,但認為重設委任或影響議會收集民情。
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認為,有必要恢復委任制維持區議會均衡參與,又指普選成分太多或造成社會撕裂、令區議會政治化。她續說,區議會將不會再分建制或非建制,而是以「愛國者治港」為原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書蘭)對於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宣布,將保留區議會並保留一定的選舉成分。政界人士表示,區議會在黑暴期間一度成為反中亂港的舞台,日後必須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使區議會回歸基本法的定位,協助特區政府落實施政,並支持以更多元產生辦法吸納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區議會工作,貢獻社會。
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區議會的改革應該回歸基本法初心定位,將其定位為一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強化其「接收諮詢」和「提供服務」的功能,並讓區議會成為特區政府的「耳目」和「助手」,替政府在地區「問診」和「把脈」,協助特區政府落實政策舉措、為民辦事的「最後一公里」。
多元產生辦法利吸人才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表示,特區政府正進行的地方行政檢討工作,無論檢討結果如何,亦要守好國家安全的底線。他期望,經過地區行政改革後,區議會能有效協助特區政府加強地區行政和治理工作的成效,讓市民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提升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落實良政善治。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表示,區議會在黑暴期間一度成為反中亂港的平台,甚至有反中亂港分子在會上唱「港獨」歌,認為日後必須在區議會層面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決不能讓反中亂港分子滲透區議會。他認為,以多元產生辦法組成的區議會,有利吸納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區議會工作,貢獻社會。
民建聯觀塘區議會主席柯創盛表示,直選議席多少並不是衡量區議會認受性的唯一標準,最重要是確保區議員實事求是,愛國愛港,令區議會往後能持續有效運作,不再被騎劫、拉布、流會,而是要協助特區政府在地區推動良政善治。
【獨媒報導】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25日)指區議會檢討已進入最後階段,表明將會「去政治化」及「有多種方式」選舉。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今表示支持改革,指區議會要「排毒」,又以奧運會作比喻,認為將來區議會要吸納不同人士「均衡發展」,「係咪應該有更多綜合項目?有人游水叻,有人跑步叻,有啲人可能跳高跳遠,都可以喺裡面。」
李家超昨日表明區議會仍值得保留,但需「去政治化」,而選舉則「有多種方式」並保留一定「選舉成份」,議席數目與現屆相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表示全力支持區議會改革,認為區議會必須「追本溯源」,區議會的組成必須依照《基本法》的職能定位,即只是政府諮詢角色。
有傳區議會將恢復委任制,曾兩度獲委任為北區區議員的陳勇形容是「優化更新」,並指2019年區選建制派大敗是「痛苦記憶」:「當時有啲黑暴分子、恐怖分子同埋勾結外國嘅港獨人士綁架區議會,好好哋將佢搞禍咗。」他又提出「排毒論」,稱要根除區議會過度政治化及民粹化:「等於一個人中咗毒,就要排毒呀嘛,恢復返佢之前嘅健康。」
陳勇之後又大談區議會「康復」之路,強調要「均衡發展」回到初心:「你追求健康體魄嘅時候,過份肥或者過份瘦都係有害,或者非常高,好似何俊賢議員咁,或者比較矮,好似我咁樣,呢種相信都唔係大部份朋友追求嘅最均衡發展。」
稱區議會應似奧運有不同項目
他又以奧運會作比喻,指區議會要吸納不同人士,才能「回到初心」發揮更大價值:「以前可能就係單項,即係你游水好叻、跑步好叻,咁你攞第一啦,但大家最想睇奧運會嘅時候,你咪返去正軌優質民主、均衡發展。係咪應該有更多綜合項目?有人游水叻,有人跑步叻,有啲人可能跳高跳遠,都可以喺裡面。」
被問到區議會的直選議席減少會否影響民主成分,陳勇稱立法會因2019年亂象完善了選舉制度,由功能組別、選委會界別及地區直選的組合,從結果見到優質民主更進一步、議會良性互動,相信地區亦會如此。
原文網址:陳勇稱區議會要如奧運「均衡發展」:有人游水有人跑步 | 獨媒報導 | 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陳勇認為,具專業背景的委任議員可與直選議員互補。(資料圖片/羅庸軒攝)
本港區議會改革方案備受關注,特首李家超今日(25日)透露地區行政檢討已進入尾聲,但未有確認會否引入間選和委任議席。曾任北區區議會委任議員的民建聯陳勇認為,委任議員在議會作決策時,毋須擔心被指只顧及所屬選區利益,亦可按其背景為議會提供更廣泛、專業的意見,部分有能者更可擔當統籌角色,協調區內不同選區的議員,促進討論效率。
具專業背景委任議員可與直選互補
陳勇過往兩度獲政府委任為北區區議會議員,他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區議會原意是作為一個諮詢架構,取得議會意見後最終都要交由政府決策。他指,不少區議員都頻密、勤力地落區,但政府有時亦需要更多元化的聲音,如有專業界別人士獲委任成議員,正可提供更專業的意見,與勤力落區的區議員互補,「有啲係專業界別但冇參與選舉,但又有佢嘅觀點兼有心有資源(服務社區)。」
區議會職能和組成檢討已進入尾聲。(資料圖片)
不屬任何選區可更專注議會
現有18個行政分區會細分成多個選區,陳勇直言民選議員或主要只服務其選區,若部分委任議員「角色超然」,更可擔當領袖角色統籌和協助不同選區,舉例稱一條巴士線如途經5個選區,「一條街5個站唔掂」,就有需要有一個領袖為大家協調。
陳勇憶述當年任委任議員時,因不屬於任何一個選區,既可專注於議會工作,在決策或分配議會資源時,也不會被斥只顧及自己選區。現時是港區人大政協、有關全國性團體代表界立法會議員的他亦稱,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發表意見時,會較多從全港整體考慮出發,「選委會界別冇自己界別利益,有咩就為整體利益講多啲。」
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的香港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23日在廣州展開最後一日訪問,並與廣東省及廣州市領導會面。訪問團在傍晚時分從廣州東站乘坐高鐵返港,完成為期四日的行程。李家超總結大灣區之行表示,這是本屆特區政府和本屆立法會首次聯合到訪內地,行程內容豐富,團員都積極投入,此行圓滿達到「體現團結」、「充分展示特區對大灣區建設的重視和積極參與」、「建立熱烈共識,達致互利共贏」的三大成果。多位議員也對中評社記者表示,訪問收穫頗豐,為接下來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帶來啟發。
當日上午,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和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帶領的兩組立法會議員分別從東莞和佛山轉抵廣州。全體訪問團先到訪廣州瀝滘淨水廠,瞭解廣州市以生態化地埋式淨水廠處理污水的工作。訪問團其後出席由廣州市委書記林克慶和廣州市市長郭永航所設的交流餐敘。李家超表示,香港和廣州同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共同擔當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責任,期待港穗兩地有更多更緊密和創新的政策突破,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上一個台階。下午,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和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與訪問團會面。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靈桂出席。
李家超在返回香港後,總結大灣區之行。李家超表示,這是本屆特區政府和本屆立法會首次聯合到訪內地,特區政府官員及立法會議員在四天訪問期間到訪四個城市、共十六個不同項目,涵蓋創新科技、環境保護、青年發展和文化藝術等多個項目、設施和企業,行程內容豐富,團員都積極投入,讓此行圓滿達致三大成果:
第一,體現團結。他指,是次行程讓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有更緊密的互動,大家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為特區謀劃更多好政策,是特區行政和立法機關共同落實「愛國者治港」,提升治理水平的生動體現。
第二,充分展示特區對大灣區建設的重視和積極參與。李家超表示,這次訪問是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最大規模的一個官式外訪,目的地就選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足見特區政府對大灣區建設的高度重視。而他在上任後成立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會繼續以「1+3」領導力量從宏觀推進和督導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工作。
第三,建立熱烈共識,達致互利共贏。他指出,這次訪問讓特區政府與各大灣區內地城市增強聯繫,深化合作共識,為持續提升大灣區高水平合作奠下堅實基礎,共同優勢互補。
李家超說:「香港特區會善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協同其他大灣區城市推進高質量發展,在國際舞台上講好灣區故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繼續貢獻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李家超其後還在社交媒體發文談到,訪問使其有三個深刻感受。「第一,這次訪問是一個起點,未來我們會繼續有不同的大灣區內地城市訪問;第二,香港需要追時間、追結果、追前列,我們必須敢於創新、打破樽頸,令香港成為屹立世界的前列城市;第三,這次官員和議員前所末有打成一片,訪問既認真亦愉快,與過去立法會亂局時形成非常強烈對比,我們必須繼續凝聚力量,將『愛國者治港』推進到新台階。」
多位參與訪問的特區立法會議員也向中評社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收穫與感受。
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在與廣東省領導會面中自己有發言,「我在發言中表示,我是在2012年進入立法會代表工程界的,與在席的多位議員經過了香港最困難的時候。現時在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全力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行政立法關係是歷史上最好的!」盧偉國表示,建設大灣區需要依靠兩地專業界通力合作,因此專業資格的互認是重要的。2019年11月,香港與內地政府簽署了 「CEPA 服務貿易協議」的修訂,目的是開放內地建築工程、能源、運輸等市場予香港業界。隨後廣東省宣布接受香港發展局的建築顧問和工程顧問名冊,讓香港工程建築界企業和專業人士,通過簡單的備案方式就可以在大灣區內提供服務。「為此,我今天特意向省書記和省長等領導表示香港業界的謝意。疫情影響了人員的面對面交流,現時已全面通關,業界一定積極把握機遇,合力建設大灣區。」
盧偉國表示,這次四日三夜之行收穫豐富,更感到大灣區機遇無限。「我們要深化港澳與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優勢互補、合作多贏。」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表示,此次訪問激發了創新思維,推動粵港澳城市發展優勢互補。陳穎欣說,此次考察自己最大的感受是為祖國的發展成果感到無比驕傲。其中,她對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創科發展、生態治理、文藝創意產業等多方面的投入和發展速度感到讚嘆,「大開眼界」。透過考察,更感覺香港有迫切需要追趕國家的發展步伐,而香港要鞏固復甦的勢頭,必須抓緊自身優勢、創新求進。
陳穎欣表示,此次訪問團充分體現愛國者治港的團結,行政立法關係亦踏進更良性互動的新階段,有助推動高質量發展、鞏固良政善治的根基。陳穎欣又透露,她已向特首爭取,希望能多辦考察團到訪其他大灣區城市。「相信經過此次訪問,特區政府已跟大灣區其他城市增進共識,有利未來粵港澳合作互補優勢、強強聯手,達致互惠共贏。」
「今次訪問團是一個很好的起點,」陳穎欣還表示,作為全國青聯委員,自己會繼續把這次考察的所見所聞向青年、向社會、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亦鼓勵青年人更主動瞭解國家,多學習、多參與、多貢獻。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四天緊湊行程,自己隨團訪問深圳、東莞和廣州,「實在感受深刻、獲益良多,並且意義重大!」鄧家彪總結說,首先,訪問團向香港社會展示行政立法關性良好,同心同德謀發展,並且以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高質量發展為共同綱領和方向,推動香港各界聚力發展。第二,向廣東省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委、市政府,展示香港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新局面和新氣象。立法會議員是社會的縮影和代表,與特區政府同行同考察,增強大灣區九市兩特區對「共同家園、共同發展」的互信。第三,建立向內考察和合作的範式。大灣區九市兩特區,發展歷史、產業強項、生產要素各有異同,合作必定併發出協同效應,經驗和技術更可互相借鏡。鄧家彪認為,特首帶同整個立法會的高規格大型考察團,必定為日後特區各部門、政團、行業和社團與大灣區城市進一步深化交流和合作,開了風氣、打下基礎、形成機制。
立法會議員陳勇表示,通過訪問自己感受最深的是,經歷了風風雨雨,香港發展不能再耽擱,要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謀發展。「我們必需持續開放思想,追趕落後,加快完善鞏固國際創科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政策、制度和設施,才能把大灣區建設這篇大文章寫得更好。我們亦要與深圳強強聯手,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共同打造大灣區內的創科城,讓創新科技更快回歸、落地、孵化,並且生根開花﹗」
立法會議員李梓敬表示,總結今次四日三夜的訪問考察,見證了廣東省在疫情期間的發展,深度探索了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體做法,獲益良多。李梓敬表示,一定會再深化此次行程經歷,轉化成為政策建議,透過立法會推動,「令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灣區。」